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孔子(四)头号教书匠
(2012-02-11 23:11: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资料和习题 |
其实呢,孔子想得通,不能从政,那就为政。什么叫从政?就是实际做官,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什么叫为政呢?就是影响政治,参与政治,参政议政。很早以前,可能是孔子从来没有做过官的时候,就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也就是说,先生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实际上这个人要问的问题是:先生你怎么不做官呢?孔子怎么回答呢?“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什么意思呢?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我还要怎样参与政治呢?这段话估计是孔子从来没有做过官的时候说的。但它也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就是不一定要进入政治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可以施加影响。
实际上孔子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政治,我们在前面讲过,后来孔子不做官了,他的学生出去做官,学生下班以后是要向孔子汇报工作的。有一次冉有退朝,回来向孔子汇报工作,孔子就问他了: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啊?冉有说“有政”,什么叫“有政”呢?就是有政务。那么孔子怎么回答呢?孔子说:其事也。你忙的恐怕不是政务,是事务。孔子说“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国家如果有什么政治大事,有什么政务,我虽然不是在朝的官员,我也知道啊。所以孔子可以说他是一天都没有离开过政治,他非常关心政治,热衷政治。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孔子不是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吗?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呢?关键就在于那个谋字,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实际进入操作层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思就是不越位操作。我不在这个官职上,我不越过这个官位去策划、去操作这个官职应该做的事情,但不等于不关心政治。
关心政治叫做思,不等于不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叫做为,不等于不影响政治。影响政治叫做施。孔子不谋其政,但是思其政,为其政,施其政。实际上孔子为自己做了一个设计,第一选择是自己出来做官,实际操作政治,如果这一条做不到,那就为政,影响政治,参与政治。怎么样为政呢?说君,就是游说那些执政者,这个君包括诸侯,也包括执政的大夫。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目的就是这两条。一个是最好自己能够找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施加影响。这样周游列国十四年,有的时候他做了官,比方说卫国,陈国。但是在有些国家,他是“碰钉子”的。因此孔子就只好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走啊走啊,没有一个家。所以有个郑国人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没有家,找不到家。
那么,孔子就真的走投无路了吗?他还有路走吗?有,什么路?育人。这是孔子的第三种选择,实在不行,我就培养学生,让我的学生去做官,让我的学生到政治当中去,操作政治,施加影响。
(画外音:孔子在政界的求官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在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中,他虽然未曾求仁得仁,但是他的弟子却始终追随着他,而且他的学生各有特长,其中不乏忠臣良相,所以孔子做出了从为政到育人的选择。那么孔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招收学生的呢?)
孔子什么时候开始招学生呢?有学者认为,大概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因为孔子有句话叫做“三十而立”,大概就在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收学生了。据李零先生的研究,孔子招收的学生可以分为三批。第一批是在他三十五岁之前,住在鲁国的时候。第二批是在他五十四岁之前,自齐返鲁后。第三批是在孔子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之间,周游列国之时。孔子一共收了多少学生?传统说法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在编的、在册的学生有三千,最优秀的七十二个,了不得啊!
除此以外,我认为孔子恐怕还有一些编外“粉丝”,就是不在编制内的学生。比方说《论语》当中有一个人物叫陈亢,杨伯峻先生的注说这个字要念“刚”,字子禽。这个陈亢是个什么人呢?不清楚。历史上有各种说法,有的人说他就是孔子的学生,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具体的说,就是子贡的学生,那么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编外“粉丝”。因为陈亢这个人在《论语》当中出现三次,三次提问题,两次问子贡,一次问孔子的儿子孔鲤。
陈亢问子贡说,“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称子贡为先生,说先生对仲尼恭恭敬敬,难道仲尼真比先生您强吗?这不像孔子的学生,是吧。其结果,当然是被子贡驳回,说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比得上的(如之何其可及也)?
还有一次,陈亢问子贡说“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他怎么知道呢,是他问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怎么回答呢?“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我们老师是怎么得到这些情况的呢?是靠我们老师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美德获得的。因为我们老师有这样的美德,大家愿意主动告诉他,至于是他老人家问来的,还是他老人家听来的,不重要。那陈亢这个问话也不像孔子的学生。
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孔鲤字伯鱼。陈亢比孔子小四十岁,比孔鲤也小,小了一辈,所以他称孔鲤也称先生。孔先生你是老师的儿子,老师有没有给你开小灶?陈亢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他的意思很清楚,你爸是老师对吧,你是你爸的独生子,你爸恐怕给你开过小灶吧?
孔鲤怎么回答呢?没有,有一回他老人家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恭恭敬敬地从他身边走过,他老人家把我叫住了。孔鲤说“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尝独立,指的是谁?孔子。我父亲曾经一个人站在院子里边,鲤趋而过庭,鲤就是讲自己了,孔鲤,称名了,不能称字了。我孔鲤趋而过庭,趋是什么意思呢?小步快走,小步快走什么意思呢?表示恭敬。古人要从长者、尊者面前走过去,你不能这样走,得低着头,小步快走,就像我们的电视剧里面日本女人那样走,叫趋。
孔鲤说,有一次老人家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孔鲤呢,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去,老人家把我叫住了,问:学诗了吗?(学诗乎?)没有。(未也)不学诗,无以言。于是我孔鲤退而学诗。
又有一次,他老人家一个人站在院子里,我孔鲤又恭恭敬敬地从他老人家跟前走过,老人家又把我叫住了。学礼了吗?(学礼乎?)没有。(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怎么会做人呢?于是孔鲤我又退回去学礼。就这么两件事,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是个非常有名的典故。从此以后,父亲对儿子的教训就叫做庭训。儿子从父亲跟前走过,叫过庭。那么这个陈亢听到这个以后非常兴奋,哎呀,我问一件事听到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听到了要学诗,第二个知道了要学礼,第三个我知道了,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第一,学诗。第二,学礼。第三,君子远其子也。)这个后来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就是做父亲的一定跟儿子“划清界线”,不能亲热儿子。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传统叫“抱孙不抱子”,儿子是不能抱着,孙子一天到晚抱着。儿子带一同学到家里来,父亲要接见,同学坐,儿子站着,儿子不能坐着,君子要疏远自己的儿子。
(画外音:从这个著名的“问一得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家庭生活中孔子同样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主张。孔子教子有方,孔子的后人中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并由门人传授给孟子,在“孔孟”思想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又有汉朝的孔安国,三国时期的孔融,以及清代的孔尚任等等。孔子不仅教子有方,更是后世遵奉的“万世师表”,传说中孔子有弟子三千,那么收这么多学生,孔子又是否有什么标准呢?)
现在我们又要提出个问题,孔子这么多学生,他收学生有分数线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材施教和分数线是两回事。为什么没有?对,有人说孔子有两句名言,第一句叫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什么叫束修呢?十条干肉,这十条干肉到底多长多粗,我们搞不清楚了。不少人认为,只要交十条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这个束修不是学费,而是见面礼。我们中国人到一个陌生人家里要拎点东西,何况去拜老师呢,有点见面礼,见面礼束修,十条干肉,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呢,是我的导师吴林伯先生跟我讲的,说束修还有一个双关的意思就是约束修理。这个见面礼为什么叫束修,就是表示我接受你的约束,接受你的修理。拜师的诚意,你必须表示。第二句叫做“有教无类”,身份地位、地域种族等等,都不是问题。这差不多也是学术界的共识。比如杨伯峻先生就把“有教无类”这句话,翻译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李泽厚先生也把这句话翻译为“教学生不要分类别”,而且认为孔子能打破族类界限,实乃“重大进步”。
那么有教无类呢?传统解释是,什么人我都教,没有类别。大家都这么讲,各种书上也都这么讲,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可以讨论。我们要弄清楚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弄清楚有什么,没什么,这个句式。这个句式有几种呢?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有勇无谋,有名无实,有什么没什么嘛,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不大行。
第二种,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有教无类能套这个句式吗?也不行。
第三种,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能套吗?不能套。
第四种,有备无患,有恃无恐,能套吗?能。什么意思呢?这种句式当中省了一个字:则。有备无患的意思是什么?有准备则没有忧患;有恃无恐就是有依仗就没有恐惧。因此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有教育就没有类别,所以有教无类是有教则无类。
这个观点据我自己所知,最早是谢质彬先生在1989年第11期《文史知识》提出来的,我同意。因此无类不是收学生的前提,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孔子提出一个教育理想:在教育之前,人是有类的,有贵贱,有贤愚,但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画外音: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对于诚心执礼拜师的人,孔子是一定会教诲他的。那么孔子的学识那么丰富,他会教他的学生些什么呢?)
孔子收学生,教什么呢?孔子的教学,有四教、四科之类的说法。四教,就是“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也就是历代文献(文)、社会实践(行)、道德修养(忠)、行为准则(信)。四科,则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文学不是诗歌、小说、散文,是熟悉文献;言语,则是能言善辩。德行和政事就不用解释了。总之孔子的学问,一是道德,二是政治。我说过孔子的学问主要是政治学和伦理学,因此他教学生也就是两个教学内容,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官。
怎么教?主要也是两条:一是答问,二是讨论。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我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问成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它的东西他没有兴趣,比方说自然科学他不教,工程技术他不教的,这个经济建设不教的,国计民生他不教的,这是孔子的局限。要讲清楚,他不能独尊啊,这是他的局限。而且你即便是问别的问题,那比方说你问军事,孔子说我不懂。你说我要学种地,那我不会。那说我们谈谈文学吧,可以吧?可以,一谈谈到政治伦理上去了。
子夏,就是卜商,生于公元前507年,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据《论语·八佾》,有一天子夏问孔子:《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什么叫巧笑倩兮,倩就是笑容很好的样子。什么叫盼,盼就是眼睛很亮的样子。什么叫素以为绚兮,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是白色的底子上画着花纹,我不太赞成。我认为素以为绚兮是以素为绚,就是以朴素以本色为美丽。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女孩长得很漂亮,是吧,微微一笑俩酒窝,巧笑倩兮,眼睛一转,秋波暗送,美目盼兮,不用化妆就很漂亮,本色就很好啊。
这很好懂吧,为什么子夏还要问?何谓也,什么意思。我们要搞清楚孔门师生的教学,他是要举一反三的,就是要联想到别的问题去。那孔子怎么回答的?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后素什么意思呢?就是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你要画画吗,你先用白颜色打底子吧,先打一层白底子,然后再画画,这就从美人扯到画画去了。
然后子夏怎么说呢?“礼后乎?”学礼也应该是在后边吧?又扯哪儿去了你看看,孔子说你太有才了,“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你启发我了啊,我可以跟你讨论《诗》了,这才叫懂《诗》,天啊,这才叫懂《诗》。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礼后乎”呢?礼后于什么呢?没说,我们猜,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实际上这里的意思是,你要学礼吗?你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吗?你首先要有一颗爱心。你要有一颗爱心,这就是白色的底子,然后你就可以学礼,就是上面的花纹,这都是哪儿跟哪儿!但是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所以孔子的教学他有两个方式,一是答问,二是讨论。前面这个就是答问,问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礼后乎,启予者商也。今天我们读起来都像猜谜,这是答问。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杨伯峻先生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杨先生,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现在许多人都主张“我注六经”,痛恨“六经注我”,却不知道孔夫子恰恰是这种做法的老祖宗。当然,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也可以另案讨论。至少我个人认为,在讲解经典的时候,还是先弄清原意,再发表看法为好。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批评孔子。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为什么呢?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他的这堂课也不叫“诗经研究”。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但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孔子教学的方式:一是启发式,二是讨论式。
(画外音:孔子与弟子之间看似简单的问答,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论语》中记载,孔门弟子的主要成就是在德行、言语、政事以及文学四个方面,而这位借用《诗经》来问礼的子夏同学,就属于文学科的。对于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指有步骤的诱导。循循善诱这个成语,就是从孔子教学生的方法这里来的。在《论语》一书中,不仅有孔子与弟子之间的一对一问答,同样也有几个人参加的小型谈话会。那么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讨论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我们讲一个讨论的例子。有一次,有四个学生陪孔子坐着,这四个学生是谁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子路我们前面讲过,比孔子小九岁,他坐在最前面。曾皙这个人呢,名字叫曾点,他的名字叫点,他比孔子大概小二十多岁,二十多少不准确,不清楚,他坐第二。冉有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坐第三。公西华这个人他的名字叫赤,他最小,他比孔子小四十二岁,他坐在最后边。
五个人坐着,孔子就开始课堂讨论了。孔子先说了,大家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觉得紧张,我们今天随便聊聊。先造一个气氛。他说你们这些学生平时都爱发牢骚,老是说,你看没有人了解我啊,那我今天问一个问题: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了,准备让你们出来工作,你们都打算干点什么啊?“如或知尔,则或以哉?”
子路率而对曰,子路坐的最近啊,唰地一下站起来就说话了,也不思考。子路说,一个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家,首先给自己定一个调子。什么叫一千乘战车的国家呢?就是当时的制度是每一军一千辆战车。因为春秋时候打仗,他是战车和战车打,没有步兵,没有骑兵,一千辆车子就构成一军。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就是一个小国。
子路说,一千辆战车的国家涉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的里面,外面有战争,国内有饥荒,派我仲由去,我去治理它,会怎么样呢?三年之后,我就让它变面貌,保证这个国家的人民很勇敢,懂道理。“可使有勇,且之方也。夫子哂之。”孔子就笑了。哂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微笑,一种是讥笑。
那么孔子在这里是微笑呢,还是讥笑呢?这个事情后来曾点问过孔子,就是讨论以后,曾点去问孔子说:先生觉得他们说的怎么样啊?孔子说:个人说个人的志向嘛。曾点说:先生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以礼嘛,以礼治国,礼讲究谦让嘛。你看这个仲由他一点都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夫子哂之的这个哂,我理解应该是带有讥讽意味的微笑,笑笑,没有评论。
然后就问冉有:求,你怎么样?冉有就谦虚一些了,给我一个纵横五六十里,或者六七十里的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如其礼乐,那就要等君子来了。就是说,我只能保证这个小地方三年以后解决温饱问题,精神文明的建设另请高明。
孔子说:好。赤,你怎么样?公西华更谦虚了,说我都不敢说我能干什么,我只能说我想学什么,我想学什么呢?有祭祀的时候或者有会盟的时候,我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做一个司仪。
孔子也没有评论,然后就叫曾皙了:点,你怎么样?曾皙在干什么呢?曾皙在鼓瑟,鼓瑟就是弹奏这个瑟。从这个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上课的时候是有伴奏的,弄点音乐。他的学生经常给他伴奏,子路也伴奏过。但是我们知道子路性格像李逵的,李逵去鼓瑟,我们可以想象出那个音乐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孔子后来说:哎呀,仲由啊,你那个瑟不要在我门口鼓了吧。这个曾皙估计是比较好的,正在鼓瑟,鼓瑟鼓到一个乐曲正接近尾声叫做鼓瑟希,铿尔。然后舍瑟而作,就把瑟放下来,站起来回答问题,说我的想法恐怕和同学们都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嘛,各言其志,尽管说,孔子课堂上蛮民主的。
曾皙说:我最向往的就是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年轻人,七八个小孩子出去野游,郊游,踏青,在沂河里面洗洗澡,在祭坛上面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去,艺术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你说的好,我的想法和你一样,我也向往那样的生活,我和你一起去吧。
那这样一个结论就有点奇怪了,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前面讲过孔子是主张读书做官的,在孔子那里,他教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做官。学生到他这儿来上学的目的也是毕业以后去做官。那么孔子应该肯定读书做官啊!这四个学生发表他们毕业以后想做的这个理想,子路想做的官是最大的,夫子哂之,笑他。这个曾皙或者说曾点是不想做官的,只想去旅游,孔子说吾与点也。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文章呢?也就是说,孔子教学他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下一集我们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