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科幻生态八卦(by 三三丰)

(2009-12-23 13:05:26)
标签:

台湾

科幻

生态

八卦

三三丰

杂谈

    台湾的科幻生态是个怎样的情形呢?郑运鸿有个很有意思的判断:

    台湾根本没有SF土壤:没有作品,却存在小众读者(学术圈/准学术圈);没有产业,却有大众消费(好莱坞產品/日式ACG市场);没有文化,却有一堆相轻的文人!
    从92年《幻象》停刊以后,台湾就没有了专业的科幻杂志,而且多年来原创科幻长篇作品也乏,所以造成了两种情况:

    1、短篇科幻无处可发(只有投给倪匡奖),本土作者无法从短篇锻炼出来;
    2、读者一上手就是长篇,而且是国外的长篇,如果能坚持看下来,那基本上都觉得自己懂得很多,能发几句言,进入“准学术圈”了。你比如光台湾科幻的总结性论著就至少两本了——《台湾科幻文学薪火录》、《台湾科幻小说的文化考察》),每年的论文也不少,更不用说常常发言的了。不像在大陆,有相当一批读者只看《科幻世界》正刊,那样也就不会多说话了,因为怕露怯啊。
    这也就是郑运鸿所说的“没有作品,却存在小众读者(学术圈/准学术圈)”。
    没有产业,却有大众消费。这一点倒是和大陆类似,好莱坞科幻电影,日本科幻ACG在中国也是很流行。不过中国的科幻小说产业毕竟比台湾还是好点,人口基数大嘛。台湾出一本科幻能卖上3千本已经是牛了,在大陆才是个最低标准。
    第三点就是文人相轻了。因为只要看科幻的人都有比较强的自我观点,而且愿意发言,这样一来声音难免就杂乱,就容易战起来了。台湾科幻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学院派,以叶李华为首;以及在野派,以猫昌为代表。
    叶李华是留学美国的物理博士,97年回台做科幻事业,得到一干大佬(倪匡、张系国等)的支持,他和他的团队做了不少事:开办交通大学科幻研究中心、组织研讨会和讲座、恢复主办倪匡奖、翻译出版一批科幻经典(阿西莫夫为主)、开办华语世界第一个本科科幻通识课程……他被戏称为台湾科幻的“总舵主”。他的团队也多以学校的学者和专业作家为主,比如作家苏逸平和被称为副总舵主的郑运鸿。
    另一派是以林翰昌(猫昌)为代表的在野派,大多为资深的科幻迷。其实猫昌获得了利物浦大学的科幻研究硕士学位,本质上算是学院派。不过他回台以后,依然在中学教书,以科幻迷的身份与“学院派”战得不亦乐乎。他的博客自称为“科幻国协毒瘤在台病灶”。谁的毒瘤?当然是“学院派”的毒瘤啦,呵呵。
    说起来,两派的分歧其实是科幻观的分歧。“学院派”的科幻观是比较传统的观点。交大科幻中心主办的《科幻科学报》电子刊物的口号就是:科学衍生科幻.科幻延伸科学。这个跟国内传统的科幻科普观倒是不谋而合(黄海论著里也有提及)。然后,“学院派”挺倪匡(因为总舵主与倪匡关系甚笃),言必称三大(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克拉克)。
    在野派呢,觉得自己读了更多的当代科幻,形成了更为先进的科幻观,对“学院派”陈旧的科幻观很看不上,觉得他们虽身在学院,但不管是教育还是研究都毫无创新,误人子弟。倪匡能叫科幻吗?三大也太陈旧了吧?科普科幻观更是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小小的台湾科幻生态也真是挺有意思的,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