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论文里删点东西2

(2010-10-03 21:03:48)
标签:

房产

分类: 毕业论文

[1](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2](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3](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02页。

[4](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128页。相关内容还可参见Ran Greenstein, Genealogies of Conflict: Class,Identity,and State in Palestine/Israel and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for]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95,p87.

[5](英)亨利·卡坦:《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西北大学伊斯兰教研究所译,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第30页。

[6] 哈全安《中东史》译之为:利奥·平斯克。

[7] 参见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第52页。相关内容还可参见David Ben-Gurion, Rebirth and Destiny of Israel. London: Thomas Yoseloff, 1959,p.45-46.

[8] Haim Ben-Sasson,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London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6, p.895.

[9] 比路是(圣经·以赛亚书)第2章第5节中句子的希伯莱语简称。这一团体的成员被称为“比路伊姆”。

[10] 哈全安:《中东史》译之为:耶里亚;《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译之为:阿里亚。

[11](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19页。

[12] 《犹太复国主义史》译之为:阿哈德·哈姆。

[13] 潘光等:《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14] 徐向群,余崇健:《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15] 王亚宁:《浅析基布兹产生的历史背景》,《世界民族》,2001年第5期,第64页。

[16] 《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译之为:拉赫曼·希尔金。

[17]参见管中洑:《崩得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7-1921)》,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22页。

[18] 张倩红译之为:阿龙·大卫·戈登;《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译之为:戈尔东。

[19] Document on Isreali-Soviet relations,1941-1953. London,Portland.Frank Cass,2000,p

[20]一种比喻说法,指那些没有认识到阿拉伯人行为中一定程度的民族主义因素与其诉求的合理性成分而主张要求英国坚决镇压阿拉伯起义,从而逃避阿拉伯问题的政策。(参见《犹太复国主义史》,第299页。)

[21]《战时中东》译之为:耶胡达·马格纳斯;《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和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有两种翻译,其一是犹大·马恩斯;其二是朱达·马格奈斯。

[22]《犹太复国主义史》译之为:布里特沙洛姆;《战时中东》译之为:伊胡德;《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和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译之为:布里·沙隆。其指导思想是:巴勒斯坦既不是犹太人的国家,也不是阿拉伯人的国家;他是一个双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平等的公民,他们在政治上和社会上享有平等权利,而没有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之分。两个民族在各自内部事务管理方面都有自主权,但在共同利益方面是统一的。即所谓“双民族国家”。面对巴勒斯坦实际,它要求,阿拉伯人应承认犹太移民有进入巴勒斯坦及购买土地的权利,而犹太机构也应相应地取消禁止雇佣非犹太人的规定。但其主张并没有得到阿拉伯人的响应,其影响并不大。

[23](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322页。

[24](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312页。

[25](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26](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27](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302页。有关1930年代要求继续在委任统治保护下继续力量的论述可以参考全克林著:《英国与阿-犹冲突:1945-194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28](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29](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30](英)诺亚·卢卡斯:《以色列现代史》,杜先菊、彭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页。

[31]参见(以色列)米迦勒·巴尔-祖海尔:《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传》,刘瑞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3页。

[32]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56.

[33]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p.82-83.

[34]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142.

[35] Shabtai Teveth,Ben-Gurion : the Burning Ground, 1886-1948,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87,p775.

[36]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98.

[37]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149.相关内容可参见Joseph Heller, The Birth of Israel,1945-1949 : Ben-Gurion and His Critics.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0,p24.

[38] Gal Allon, David Ben-Gurion and the American Alignment for a Jewish Stat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erusalem: Magnes Press, 1991,p.159.

[39]参见潘光:《以色列国在此奠基──试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家园”》,学术季刊,1998年第1期,第162页。相似内容还可参见,《犹太文明》,第266页。《战时中东》,第334页的注释2,介绍了《麦克唐纳白皮书》发表前非法移民的情况。

[40](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261页。

[41] 参见潘光等:《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八章。

[42] 参见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179-180页。

[43]对于该经济体系的内容可参见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李工真:《德意志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居(1933-1941)》,《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第159页。

[44](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612页。

[45] Tuvia Friling, Arrows in the Dark: David Ben-Gurion, the Yishuv Leadership, and Rescue Attempts during the Holocaust.Madison,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5.p.115.

[46] Shabtai Teveth,Ben-Gurion : the Burning Ground, 1886-1948,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87,p846.

[47] Tuvia Friling, Arrows in the Dark: David Ben-Gurion, the Yishuv Leadership, and Rescue Attempts during the Holocaust.Madison,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5.p.79.盟国对于解救犹太人的消极态度还可参见Haim Ben-Sasson,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London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6, pp.1035-1037.

[48] Haim Ben-Sasson,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London :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6, p.1036.

[49]《梅厄夫人自传》译之为:汉纳·塞内什。

[50] Tuvia Friling, Arrows in the Dark: David Ben-Gurion, the Yishuv Leadership, and Rescue Attempts during the Holocaust.Madison,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5.p.4.

[51] 参见(以色列)果尔达·梅厄:《梅厄夫人自传》,章仲远、李佩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52] Tuvia Friling, Arrows in the Dark: David Ben-Gurion, the Yishuv Leadership, and Rescue Attempts during the Holocaust.Madison,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5.p.3.

[53] Tuvia Friling, Arrows in the Dark: David Ben-Gurion, the Yishuv Leadership, and Rescue Attempts during the Holocaust.Madison,Wisc: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5.p.150.

[54](英)乔治•柯克:《战时中东》,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50页。

[55](英)乔治•柯克:《战时中东》,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365页。

[56] 《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译之为,伊儿根。

[57](英)乔治•柯克:《战时中东》,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76页。

[58](以色列)阿巴·埃班:《犹太史》,阎瑞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22页。

[59] 参见(英)乔治•柯克:《1945-1950年的中东》,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

[60]《阿利亚对以色列建国的影响》译之为:阿利亚·贝特。

[61] 杨校敏:《欧洲犹太难民问题》,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37页。

[62] 转引自黄增强:《试论犹太复国主义成功的内部因素》,《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2期,第75页。

[63] David Ben-Gurion, Rebirth and Destiny of Israel. London: Thomas Yoseloff, 1959,p.355.

[64]《犹太复国主义史》译之为,墙和岗楼。这种定居点的建立可参见,(英)阿伦·布雷格曼:《以色列史》,杨军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第32页;(美)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404页;(以色列)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 -1980》,何大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65] Ze’ev Derori, The Israel Defence Force and the Foundation of Israel: Utopia in Uniform.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5,p.45.

[66] 参见(以色列)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 -1980》,何大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44-245页。

[67] (以色列)哈伊姆·格瓦蒂:《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 -1980》,何大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3页。相关内容还可参见Shabtai Teveth,Ben-Gurion : the Burning Ground, 1886-1948,Boston : Houghton Mifflin,1987,p725.该书认为,由于资金的限制,这一时期的成就还是有限的。本-古里安则不断催促人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68] 杨辉:《中东通史-巴勒斯坦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34页。相关内容还可参见(英)乔治•柯克:《战时中东》,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339-340页;宋德星:《以色列犹太移民的定居政策探析》,《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第101-10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