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多灵异手记写作手记】(二)幽灵旗的真相

(2007-08-22 19:31:24)
标签:

那多灵异手记

写作手记

幽灵旗

幽灵旗的真相

萌芽

分类: 书评馆:科幻·悬疑
【那多灵异手记写作手记】(二)
幽灵旗的真相

那多

    文坛上的官司层出不穷,连个电话号码都可能成为打官司的理由。由此,我也觉得写作的风险越来越大,我小说里是有反角的,总有一天会被数百个同名同姓的朋友堵在家门口控告我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破坏了他们的平静生活,就算我标明“本故事纯属虚构”也没用,要是我的小说事实上造成了他们的困扰我就得赔钱。文学已经变成夕阳产业,可我踏上了这条不归路,回不了头了。

    我继续为我的小说找了个真实的新闻做源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平静的开始。一直以为我认为,要是我想把故事说得像那么回事,就得在玄乎的架构上包一层名为“日常”的外衣,就好比许多恐怖小说里的关键道具是生活里常见的,镜子、电梯、厕所,这些东西你没法回避,看见它们你就想起小说。

    我特意选择了一则上海的新闻,关于闸北区四幢三层老大楼要不要拆迁。这几幢楼没有漂亮的外表,唯一值得记忆的,是它们在上个世纪日军的轰炸中存活了下来,并一度成为整个闸北区最高的建筑。日本轰炸机放过它们的原因,是有外国人摇晃的外国旗子。

    很普通很日常的新闻,我们每天都可以从报纸上看到许多类似的,然后转眼忘记。我必须从这个新闻开始,编出奇怪的故事,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经过多次前进后退推倒和重建。

    发挥打破砂锅问到底、还问砂锅在哪里的精神,再平凡的地方都可以找出毛病来。于是我找到一个疑点:为什么可以在大轰炸里活下来。为了把事情极端化,我开始虚构这样的画面:周围的街区一片废墟,只有这四幢大楼安然无事。

    这样的画面虚构出来,新闻里外国人挥旗子的理由就站不住脚了,周围的房子都炸了,连美国人的导弹都会误炸,七十年前的日本土飞机准头就这么好?这个理由不行,我就得编自己的理由。

    怎样才能做到这四幢楼不被炸?我曾经想象过科幻电影中的防护罩,最后放弃,因为太常见。我在这个关卡上堵了很久,最后把物理因素转成了精神因素,驾驶员的精神受到影响,所以炸不准。那么精神是怎样受到影响的,最美妙的答案应该从新闻里找,从起点画了一个圈最后回到起点。这面旗是很好的道具。

    《幽灵旗》的书【那多灵异手记写作手记】(二)幽灵旗的真相名这时候就冒了出来,旗子有问题,挥旗的外国人当然也有问题,我建构悬念的模式是这样的:把线索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然后看看推出的是什么,然后打碎它,因为那是正常的答案。我可能会打碎两次以上,在这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过程中,小说的故事也就越来越离奇起来。

    举一个例子,新闻里是挥旗的外国人,如果他们是中国人会这样?那我就设定他们是中国人,可中国人为什么会被认为是外国人,把这个问题解决后,一大段剧情就出来了。

    再一个例子,幽灵旗是关键道具,如果它不是呢,看似重要,其实和背后隐藏的事情相比,其重要性微不足道,那么旗背后是什么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主要剧情就出来了。

    我努力让读者猜不出小说的结局,其中的奥秘在于,读者以为会发生什么,其实没有,读者以为结论是这样,其实并不是。小说离奇的意思,并不是说外星人光临地球就离奇了,而是读者都以为外星人光临地球,可接着我告诉你是地球人自己搞的鬼。你看了我写的情节,最后也认为是这样,可在你这样认为之后,我告诉你真相既不是外星人光临地球,也不是地球人自己搞的鬼,是幻觉。

    这是一种套路,如果巧妙运用,永远都不会过时。

    再回到幽灵旗故事,我最后几乎把新闻里的每一句话都颠覆了,旗不是外国旗,人不是外国人,造四幢楼也不是为了住,把四幢楼保存下来也不是为了这四幢楼。

    框架搭好以后,我就开始讲故事。有许多的血肉,是一边讲一边生长出来的。

    我喜欢一松一紧的节奏,不能一直松,也不能一直紧。通常此类小说必须在一开始就出悬念,但这一次我没有这样做,因为许多读者已经了解我的这个系列小说,不了解的,看见书名里的“灵异”两字,也会猜到不寻常。那么一个普通的新闻再加上少许报社里的闲笔,更能让读者期待后面会发生什么。

    当然不能让读者期待很久,松是有限度的,于是大约写到三千字左右,我出了第一个悬念。这个悬念是一张照片,一张当年日本轰炸后,满目疮痍却有四幢完好的大楼妖冶地立着的照片。

    主角那多因为这张照片开始挖掘内幕,他采访了一些当年楼里的老住户,有些人拒绝了采访,显然,这些拒绝的人都有问题。接受采访的有三个人,故事就是依着对三个人的采访进展。就像破案游戏一样,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找到所有的线索,三段采访,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会冒出新的悬念,不急不躁地让读者一点点读下去。

    一个悬念后松一松,再一个悬念。此外,我需要有一个大悬念始终从开始贯穿到结尾,如果实在不能做到,就要贯穿半本书,然后再换一个贯穿下半部书的悬念。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悬念,就像组合拳,力图让读者喘不过气,欲罢不能。这点是我在写了几本之后才意识到的,要完全做好,恐怕还得再写几本。

    《幽灵旗》的大悬念有两个。前半本书的悬念是:幽灵旗是怎么回事。后半本书是:四幢楼下的古墓到底是谁的墓。

    衔接两个悬念的,是一场仅次于结尾的高潮。在把当年的故事一个个挖出来、原先不肯开口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开口之后,那多终于知道原来有一个古墓,并成功地进入了这个墓。在这次探险中,他止步于墓门,真正的墓内探险,显然要留到最后。

    从这里开始,我有意识地把叙述的节奏加快了。从墓里出来的同伴接二连三地死亡,当年的日记也出现了,幽灵旗拿到手了,主角自己也面临危险。

    在这组密集的重拳之后,主角踏上自救之旅,远赴尼泊尔。节奏再次缓下来,读者在喘上口气的时候,也知道大结局就要登场。可如果他不是心急地直接去翻最后两三页,依然不会猜到真相。目前我做到这点的手法还比较低级,就是不停地误导读者,希望有一天可以做得更隐蔽更自然,否则读者总是有厌倦的时候。

    我自己觉得手记系列一本写得好过一本,比如《幽灵旗》就好过《过年》,《过年》在叙述的手法上还很简单粗糙,《幽灵旗》就有进步,从故事的精巧上,《过年》是我想过的最棒的故事,但讲得不够好。

 

 

(原载于《萌芽》2005年第7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