蒙古人屠城的原因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蒙古帝国杂谈 |
对于屠城,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屠城政策是种族灭绝吗?屠城首先表明了屠杀的范围是城市,而不是整个种族。我们可以列举很多遭到蒙古帝国屠城的城市,但与此相比,未遭到屠城的城市数量是不是更多呢?至少种族灭绝是不可能的。这与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希特勒针对的是全体犹太人,而成吉思汗的标准则是某个城市的投降还是抵抗,而不是全体穆斯林。而且对南宋而言,蒙古人的屠城也没用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那么厉害、惨烈。宋将吕文焕在襄樊保卫战中抵抗元军达五年之久,杀伤众多元军,投降后不仅没有被杀,襄、樊二城也没有遭屠城。四川合州军民曾多次打退蒙古军的进攻,1259年蒙哥汗在率军攻合州时也被炮石击伤而死。但是1275年合州投降时,忽必烈却下令赦免了合州城中的居民。元军攻略南宋的轻杀束掠的政策,使得杭州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区“九衢之市肆不惊,一代之繁华如故”。
有人从军事角度出发,分析其战略目的。定居民阻止敌人有高墙,而游牧民的生活地带只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场茂盛的大草原,是蒙古人在游牧部落地带和定居民的田地之间,建立了一片广阔的牧场和森林缓冲区。如果说成吉思汗在东伊朗毁灭了由某个费尔多西或某个阿维森纳所创造的辉煌的都市文明的话,那只是因为他想在蒙古的西南边境上造成一种无人区,或者是人为的草原地带,以作为他的帝国的缓冲带或保护带。
有人从人格的精神分析出发,指责成吉思汗的独特性格,即在征服者集团内部加强同仇敌忾的奋斗信念。同样将征服世界者作为理想的希特勒给我们了这点启发。《德国反犹史》在第341-342页告诉我们,1934年,一本名为《成吉思汗,来自亚洲的风暴》的书在德国出版。由于畅销,所以在第二年,该书的续集《成吉思汗平生轶事》出版。希特勒应该读过这些著作。通过这些书,希特勒意识到,“正是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杀过敌人的事实把人们都紧紧地聚集在领导人身边,彼此相连。由于手上都沾上了敌人的鲜血,杀人者就不会轻易地倒戈投敌,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很难被宽恕。”这就大大增强了“歃血为盟”的信念,加强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
当然,这是希特勒的这个战争疯子的偏激认识,那么成吉思汗真的会有这方面的考虑吗?历史,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成吉思汗童年的经历,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能会得到些什么。
一个被驱逐的孩子,是怎样从如此低微的地位而成长为蒙古人的大可汗的呢?通过考察《秘史》中有关铁木真进入成人期的叙述,我们找到了有关这个强悍角色的极为关键的线索,在塑造其性格特征及其走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那些早年留下的创伤事件必定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较近血缘关系的泰亦赤兀惕氏族抛弃他的家族,至亲的别克帖儿没给他留下良好的印象,所有这些使得他对视血缘关系高于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草原社会习俗心生厌恶。他的家族所经受的悲惨境况,慢慢地影响到他那意义深远的决定:藐视草原上严格的社会等级结构,向命运发出挑战,并且依赖于值得信赖的伙伴,以这些人作为主要的支持基础,与他们、而不是与自己的家族或部落结成联盟。他不再依凭血缘关系来分辨敌友,他更加重视的是朋友间的忠诚,就如博尔赤和者勒篾,虽没一点血缘关系,但他们却忠诚不贰。在其后的人生之路中,他主要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再根据他们的血缘纽带。这是草原社会里一种带有革命性的观念。这些环境塑造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而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后来又投射到他的东征西伐中去,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只要铁木真是札木合集团的一部分,札木合家族就处于白骨头的地位,而铁木真家族则是其远亲、是黑骨头亲戚。只有他亲手建立起自己的群体,而且使他的世系处于中心位置,他才可成为白骨头。当铁木真接受了札木合几个月的领导之后,《秘史》里的叙述表明,札木合开始很少将铁木真当作“安答”对待,只是将他当作小老弟;而且札木合还强调自己的氏族源自于他们共同祖先的长子。正如在他自己的家族关系内已经证明的那样,铁木真不是一个会接受被长期当作位居人下者来看待的人,很快,他便不会再接受这种情形。
他对地位高于他的任何人的权威都感到恼怒。他杀死别克帖儿得以支配整个家族。他消灭篾儿乞惕人,因为他们夺走他的妻子。他消灭曾害死他父亲、并且蔑视蒙古人如草原鼠般的塔塔尔人。他打倒了蒙古人的贵族,并且逐个消灭了像泰亦赤兀惕和主儿勤这样的最高等蒙古部族。当他自身的盟友和长辈拒绝与他联姻时,他就消灭了汪罕及其部落。当乃蛮王后将蒙古人视如自己的下级一样加以藐视的时候,他就攻击乃蛮部落,杀了她的丈夫,而且还把她赐给他的部下做老婆。最后,他杀死了生命中最热爱的人之一——札木合,因而,他也就消灭了贵族氏族札只剌惕部。
视频:希特勒心理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