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之恩

标签:
不争成传榜老师 |
分类: 点滴感悟 |
“不争”之恩
倪霞
十年前,散文集《不争》出版之前,偶遇从京城回家乡的大校、军旅书法家成传榜(又名成功)老师,已记不清是如何开口向他求字。2006年春节后,欣喜收到从北京某部队为我寄来的,两种字体书写的“不争”二字。并附言:“倪霞,读书写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长。丙戌之春。成功。”
2007年5月,《不争》出版。封面设计充满了禅意。降红底色,银色镂空画中有祥云,有执莲花的佛手。右侧作者名字旁,配以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成功老师书写的“不争”二字,于封面正中处,“成功”印章紧随其侧,皆为银色。整体大气美观。老师寄“不争”时,同时还寄了
“离离原上草” 草书一幅。老师当年在部队,已是大校军衔名满京城的军旅书法家。在家乡通山,他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能赐字于我,除了缘分,我之幸运还在于,老师为人亲和之善好。
老师16岁从通山燕厦走出大山到部队当兵,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事业上的成功,书法上的造诣,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老师手抄四大名著以及《道德经》《心经》等作品,收藏于北京博物馆,在家乡早已被传为佳话。为人谦和低调,无论走多远,回家时与家乡人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始终保持着大山之子的本色,令人敬仰。
《不争》之后,只要有新作品成集,便会为老师寄去。曾多次承诺,要请回家乡的老师吃个便饭,以谢老师慷慨赐墨宝。而老师每次回家乡,除了忙,接待他的,总是县里各界要人。所以,每每,听闻老师回了,又走了。转眼便是十年。十年来,老师逢年过节回家没有间断过,而机缘之故,我的“答谢宴”迟迟未有机会兑现,久而久之,感觉欠自己一个承诺,而不是欠老师的人情了。因为,忙于工作和偶尔回老家的老师,他赠字之多,哪会放在心上。
前不久,一帮朋友相聚,突然有几位要人进来敬酒,里边竟然有十年未见的成功老师。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师不但记得我,并主动说:“十年前送给你的字没写好,什么时候再为你写一幅。”被动又感动的我,连声说不敢。至此,想抓住机会请老师吃饭的心愿,更加坚定了。
鉴于此,加微信,约老师。受朋友之邀在嘉鱼的老师,感我“真情意切,推掉他事,回!”老师大将之豪爽气魄,令我笑了。约小城一帮对老师早已景仰的师友作陪。席间,老师滴酒不沾,大将风范,魏然含笑。虽如此,却妙语频出,让开始有些拘谨的师友放松开来。军旅生涯几十载,大校之职,享用军级待遇,却亲和如邻家兄长。说起他16岁当兵,在外四十年之感慨,赋诗一首念于大家:
投胎好父母,从小未受苦。
走对一条路,当兵去习武。
做对一件事,刻苦练书谱。
老师念完,满桌举杯祝福。短短八句,却透着老师豁达宽阔的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感恩之情。
于我,又何尝不是感恩呢。十年过去了,感恩宴虽姗姗来迟,感恩的心却一直在。十年成长岁月,“不争”和“读书写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长”的句子,一直挂在书房里,天天看得到的鼓励,天天看得到的警醒,从而煅炼自己的心性与修为。虽然,人生匆忙一瞬间,可大校仍是大校,大校的性情和大校对家乡的情怀,一如他在众人面前写字,有求必应,不畏烦琐,不惧站着挥毫数小时;上至官员,下至观赏的学生,不分身份等级,敦厚平和地,一一满足。
老师用几十年寒来暑往练就的功夫,赠我以“不争”,何止是书法;我用十年的等待,报以一顿家常便饭的恩情。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看似平常,有情有义的人生,便是不寻常。
《不争》的扉页里,我写道:
不争
其实也就是
在尘世里
为自己
争得一席
这本文字稚嫩、却图文并茂的散文集,除了成功老师的题字,还有著名作家梁晓声老师的书信作序言,以及师父云石先生《小品倪霞》的谆谆教诲与宽爱。当年,梁晓声老师,我在电话里的几句平常话语,却无意中感动了大作家,出乎意料地为我写来长达几页纸的手写书信。有时候,善解人意替别人着想的心,得到的,却是幸运的降临。
我之幸运,除了遇到老师们的善好,冥冥中,似乎有佛的加持。当我不去争的时候,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平常生活的努力与担当;当我能够替他人着想的时候,背后也有人在为我解忧。一直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未来。一切的努力,上天看得到。我又怎敢忘记,这“不争”之恩呢?
(欢迎关注“倪霞人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