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格里拉漫步

(2009-09-12 07:43:13)
标签:

宗教

活佛

白塔

藏民

扎西

香格里拉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常常在电视上,看到有国内外的游客在云南香格里拉优哉游哉的写意镜头,心想,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呢?能吸引全世界旅游者的眼球儿,让人们跋涉千山万水,不辞辛苦来到它的身边。能是小学课本里,陶渊明给人无限美好想象的桃花源般情景吗?做回“武陵人,”去实地探访一下,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5月,借口去昆明参加文学笔会的机会,三五好友相约,先去了大理、丽江,然后从丽江出发,直奔隐藏在崇山峻岭的梦中伊甸园——香格里拉。

说起香格里拉,不能不说说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一本小说《消失的地平线》。1933年在他发表的小说中,描写了在中国藏区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发生的故事。

故事说,大约6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显然这里是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这里的人们惊人的长寿,在这里多种宗教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个活佛,在活佛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被东方文化所折服,他们觉得世界已向他们展开了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从此,这一名词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当时,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特别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立刻风靡全球,“香格里拉”一词更广为人知。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了全球。香格里拉这一“世外桃源”的象征成了人们追求寻觅的理想境地。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就连东北的黑龙江哈尔滨,在松花江公路桥附近,也有一处“香格里拉大酒店。”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伟大的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一直是世界的一个谜。詹姆斯·希尔顿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人类理想的天地,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寻觅深解的谜。谁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只知道这个地方藏民叫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呢?

在人类即将离开20世纪的时候,中国云南迪庆揭开了这个世界之谜。199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了调研组,对“香格里拉”为期一年的研究,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的结论,并于1997年9月14日在迪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宣布这一结论,引起了国内外对迪庆——香格里拉的极大关注。

说起来,这就是香格里拉的前世和今生吧。

香格里拉从语言上讲是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的,我们在向我们“心中的日月”出发。在滇西北旅游,最苦的就是乘车,高山峡谷,盘山公路,一样的路程和平原上行车相比,这里的车要走一倍或者两倍的时间才能到达。五六个小时的行程,坐得我浑身像散了架。

当脚踏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原圣土,我才感觉到这里的生命是那样的顽强,也许是季节的关系,五月了,这高原上的草仍然长得单薄柔软,全不像东北或内蒙的草原那样茂密茁壮。

行车途中,我们在一块群山环绕稍微平坦一点的高原上小憩,地面上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几朵白的,黄的,紫的小花。点缀着藏民的小木屋。木屋稀稀落落,但不例外的是每家屋顶上都高高飘扬的风马旗,一面、两面、三面,红、蓝、黄,最多的有五面之多,经打听方知,这是家有出家人或有活佛诞生的象征,旗子越多越受当地人尊敬。这鲜亮的色彩是高原藏区独有的靓丽风景。我的目光向远方延伸,山坡上,有牛羊在悠闲的吃草,袅袅白云在山间,随着高原的风随意的舞蹈。一些内地游客乘隙拍照,还有的顺手采来野花把玩,看到大家采花嬉戏,藏族导游扎西十分心疼。他说,高原植被生长缓慢,成活相当不易,爱惜一点,后边来的人还可以陆续欣赏。一席话说得那些采花人十分不好意思。扎西拿过别人的手中花,告诉说这是狼毒花,有剧毒。一句话,那些采花人纷纷放手,用随身携带瓶装纯净水紧忙洗手。刚才还一脸兴奋,现在则满脸疑云,怕花的毒汁染在手上洗不掉,更为这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而惭愧。

我们终于走进了香格里拉。进城前,汽车围着城外的白塔顺时针绕了三圈。在藏区旅游,白塔是我们一路上最常见到的,藏民全民信教,有藏民居住的地方一定会有白塔。无论大的,小的,但一定经过精心的布置,这座塔里供奉着九位活佛的舍利子,还封藏有经书,金银财宝等。导游扎西说,走到这里一定要再在它周围的石堆上放上一块石头,这样可以祈祷平安,消除病痛烦恼。

下车伊始,我们去了一个活佛之家,活佛家中庭院竖立的白塔和我一路见过的白塔不大相同,可能是为了显示主人身份的尊贵,白塔由8朵莲花瓣托起浮在水中;宽敞的大殿采用了7根粗大的冷杉木做支撑。据导游说在高原里,冷杉长到这么粗需要一两千多年的时间。活佛之家我们没有见到活佛,这里是一个藏医展览馆,展示了藏医藏药的一些知识。如人胚胎的形成及生长的图片,类似的我在泸沽湖摩梭人博物馆也见到过,听过讲解。另外藏医还可以通过人的手相看出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类似中医的手纹诊病,但在这里抓起藏药来花的钱并不比内地的中药和西药便宜。没办法,远来的喇嘛会念经啊,信则灵嘛!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香格里拉为重山所隔,千百年来原本被世间所遗忘。一本书叫我们众里寻它千百度,可以说这是文化的力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对宗教虔诚得近乎苛求。看这片土地,有如看一张棕黄色的岁月老照片,它饱含历史与神圣的色彩。于是,在这里的每一步,我都走得特别的小心,怕惊扰这里的千年幽梦。

沿松赞林寺阶梯拾级而上,我看到很多藏民在顶礼膜拜。在这里,人们相信轮回转世,三步一跪九步一叩的虔诚的大礼,正是那份对宗教的执著推崇和纯洁得让人感动的信仰。裹着朱红长袍的喇嘛喃喃地普渡众生,成排散发着历史沉淀香味的转经桶,还有活佛那包容下沧海桑田的手掌。是信念叫这片土地的人古朴又善良。我虽然是一个游人,但也为他们虔诚的崇拜所感动,随手缓缓地拨动着那排轮轮回回千百年来带着祈祷转动的嵌铜转经桶,戴上圣洁的哈达,让活佛的手掌摩挲我的头顶。是入乡随俗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心灵的荡涤。经桶转动着,我的思绪已在千山之外。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十分优秀而富有智慧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民族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岁月的长河中,穿越无数个世纪,以最简单的劳动在充满艰辛的高原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转动完经桶我捡起一小片石块,轻轻放在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玛尼堆上,把我对生活的美好祝福永远地留在这里。桑田沧海,世代变迁,我相信这些玛尼堆和我心中的期盼将永远屹立于这高原之上。

那个夜晚,高原风很冷。我却始终在兴奋之中,穿上了随身所有携带的衣服去参加当地组织的联欢会。那一晚,我的衣着打扮最有特色的,看似不伦不类,线衣外边套衬衫,衬衫外面套短袖,单单就裤子我就穿了三条。不了解的看我的着装还以为是一种时尚,以至旅游归来,朋友看我的照片,夸我真酷。那里知道我当时的难堪。

喝青稞酒,尝酥油茶,品当地的烤乳牛,看台上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灯光和背景中,只见雪山环绕之间,大大小小的草甸和森林,土地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此刻,我仿佛真的来到了梦想中的伊甸园。那一夜过得很开心。兴高处,我走上舞台和当地的靓男俊女载歌载舞……

夜晚。躺在宾馆的床上,心情久久地兴奋着,从东北走到西南,短暂的穿越,让我感到了生命不同的意义。幸福是多元的,古朴自然天人合一的香格里拉如一片天籁,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些生命中不该丢失的东西。詹姆斯·希尔顿描写的香格里拉似梦似幻,但返璞归真,憧憬幸福,和谐世界,是每一个人所梦想的。徜徉山水,能丰富人的思想,滋养人的信仰。如果你问人与自然交融的汇合点在哪里?我会告诉你,在香格里拉,也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难忘的老班长
后一篇:秋游妙音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