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2012-06-11 22:44:23)
标签:

胡平

武汉

守望木棉花

b6

对越自卫反击战

文化

分类: 记录生活

佛手

——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倪霞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他们,是一双双佛手……)

《守望木棉花》写到第一章第六节的时候,某天清晨,做一梦,梦中有个声音:木棉花的后记以“佛手”为题吧。翻身,醒来,刹那,十分惊奇和讶异。望着窗外的亮光,我再也无法入睡,继而进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之中。这个梦境的提示,神奇地符合了我写这部小说的整个过程,虽然此刻小说只是开局。从最开始接受任务到采访,到组稿,到谋篇布局,到提起笔来,这一路走来,是一双双看得到和看不到的“佛手”,在背后推着我一步一步前行!

 

在武汉工作的胡平大哥,无意中读到我的文集《不争》,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们相识了。早已主编《血染木棉花》、《绚丽木棉花》两本对越战争纪实性文集的胡大哥,他有个大胆的构想,让我以小说的形式,写一写他们那批怀揣报国之志参加对越自卫还击的战友们。刚开始我是胆怯不敢接受的,虽然写过几个中篇,但长篇未曾涉猎,而且对他们的经历我一无所知,从何下手去写呢,所以我不敢接受任务。可胡大哥对我有信心,这信心来自我对军人的敬爱,来自我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在胡大哥组辑第三本《魂系木棉花》的稿子时,为了让我更多地了解他们,战友们到边境扫墓,我成了他们特邀的同行者,一路随大哥大姐们踏寻30年前的足迹,一路听他们回忆那些远去的往事。一路走来,战友之间的真情时时刻刻打动着我,我也来了灵感有了胆量。在桂林,在温大龙司令“能否接受任务”的追问下,不但接下了军令状一样的任务,为了呼应胡大哥所编的书,我当即定下《守望木棉花》的题目,得到了温司令和胡大哥的认可。

 

从2010年10月正式接受任务,到2011年10月开始动笔,一年多时间里,我常常参加老兵们的不同聚会和活动,对他们不同人物进行采访,他们中有领导干部,有公务员,有普通职员;有大小不同的老板,有工人,有农民,更多的,是普通人。当他们聚在一起时,没有了工作和身份的区别,在他们心中,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战友”,历经生死的战友!融入他们之中的我,每一个老兵把我当小妹来爱护和尊重,只要是采访哪一个,马上会派车子来接,只要战友举行有意义的活动,马上会通知我一同参与,哪里得到了好的人物素材,会有不同的电话打给我……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和胡平大哥及战友大哥们一起看望困难的战友)

记得一个星期天,我带着女儿一起到孟令鹏大哥家采访,他和嫂子做了一桌子菜招待我和女儿,说到他们在部队结婚的那段往事时,嫂子常常是满眶泪湿。那一段日子,热心的孟令鹏大哥不断地给我提供不同战友的采访线索;到谭细然烈士的兄长家采访,因为是晚上,袁玉英大姐陪同我一起,一位叫袁观日的老兵,带着我们走过大街小巷来到烈士家里;一等功臣舒成雨烈士的母亲和大哥,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几次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同时,给我提供了诸如“决心书”、“慰问信”等珍贵的历史资料;王武松大哥在我家里接受我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七尺男儿,几度哽咽泪流;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人群里或是在车上,只要听说这个人是参加过自卫还击战的,无论认识和不认识,我会马上拿出采访本和笔,向他打听对那场战争的记忆和经历……那些日子,除了不停地阅读胡平大哥提供给我的相关资料,常常地,穿着艳丽的服饰,跟在他们的背后,拿着本和笔,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感动,为他们流泪,为他们欢笑……

 

这一切,该是佛的指引吧。

是胡平大哥!是大哥用他那双温暖慈悲的佛手,把小妹我牵出小我的世界,牵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间,牵到那样一群历经战火岁月的老兵们中间,了解他们的生活,看到他们平凡中的伟大,哪怕是处于最底层的老兵,他们始终对祖国对军队怀着无怨无悔和满腔热爱,对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抱着能活下来心存感激的心态,这一切,再一次,深深地感动着我!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采访一等功臣烈士舒成雨的母亲)

偶尔,会笑自己,知道的人我是在收集素材,不知道的人,又如何看待和理解呢?一个女子,经常在一大帮男子中间穿梭。好在我是一个不看人眼色,不在意别人眼色的人,我从来都是在自己认为对的世界里来回自我。知我者自知,不知我者又何需求解呢!笑笑,便释然了。

 

完成小说初稿时,窗外的春雨,淅淅沥沥;阵阵春雷夹着闪电,隔着白色落地玻璃窗,一次一次,闪亮划过,惊动着这样一个春夜。那场春雨,连续下了许多天,那满天满地的雨哦,仿佛是我笔下那些烈士们的泪,是亲人们对烈士思念的泪;是艰辛奔波在尘世里,已两鬓斑白,却终身不忘那场战争的老兵们的泪。

 

电脑前,我反复听着“彝人制造”唱的那首“妈妈”,有网友把它制作成MTV画面,一位苍老的母亲,在儿子牺牲20年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才有机会到边境烈士陵园看儿子。深情凄婉的歌曲,一遍遍回荡在我耳边,环绕在我温馨的书房里,回旋在这个春雨连绵的夜晚。想起全国还有多少母亲,她们一辈子也没能走到儿子的墓前去看一看,刹那,泪水浸湿了我的脸庞……这是我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数次落泪。就是此刻,仍是泪湿盈睫。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在我家里接受采访的王武松大哥,几次哽咽泪流……)

我是怀着无限的敬意,满腔的深情,含着热泪,来创作这一部小说的。我为自己能为这批已年过半百,“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抒写而欣慰;为那些早已在俗世烟尘中远去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能在我的笔下再一次鲜活起来而自豪;为那些从战场上下来后,安于平凡,在平凡中过着普通人生活的老兵们,记录一段历史而心安。歌曲一次次传递着人间母子情长,令人动容:“妈妈,只是一个心愿未了啊妈妈,我真的不想让你失望啊妈妈,因为我的梦想在远方……”

 

近20万字的创作过程中,每写三节,便传给胡大哥,让他把关和提建议,大到部队生活和战争场面不出常识性的错误,小到一个词句妥与不妥,更准确地说,小说的初稿是胡大哥和我一起完成的。初稿的完成,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结构一样,结构好了,下一步的装修工程更大。这个房子的品味和韵味能否出来,装修起着重大的作用。小说也一样,框架搭好了,如何把它修饰得更完美更庄重,我深知,仅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于是,我把初稿打印了多份,分别请不同的师友帮我看。

 

又是一个雨夜,雨点很大。那是我送出稿子后的第三天,老庚方说他看好了,有些建议要说。因为雨太大,实在没有好的去处,就在他的车内,在司长温暖的笑容里,他为我讲小说的好和不好之处,给了我有关木棉花贯穿全书的精彩细节之建议。我说你工作那么忙,怎么看得这快,而且还改了不少错字错句,他笑着说,这几天每天5点多就起床看稿,可以说是逐字逐句地看,因为这本书的含量不仅只是作者一个人,它还有许多关于历史关于我们通山人精神的含量在里边。他的话,重重地触动着我,一如车窗外的雨点,一声一声击打着,令人感伤。不禁想问,这无尽的雨,到底是谁的泪滴?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左:老庚方家忠、温大龙司令)

老庚方干着繁忙的行政要务,做人做事却毫不含糊。他为人谦逊,学养丰富,侠义豪情,总是让小城里的一帮文化人喜欢和敬重。在此,一个谢字太轻,可又不得不说,感谢担任着通山县政府副县长的老庚——方家忠先生,感谢忙里偷闲帮我看稿,给我鼓励,给我金子般的建议!

 

师傅云石先生,散于文事在圈内人里是出了名的,记得说要请他看稿时,有一位老师说:请你师傅看稿,作好等三年的准备!送稿给师傅时,没说什么,只说这本书是要出来迎“八一”建军节的,言下之意是你看着办吧。一次看到师母,问师傅在干吗呢。师母随口说:在家为你看书稿呢。一阵感动掠过心里。不久,师傅打来电话,让去拿稿,那是在我送出稿子的半个月,师傅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近二十万字的书稿,实属破例。在师傅的家里,我坐在沙发上,师傅在客厅里来回踱着步子,说着对小说的看法,提进一步修改的意见,谈小说中感动他的某个细节,更多的,是“只容鼓励,不忍批评”。

 

因为胡平大哥,有幸认识了曾祥惠老师。作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首席记者的曾老师,却总是自谦自己是“农民” 。小说还在谋划时,胡大哥特意约了曾老师,只为给我一些如何去写的建议。那个秋日的午后,袁玉英大姐陪我一起到武汉,我们坐在酒店的沙发上,听了曾老师许多非常珍贵的建议。比如,为什么兄弟反目?民族的尊严才是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发展与过程,人性的大美如何去表达;小说不是历史只能反应历史,如何把住感人的细节,如何做到“于呼其内,才出呼其外”;人,给社会一点点,社会会给你很多,如何做到还之于真诚……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右:曾祥惠老师。左:希望集团周总)

曾老师的话,给了我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启示。更让我感动的是,曾老师一边利用出差的时间看完了初稿,整体给予了肯定,当胡大哥告诉他我听了不同建议后又作了大篇幅的修改时,曾老师在万忙中特意抽了一天时间,和胡大哥一起来到通山,住“老兵驿站”那一晚,曾老师只睡三小时,其它时间一直在看我的三改稿,当次日上午把看完后的四章交给我时(另外两章他带回武汉看完后再交给胡大哥),修改的文章中,大到点石成金的句子,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正。不久,在我和胡大哥的诚恳邀请下,曾老师写来了序二,以《勇气和才气》为题,精短的千字文却字字是金。更让我感动和惭愧的是,全文一共用了四个“不能不敬佩”。这一切,再一次让我体会到,一个高人把自己放在低处,却把境界放在高处,用宽阔的胸怀给予一个素不相识无名小卒的帮助,这种精神,这种情怀,该是含有对社会担当和责任之份量的。后来,在出版问题上,曾老师亲自找到他的同事,并相约出版社老总、编辑见面,在他的热心帮助下,促成了出版书号等事宜。这一切,已不是一个谢字能表达的!

 

出版事宜办妥后,为了让小说能顺利出版,胡大哥开始在武汉筹款,木棉花系列总顾问温大龙司令,不但在桂林筹款,还写来了以《泥土吐芳香》为题的美好序言。同时,一些老战友们开始为将来的发行之事,发动全国的战友会行动起来。为了让小说尽快与读者见面,这群老兵们,发动了他们无限的力量和能量!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与湖北特别书局总经理梅华峰(左三)商定出版事宜)

通山县人大任保民副主任,在他任县政协副主席的时候,一直对我这个委员关爱有加,关心我的成长,关注我的作品。他温文尔雅的为人,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一直是令我辈敬重的。这次,百忙中帮我看稿。当捧着经他修改后的稿子对着电脑一一更正时,多次忍不住一边改一边自言自语说,这个老人家啊,太认真了太令我感动了!在他修改的稿子中,不但有对通山历史和民俗风情的把握,还有对军事上准确用词的修正,同时,在稿子旁边给一些不同的建议,有许多错字,是经过多人看后漏掉的,却在他的法眼下发现并改了过来,实在令我敬佩和感动。稿子给我后的第二天,任主任又特意打来电话,就一些没说清楚的问题再度提示我,并对一些批评性的描写要我抱着中肯的笔触。这么些年,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位敦厚长辈对我的关爱,从来谢字都没有说过一句。

 

袁玉英大姐总是以两层角色住在我的心房里,一面如娘般关心我爱护我,一面我们又是无话不谈的密友。无论我做什么,她总是用她最快的行动相随相伴和鼓励,在我猴急出语不妥时,她会适时地击打我,在我伤心难过时,她又像娘一为我担忧着。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她多次陪我采访,多次给好的建议,最开始几节出来时,小说对话都没有分行或加引号,她提出如果不加引号但一定要分行,否则让读者看着太死板太累,没有跳动感。在她的建议下,我把所有对话作分行处理,这样看的视觉效果确实不一样了。到武汉见曾老师,她不但叫上儿子开车送我,还亲自陪我一起到了武汉。她就像一个保护神一样,看着我固执地,在跌跌撞撞中,在一路关爱中前行。

 

没有人知道,湖北作家协会秘书长高晓晖老师是我的表哥。在工作事务十分繁杂的情况下,特意抽时间帮我看稿,并在QQ上给予不同的提醒和细节上如何打磨的建议。多年来,从我的文集《中国红》、《一路走来》到加入省作协,到《不争》和《禅意*火花》,表哥一直在背后默默地关心我支持我鼓励我,从文字上严格要求我,从而促使我的成长,从而让我看到,文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它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靠近!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看望战友)

同辈好友廖双河、郑安国、宋朝阳、卢江,他们在各自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帮我看稿,修改错别字,纠正不规范的语句,提好的建议,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才让《守望木棉花》更加丰满起来。

 

这个后记,似乎太过冗长,似乎陈述得太多,可实在是让我感动的人太多。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教导我,在外边,哪怕是受人一颗糖,也要记得回来告诉她,让她感人之恩记得一颗糖的好!《守望木棉花》一路走来倍受关爱,难以一一言表。一如我逢人就说:没有胡平大哥,就不可能有《守望木棉花》的诞生。这部小说,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一起完成的,我只是一个执笔者!

 

是的,是他们,是胡平大哥,是曾祥惠老师,是袁玉英大姐,是任保民主任,是方家忠老庚,是高晓晖老师,是那一个个渴望中的老兵们……是他们高尚的品格感染着我,是他们对祖国对军队爱的精神鼓动着我,是他们无穷大的实力支持着我!是他们,是这个庞大的团队,一如一双双佛手,推着这朵木棉花,娇艳绽放……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战友们筹资建立的竖立在凤池山上的烈士纪念碑)

感谢著名军旅作家、小说家、影视编剧,衣向东老师为本书题写书名!

感谢湖北美术出版社袁飞老师、向冰老师为本书的设计尽心尽力!

感谢湖北特别书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华峰先生、编辑陈青老师!

感谢通山县各级领导对文化、对我这个小文化人的看重!

感谢通山县卫生局、通山县红十字会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和支持!

感谢亲人感谢朋友感谢爱……

                   2012年6月8日于凤池山下

 

附上《守望木棉花》审读意见

    ——湖北特别书局责编·陈青

 

国内某位擅长军旅和战争题材的男性作家曾经说过:战场永远是男人的天下,而与其相关的文学创作也只有男性作家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拿捏和诠释。然而,事实未必如此。倪霞,一个生活在鄂东南小山城的文弱女子,倾注两年多的精力和心血,先后走访了几十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通山籍老兵,以细腻文雅的笔触,以磅礴宏伟的气势,用恰如其分的笔墨,完成了20万字的纪实体战争题材小说《守望木棉花》。

 

小说以30位通山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为主线,叙述了从1978年以来的30多年,这些老兵在“战前、战时、战后”的心理变化及活动轨迹。全书六个章节结构清晰,主次分明,语言质朴,把人物的“喜、怒、哀、乐”诠释得淋漓尽致。

 

小说以时间为主轴,看似在讲述每个老兵的故事,实则是在关注整个群体的生存状态。情节从平缓到高潮,反复多次,都是在诠释“战争和生命”的意义,正如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好歹我们还活着。这种巧妙的安排,凸显了作者对长篇小说结构和情节,以及在讲述人物心理活动时的驾驭能力。

 

在标题的定夺上,作者巧借木棉花——这一南方的植物,来贯穿老兵们的心理活动,说是木棉花,其实是他们对那场战争的缅怀和纪念。作者用巧妙的记录,让这种“红色”没有那么扎眼,而是在故事中暗潮涌动,却又震撼深刻。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在烈士吴永水家看望烈士的老父亲)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为困难战友送物资)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战友互助会两位热心大哥孟令朋、方志强)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一等功臣舒成雨的大哥及母亲讲述)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在烈士谭细然的兄长家采访)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车上遇到的老兵,为我提供了很好的细节)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胡大哥的司长,接我最多是他)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袁玉英大姐陪我到武汉)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采访已是大老板的老兵许先武)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当年的烈士家属慰问信)
佛手——长篇小说《守望木棉花》后记
(在武汉采访从长沙来的老兵)

 链接序《勇气和才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7b6df0102dxq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心的方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