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滋味在心头——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影视评论家牛均富观微电影《老兵》所感

标签:
娱乐老兵微电影演员方言 |
分类: 师友情怀 |
别有滋味在心头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影视评论家牛均富观微电影《老兵》所感
倪霞根据录音整理
(左:牛均富 右:张长江)
几十年来,湖北出产的影视作品我都参与了评论评奖,长江(导演)做的一些片子我也都看过。今天看这部作品,我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的心情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曾当过兵,到过越南,比自卫还击战还早,当时是抗美援越,1968年,那时的我还是18岁的小伙,当时我们跟越南的关系好,一致抗美。我有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那里,我清楚地记得,1970年,部队回国的时候,隔几十里的山头上就埋着我们的烈士,我们离开时,向牺牲在那里的战友作最后的告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今天第一次看《老兵》这部微电影
这种结构是比较好的,这类题材的片子,也就40分钟的时间,过多交待人物关系的来龙去脉,是微电影承受不了的。选择感情的贯穿线,还塑造了几个人物。比如那个高嗓门的老兵,是一种对激情的扩张,展示充沛生命和理想,高嗓门对过去的思念和对现在战友的关爱。如果这个角色很平和,那跟军人形象相差就远了,正是语言特色特别的关注和宣扬,才使我们记住了这个人物。还有那个得了病的战友,被演员演绎得好。看似神经质,其实是战争对他的影响深深地植入他的骨血,始终在心里那么难忘。是一个特殊的老兵形象。通过他的举动,把战争塑造出来的老兵展现在眼前,用情串联起来。
(微电影《老兵》部分演员在湖北电视台看《老兵》并听牛均富老师点评)
现在来说说演员。片里既有专业演员的表演,也有非专业演员。这是微电影的驱向,让人们体验的越来越多。演员这个职业已不是专业演员特有的专利和特有的事了。专业演员和从未拍过戏的非职业演员一起搭档,镜头前已经很不错了,一起相互交流,不能过多地苛刻的去要求,基本达到了规定的情景,每一个镜头想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整体是被认可的。语言的传达和风格上,普通话、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结构成分复杂,这样也好。从影视作品里,最开始出现方言,是领袖讲方言,慢慢地,老百姓也讲方言。比如人武部部长讲的带方言的普通话,那开会的场景就像真实地在开会,不但基本听得懂,反而让人感到亲切。这是允许存在的,语言的多样性,对非职业演员,更便于抒发。如果一口标准纯正的普通话,审美感上会产生差异。所以这种开会的场景不需要过多地排练,就像生活开大会,这样反而走了捷径。允许人未知制造的场景,允许自然生活形态所发生的。张导把各种语言原素,摆布调动串联起来了。
影片有几处情节是感动人的。老兵在牺牲战友老父亲的面前下跪,我看着流泪了。一部影片总得有几处打动我们的地方,动人情感点的制造,这点张导拿捏得好,让我们进入情景当中了。整体上流畅,电影演员的诉说流畅,没有大的跳跃性,也有跳跃性。比如,通过诗朗诵,把大家带进战争的情境,这种情景转换很自然,很诗意,把镜头拉到战争画面的配合,诠释了很诗意的情感和情节,通过诗连起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过度得不错。
一部好的影片,除了导演的构想,摄影是很重要的。镜头运动,光线的选择,光影的塑造,有节奏感把握的问题。这都是摄影师提供给我们的大贡献。比如,电影刚开始时,镜头里九宫山的开阔,山峦的气势,一下子展现出来了,为老兵生活的时空提供了很大的心灵空间。
(牛老师和《老兵》中的演员姚勇老师合影)
当然,影片也有不足的地方。明显感到的,有两点。
一是高嗓门老兵在小学讲课的场景,他演讲时,应该有通山老兵在场,让他们到场,站在孩子们的后边,让孩子们知道,这就是当年的英雄们,所讲的老兵就是他们,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的身上,也就是要有对象感。独自一个人在那里说那些话,有些牵强。再一点就是,最后结束就这么剧终了,我还觉得不过瘾呢。整体是不错的,虽然我没有读过原著《守望木棉花》,可是看完这个影片后,我想读这部小说了!
牛均富,1950年2月生,河南唐河县人。影视评论家、行吟诗人、节目主持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电影评论学会名誉会长,武汉作家协会理事。多年来发表了四百多篇影视评论和理论文章,参予编撰了十余部影视方面的书籍,多次但任全国电影活动的评委,并在多所大学举行电影讲座。在电视台担任过《外国影片欣赏》栏目的主持人,在广播电台担任过《诗歌大擂台》栏目的主持人。还为刘晓庆、姜文、陈佩斯、孙道临、王晓棠、冯小刚、关之琳、徐克、张曼玉、梁朝伟、王家卫、金喜善等中外明星、大腕艺术家主持过新闻发布会和观众见面活动,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