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玉之妙

(2017-04-22 14:30:13)

妙玉之妙

  管家的女儿林红玉,因名字重了主子,就改成了小红。

  这说明曹公不想让小红的名字有玉,小红是世俗的,有玉的人,都是另一个层面的。

  除了双玉,就是妙玉了。

  妙玉出场时,特特交待了来历。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书香门第)。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黛玉),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黛玉),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也似黛玉进贾府的规模)。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摸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这段描述中,妙玉和黛玉的身世竟是一样。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王夫人素日稳重,并不是急性子,却不等回完,就开口,极少见的场景):"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王夫人笑道,能令王夫人笑的也不多,而且非常理解对方的骄傲,同意下个帖子,请来)

  妙玉出场来看,是贾府请的,是哪个管家,是林之孝家的。贾府中,只这一家子姓林。

  当年如果黛玉的身体一直不好,也许林家也会不得不送她修行。

  所以妙玉和黛玉互为镜子,一个尘内一个尘外。

 

 

 

妙玉之妙(二)

  妙玉的正出,到是贾母带刘姥姥逛园子。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以妙玉为人之清高,对贾母也算客气了,贾母进门时,她是忙接了进去,而今贾母吃茶,妙玉也是忙去烹了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的茶,是妙玉亲自捧的)。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段对话里,二人是非常相熟的,妙玉对贾母的态度是非常有耐心的 ,那句知道这是老君眉,给人的感觉,妙玉是知道贾母喜好的,有两种可能,这不是她第一次给贾母奉茶,另一种情况,她特意打听了贾母的喜好)

 

  都说妙玉清高,但对贾母是非常知礼耐心的,有些像对亲人的感觉,当然也可以说妙玉因为贾母是主家,特意客气,但妙玉是槛外之人,世法平等。

  当然妙玉如此待客,已是难得,她本是不惯应酬的人,自然不会坐下来和贾母闲话家常,或者说什么佛家小故事。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单拉钗玉姐妹,也是看二人气质不俗,入了她的眼)。

  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べ"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妙玉所用的茶具,都是极有来历的,显示妙玉家族曾也富贵过)她给宝玉的杯子,特意点明是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这说明待宝玉不同,但也点明了,前番证明是以前用的,不是目前使用的。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这贾府是娘娘的娘家,妙玉如此口气,自许自家比贾府高贵有来历)"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ニ出来(也是显耀),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这是讽刺宝玉不知茶呢)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宝玉妙玉这番话,真真妙极,人情给了钗玉)。"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连一向芙蓉一样的林妹妹,因问了句雨水的问题,在妙玉眼中,也成了大俗人,果真过洁世同嫌了)而且妙的是,妙玉说黛玉俗气,还要说个大俗人。

  原来在妙玉心中,分不出雨水雪水的都是俗人。

  黛玉其实是好脾气,这让妙玉直言讽刺,也只是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其实这个场景的妙玉,还是非常活泼多话的。她本是不喜与人往来,世人不入她眼,能在双玉和宝钗面前,如此多话,又是打趣又是讽刺,完全是世俗中小姑娘的脾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