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话孔子(六)伤心事与玩笑话

(2012-02-12 12:41:27)
标签:

文化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和习题

(画外音:先秦诸子中,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敢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真情实感,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心里想什么,就会表现出什么。一旦发怒,又全然没有温良恭俭让。他敢骂,敢哭,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而这和人们印象中谦逊有礼的孔子似乎不是一个人。那么真实的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在他六十八岁那一年回到鲁国的,他这个回国呢,子贡和冉有起了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冉有就被召回国做官了,临行的时候,子贡交待了冉有,说我们老师想回家,我们老师也想做官,你回去一定安排一下。后来果然鲁国的执政者就把孔子召回国了,但是他们不想用孔子,他们想用的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孔子回国以后没有做官,在家里面教书育人做学问。到孔子六十九岁那一年,也就是他回国的第二年,他的独生子孔鲤去世了,享年五十岁。到孔子七十一岁的那一年,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了,享年四十岁。到孔子七十二岁那一年,老挨骂的老学生子路壮烈牺牲。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孔子七十三岁的那一年,他自己也离开了人间。

对于自己的死,孔子看来是有预感的。据《论语·阳货》,有一天孔子突然对子贡说:我不想说话了,原文是“予欲无言”。子贡听了吓了一跳,说老师不说话,学生怎么办?孔子说:老天爷说话了吗?春夏秋冬不是照常运行吗,万物不是照常生长吗,老天爷说话了吗?原文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这个话什么时候?不知道。孔子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不知道。

但是孔子有两句话我们可以推测是离他去世前不太久的时候,一句是什么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还有一句是“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论语子罕>,凤鸟就是凤凰,河图,还有洛书,凤凰这些都是祥瑞。天下太平的时候,凤凰就出现了,黄河里面就出现特殊的图文,没有出来,天下不太平。而周公呢,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圣人,因为孔子极力要维护的就是周公创立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所以孔子老把周公搁在心里,经常梦见周公。但是到晚年梦不见了,这个心情可想而。有一首歌大家都很熟悉: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至少我们还有梦嘛,可是到了晚年,孔子连梦都没有了,可以说孔子的晚年是非常地孤独,非常地悲痛。

孔子已经是够伤心的了,子路还要来添乱。有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就开始张罗,子路干一件什么事情呢?“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什么叫做“使门人为臣”呢?就是张罗着同学们来给孔子成立治丧委员会。因为这个时候子路是大师兄,把同学们召集起来,我们老师恐怕是不行了,我们赶快成立治丧委员会,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张罗完毕,孔子病好了。

孔子病好了以后他就得到这个消息了,痛骂子路,怎么骂呢?“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呢?仲由这个家伙搞诈骗是由来已久,这是一贯搞阴谋诡计搞诈骗的,诈骗犯,这回绑架我来搞诈骗,我骗谁啊,我骗老天爷吗?这句话我们就听不懂了,本来也是,孔子还没死,你就成立治丧委员会,是不太靠谱,顶多也就是说仲由这个人子路这个人做事不过脑子,有这么做事的吗?

但是为什么说他是诈骗呢?我们就要弄清楚“为臣”是什么意思。古代的“为臣”和我们今天的治丧委员会不太一样,我们今天的治丧委员会是人死了以后才工作,古代的这个“臣”是人活着的时候就工作,而且呢,只有诸侯以上级别才能享受这个待遇。国君眼看要死了,马上成立治丧委员会,“为臣”,然后马上就行动起来,让这个国君换上寿衣,给他整容,大家围在旁边,躺那儿,大家围着,看着你死。这是待遇啊,不要搞错了,不是国君以上级别的不够资格。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你,你将来就是这么死的,我们都做得很妥帖,保证你死得又风光又体面,很有面子。现在中国农村还有些地方保留这个习俗,眼看着老人差不多了,给他换上寿衣,洗了澡,搁那儿,大家围着等他死。你放心吧,放心去死,这是待遇啊。

到了春秋的时候呢,礼坏乐崩,所以有些大夫他也享受这个待遇了,临死之前,活着的时候,就组织治丧委员会了,大家都认为这个事情是个很体面的事情,有面子的事情。子路想了,我们老师也做过大夫,鲁国大司寇,做过公安部长,那我们老师也要享受这个,至少享受省部级待遇,也得要在他活着的时候搞一个治丧委员会。这是子路的想法,子路是好心,他不是不靠谱,他不是不过脑子。

但是孔子怎么看呢,孔子这一辈子维护的是什么?礼,他维护的是周礼,孔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越礼的雷池一步。在孔子看来,大夫享受诸侯这个“为臣”的待遇是僭越,是犯上作乱。别的大夫僭越,是他们的事,我孔丘不能做。我孔丘明明没有资格成立“治丧委员会”,你们还偏偏要搞(无臣而为有臣),这不是“行诈”是什么?这事如果得逞,则自己维护礼法的一世英名,岂非毁于一旦?只怕还会落下“欺世盗名”的恶评。所以孔子怒不可遏,认为子路是“绑架”了自己来搞诈骗,这才赌咒发誓说“吾谁欺,欺天乎”。意思也很清楚:这种勾当,就连人都骗不了,你还想欺天?

而且孔子说“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就是说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以其死在你们这个违背礼制,违背礼法的治丧委员会手里,我宁肯死在我的学生身边,虽然我死在学生身边不风光,不体面,我难道是死在路上吗?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怎么地位呢?教书匠。我就是一教书匠,我就死在学生身边,我不要享受官员待遇。这一点让我肃然起敬,凭这一点,我也敬重孔夫子一辈子。可见,孔子是尊礼之人。他用自己对后事的安排,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可惜孔子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管得了子路,管不了子贡。孔子去世以后,子贡带头,加上其他学生(宰我、有若等等),众人拾柴,众志成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还是把他抬上了圣坛。

(画外音: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到死都遵循“礼”的约束,表现出的是温柔敦厚,温文尔雅的长者风范,但他也有大发雷霆,怒不可遏的时候。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孔子不一样,我们印象中的孔子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而这和教训子路的孔子不像一个人,那么真实的孔子究竟是一贯什么样的人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出什么呢?还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性情中人。敢怒,敢骂,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隐瞒。我们读《论语》,常常感觉《论语》满篇都是格言,因此很多人想象孔子平时说话一张嘴就是格言,整个一“格言篓子”,其实不是这样。《论语》是把孔子几十年说的话挑了又挑,捡了又捡,最后把那些认为最有哲理的话把它集中起来,编起来。

其实孔子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真情,有实感,他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敢哭,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去世是在他晚年了,颜回四十岁,孔子七十多岁,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啊,所以孔子哭着说:哎呀,这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原文是“噫,天丧予,天丧予。”旁边有人说,先生您太悲痛了,请节哀。孔子说我太悲痛了吗?我真的很悲痛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我为谁悲痛?孔子说这个话的时候没有想到,过了一年,子路也死了。于是孔子再一次痛哭流涕地说:哎呀,这是老天爷要断绝我,原文是“噫,天诛予”。所以孔子是敢哭的。

孔子也敢骂,骂得最凶的是他的一个学生叫宰予。宰予,字子我,所以尊称应该称宰我。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就是《论语》一书提到孔门弟子,只要是描述性的,一般都称字,比如颜渊、子路、子贡、子夏、曾皙、冉有。个别的还称子(先生),比如曾子(曾参)、有子(有若)。只有在记录孔子原话时,才称名。因为按照当时的礼节,长辈称呼晚辈、老师称呼学生,每个人称呼自己,都称名。比如孔子对尊者说话,就自称“丘”;对学生说话,就自称“吾”;称呼学生,则一律回、由、赐、商、点、求等等。叫学生而称字,是“非礼”;说自己称字,也是“非礼”。这个规矩是不能不讲究的。因为名为卑,字为尊。这叫“尊卑有序”,是礼。依礼,后辈称呼前辈,平辈相互称呼,都要称字,否则也是“非礼”。但如果是对长辈、老师、君主说话,提到同辈,也只能称名,以示对长辈、老师、君主的尊重。《论语》是后世儒生编的,在陈述句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当然必须称字,包括对宰予。但是《论语》当中宰予出现五次,四次都是称宰我,只有记录这一次是宰予。恐怕是因为他挨骂。为什么挨骂呢,“宰予昼寝”,什么叫昼寝呢,就是大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了,孔子怎么骂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不需要解释了,大家都懂,腐朽的木头你不能雕刻嘛。什么叫粪土之墙,这个粪土,它不一定是大便,就是垃圾,所有污秽的东西都可以叫粪土。就是拿垃圾砌的一面墙,它不可以粉刷,不可以抹平。杇的本意是抹平,我们砌个墙以后,上面把墙抹平了,抹平了以后再粉刷,这个叫杇。这个垃圾做的墙,你粉刷什么,你抹什么平啊。就是宰予这个学生根本就不可救药,简直就是一贯垃圾。更糟糕的是后面一句,“于予与何诛”,什么意思呢?我都不知道骂他什么才好。你都把人家骂成垃圾了,你还说不知道骂什么才好,那已经叫深恶痛绝了。那宰予犯什么错误了呢?大白天睡觉。大白天睡觉就这么大罪过吗?所有历代的学者有种种猜测。

其实不用猜,因为孔子后面有话。孔子说,我以前对人,“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我以前对别人,人家说什么,我相信他什么,我相信他说到能做到。但是现在我要改了,“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他说了以后,我要看看他怎么做,我什么时候改的,就从宰予昼寝这件事开始,我改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可能是昼夜曾经向孔子保证,我一定努力学习,我白天不睡觉,结果白天睡觉,被孔子逮着了,这说话不算话,这才要骂他。孔子把宰予骂得这么惨,那宰予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好学生。而且孔子去世以后,子贡带头搞“造圣运动”,打造孔子的圣人形象,第一个出来响应的就是宰予。我们去读《孟子》就知道,宰予怎么说我们老师比尧舜都伟大。好家伙,一顿臭骂你骂出个“骨灰级”的信徒来了。

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一个学生被他老师骂成垃圾,他还对他的老师崇拜得五体投地?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他学生心目中的圣人?原因很多。比方说,在文化上,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学术上,孔子出类拔萃,总其大成;在道德上,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教学上,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就不说了,何况恐怕根本就说不全。这里只说其中之一,那就是孔子真实坦诚的人格魅力。

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在学生当中能够有崇高威望的一定除学问之外还有人格魅力,这是可以肯定的。而做人第一条:真实。而孔子恰恰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孔子不掩饰,不讳言他对某些人的蔑视。比方说“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之士矣”《论语子路》,就是什么样才可以叫做士呢?我们知道士和君子这两个概念在当时都有两种含义,一种指身份,一种指品级,品位。君子他首先要有身份,就是贵族,贵族才能叫君子。另外你光有贵族出生不行,你还要有贵族的修养,风度,品位才配叫君子,士也是这样。所以子贡的问题其实是问,怎样才配叫做士,孔子怎么回答呢?

孔子说,爱惜自己的羽毛,出使四方,不辱使命,不辱君命,这个就可以叫做士了。子贡说还可不可以降一点标准呢?孔子说可以,在你的宗族当中,大家都说这个人很孝;在这个家乡,所有人都说这个人尊敬长者,这个可以算次一等的士。

子贡说老师,还有没有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再次一等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了,这是第三等。这个言必信行必果,他已经是小人了,我们都觉得言必信行必果很高,孔子那儿是小人。这是小人,马马虎虎也算是吧。子贡说,现在那些从政的人先生看怎么样呢?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就是量斗;筲(音稍),就是饭篮。斗筲之人,也就是度量狭小见识短浅的人。所以这话也可以翻译为:哼!他们算什么东西!

而且孔子如果讨厌一个人,不喜欢一个人,他可能就不跟这个人这个人打交道。据《论语·阳货》,有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想去见孔子,孔子不见。门房进来请示,先生,某某想见你,见不见?孔子说,告诉他,病了。门房就出去说:先生病了。这门房刚出去,孔子就把瑟取下来,鼓瑟唱歌。“取瑟而歌,使之闻之”,故意让那个人听见,什么意思呢?我没病,我就是不想见你。

顺便说一句,孔子很会唱歌,也很喜欢唱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什么意思呢?孔子“与人歌而善”,这个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很开心,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孔子跟别人一起唱歌,发现对方唱得好,也叫“歌而善”。两种解释,我比较倾向赞成后一种,李零先生的解释。“必使反之”就是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而后和之”,这个“和”不能读“和”要读“和”(贺)。什么叫做“而后和之”?跟着唱一遍?唱第二声部?唱第二段?我理解是这样,比方说《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后面有一句“嘿呵嘿呵参北斗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后面这个“嘿呵嘿呵”,“和之”。那就是一个人在那儿,一个人在那儿唱主旋律,唱了以后,孔子跟着来一遍,“嘿呵嘿呵参北斗哇”,大家想想孔子这个人是不是非常可爱?

他也会开玩笑,他有个学生叫言堰,字子游。言堰也出去做官了,做了武城宰。武城是鲁国国都曲阜旁边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地方。孔子是子游请去视察,还是孔子自己去看他,不清楚,反正孔子去了。一进到武城以后,就听到弦歌之声,听到学校里面音乐伴奏着,孩子们都在朗诵诗书,诗书礼乐,礼乐教化,孔子就笑了,“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什么意思呢?武城,顶多咱们现在一个乡了,巴掌大的地方,搞什么礼乐教化,杀鸡用了牛刀。就笑,笑着这么说。言堰很认真,言堰恭恭敬敬说:先生,学生听先生教导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君子学了道以后就有仁爱之心,小人学了道以后就容易使唤,这不是先生的教导吗?是,是孔子的教导,但人家实践了,你不能笑人家。孔子说,是是是,我刚才是开玩笑,言堰说得对。他未必是真开玩笑,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当时那个场景。我想一定很好玩。这就是我在《论语》中读出的孔子。他有血有肉,真情实感,不掩饰,不做作,有时还憨态可掬。我喜欢这样的孔子,不喜欢后来被圣化的孔子。

(画外音: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先生从《论语》一书中读出来的孔子,是一个既有学问,又有真情实感,血肉的丰满的孔子。这样的孔子是一个会开玩笑,也喜欢唱歌的孔子,是一个生了气敢破口大骂,讨厌别人毫不掩饰的孔子,他有学问但是也有性情。那么如果做一个总结,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孔子呢?)

 真实的孔子很孤独。据《论语·宪问》,孔子曾经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呀(莫我知也夫)!子贡问:怎么就没人理解先生呢(何为其莫知子也)?孔子说,不抱怨老天,不怪罪别人(不怨天,不尤人),点点滴滴从下面学起,争取达到最高境界(下学而上达)。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吧(知我者其天乎)!
  这段话不好理解。比如“下学而上达”,就各种解释都有。可是谁也不敢说自己的解释就合于孔子本意,我的翻译也一样。“不怨天,不尤人”的本意倒是清楚,但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就不清楚了。一种解释是:子贡问孔子,怎么就没有人理解先生呢?孔子回答说,因为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是只有老天爷才能理解的。另一种解释是:孔子并不正面回答子贡的问题,只是说,尽管没有人理解我,我还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能理解的,只有老天爷吧!第一种解释是“回答”,第二种解释是“回应”。到底是哪一种,就不清楚了。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孔子认为没有人理解他。
  实际情况,也大约如此。很多人都不理解孔子,包括他的学生。据《论语·述而》,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以为我有什么隐瞒的吗(二三子以我为隐乎)?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呀(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一件事情是要瞒着你们,不告诉你们,不让你们知道的(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这就是我,孔丘(是丘也)!
  孔子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对谁说的,为什么要说,都不清楚。怎么理解,也众说纷纭。但我读来读去,总觉得里面有文章。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学生表示出对先生的不满,而且这不满还很强烈,孔子才会出来发表这个声明。这可是没有证据的事,姑且存疑吧!但如果当真被学生怀疑,那是很伤心的事情。
  不过更让孔子伤心的,恐怕还是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主张不能实行。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临终前对子贡说:天下失去正道和正义,已经太久了(天下无道久矣)。没有人能够继承我的思想,完成我未竟之事业(莫能宗予)。这话子贡听了,可能不以为然。怎么没有人?我们这些学生,不都是接班人吗?但我以为,孔子说的是真心话,也是实话。他的理想,恐怕直到现在也实现不了。后世尊奉的,都是走了样、变了味的孔子。这可是他老人家左右不了也奈何不得的事。

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结,孔子是什么人。孔子是文化巨匠,首先是文化巨匠。他继承、整理、传播了西周以来创立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按孔子自己的说法,是述而不作,就是我只传承,我只传播,我不创造。因为我们先圣创造的文化已经非常灿烂了,“焕乎其文章”,我只要能够把它们传承下来,传播出去,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我们看看孔子在这个传承和传播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有创造的。他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解释、选择,表达了他的观点,而且影响了后世,所以不要小看传承和传播。孔子是寓创造与传播之中,所以他是文化巨匠。

第二呢,孔子是失意官员。我们讲过孔子一直想做官,但是他在官场上基本上是失意的,因为他要实施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我们在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讲过孟子的观点,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也,也就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这个话我们今天看起来觉得有问题。孔子恰恰是不识时务的,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当时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没有人再原意接受他那一套老掉牙的东西了,所以到处碰壁,到处碰钉子,不得意。他是失意的官员。

第三,他是模范教师。我在前面讲过了,孔子有三种选择,或者说他给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亲自做官,甚至能够掌握一个国家的政权,然后在这个国家做政治试验,搞政治特区,把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方恢复到东周,甚至恢复到西周。

如果这一条不能实现,退而求其次,为政,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论、学说、主张影响当权派,影响执政者,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第一是从政,第二是为政,这两个都可以算是政治家。那么两这两条都做不到,那就只好再退而求其次,培养自己的学生去做政治家,而这一条孔子成功了。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学生很多人都做了官。

孔子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圣人,这是一个原因,学生们都到各国去做官了,学生们都掌权了,这些学生们当然要捧自己的老师。所以李零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学生靠老师出名,老师靠学生出名,多半最后是老师靠学生出名。一个老师你要培养个好学生出来,哎呀,那真是福气。而且更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孔子为当时的读书人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做官。

我们看孔子以后的读书人都奔哪儿去了?都奔这条道了,这条康庄大道,这条金光大道,谁开辟的?孔夫子。所以后代那些通过读书去做官的人,他能不把孔子奉为圣人吗?能不把孔子奉为祖师爷吗?其他的那些诸子比如墨子,他是要做工的,庄子是要做隐士的,韩非子说你用不着读书。肯定最后大家要哄抬孔子,第三,模范教师。岂不说他教育当中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课堂讨论,模范教师。

第四,性情中人,这是我们这一集讲过的。

第五,孤独长者,其实晚年是很孤独的。

除了这五个评价以外,还要加一条:众矢之的。此话怎讲?自从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孔子去世以后,他和他的学说、他的学派就成了后世思想家必须面对的对象和必须设法超越的对象。因此,后来墨家、道家、法家都来批判儒家。儒家内部呢,孟子、荀子要维护孔子和儒家的学说,但是孟子和荀子的观点也不一样,孟子和荀子也要论争,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这就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我们这个系列的核心内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历时三百多年之久,情况非常地复杂,问题也非常地多,头绪也很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说“三大战役”。

第一场,儒墨之争,就是儒家和墨家的辩论,核心内容或者说辩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大辩论是儒道之争,就是儒家和道家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第三场大辩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制。请观众朋友们继续关注本系列节目第二部儒墨之争,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