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峥事件中的誉王

(2016-03-03 14:26:08)

 

太子倒了,誉王高兴了没多久,就发现形势不大妙,新生力量靖王,已经成了五珠亲王。本来吗,皇上要制衡,肯定不会让一个皇子独大。作了太子的制衡棋子,誉王也明白,肯定不会让他一个人独占朝堂。

要来他的养母是皇后,靖王的母亲只是一个妃(没有娘家作靠山),

他是七珠靖王是五珠,他是长,靖王是弟,从这些条件来看他还是比靖王占优势的。

可是他就是内心惶恐,比面对太子还让他焦躁。

因为他分析了一下现状,六部中没有他的嫡系了,中书令一直在做和事佬,可是在赈灾一事上,那位明显的为靖王说了话。誉王说靖王不了解政务,中书令说靖王学习能力强。誉王攻击靖王耿直,中书令说这样好有什么说什么,不打肚皮官司。表面上看柳中书是在调解气氛,哄皇上开心,实际上是替靖王圆场。

其实刑部的蔡荃个性耿直做事严谨,只是他的工作作风,并不是靖王一队,他是因为靖王人品,才支持靖王,并非站队。而沈追的倾向性更明显些。但这二位是绝对瞧不起誉王的。所以誉王把他们划到了靖王系。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苏先生一直在利用他,真正扶持的是靖王。

他感到了危机重重,他是如何也不肯与太子位失之交臂。

这时候般弱引见夏江与誉王合作,二人因共同的对手靖王,有了暂时的目标重合,但不是结盟。

其实卫峥案的策划与实施,都是夏江出人出力,他要誉王的配合,不过是金殿上夹击靖王。事后看这个是愚蠢的决定。誉王本想坐享收效,不想因为令皇上怀疑他插手悬镜司而失圣心。

皇上能容忍皇子们拉拢六部,唯一不能介入的是悬镜司,那是皇上的自留地,誉王碰了这根底线,让皇上对他彻底失望。

誉王的出力是靖王赈灾一回京,就被他弄上了金殿。这时候引发卫峥事件,靖王毫无准备的情景下,来自皇上的怀疑,誉王和夏江的夹击之下,能平安脱身着不易。还是皇上给了静妃面子,让他去给母妃请安了。请安是件好事,能缓解一下矛盾,让大家冷静一下。

当然请安那里,还有一颗雷,就是离间靖王和谋士的信任基础。

第二次誉王出力,是卫峥被营救出去。其实把卫峥关在大理寺(誉王的小舅子那里)更让皇上怀疑,誉王和夏江串谋。每一次攻击靖王,夏江都要带上誉王,他是不是感觉自己影响力不足呀。这更让皇上怀疑,是誉王和靖王的党争。

同时誉王还安排了皇后向静妃开炮,借静妃私祭宸妃之事。静妃本是奉皇上之命而行。在皇后面前,静妃一力承担,保全了皇上的颜面。皇上再回金殿,对于靖王自然宽厚了。夏江本无直接证据,皇上也不愿意没有证据的情形之下,就对自己的儿子多方责难。

算此誉王的棋已经出尽。

长苏让纪王看见夏冬和卫峥在一起,纪王进宫坦言。作为夏江构陷靖王的证据,果然皇上相信。

此时能看出来誉王太沉不住气,

邢部查到了誉王炸毁私炮坊嫁祸太子的证据,誉王小舅子身边的亲随(估计是江左盟的人)作证,本来皇上是问此事。结果誉王一来就说夏江之事与此无关。私炮坊一事,奏本所述是他小舅子的事,他上来就喊冤,誉王的此地无银之形态,反而更让皇上对他敢作不敢当的行为恼火。

皇上砸向誉王的香炉,可比踢靖王那两脚,威力大多了。终还是顾及皇家颜面,皇上只让追查至大理寺,不牵连誉王。而卫峥之事明面上也只发作夏江。

对誉王的处理是降为两珠亲王,能保留亲王衔已经很是宽厚了。

誉王是染指悬镜司呀,这是皇上的高压线,可还是留了余地。估计皇上是想让誉王继续作棋子,好牵制靖王。

誉王也许会想,夏江的离间计也不怎么样呀。夏江的谋略真是不如麒麟才子呀。

 

 

 

不要和皇子在一起

过早的站在皇子一边,结果都不妙。

祈王案赤焰案,在皇上眼中就是一个声望太高的皇子,经常公开顶撞他,还联合了他的舅舅(握有军权的)林帅,这样的组合,人还在壮年的皇上,自然忧心皇坐,不肯冒易主的风险。而且他就是易主的受益者。所以林帅如果不是明显表现出了对祈王的倾向,皇上也不会那样狠毒。

在皇上眼中,他派去的人林帅不用,只重用祈王的人,就是林帅提前站队了。如果只是六部的人站队,皇上能容忍,毕竟他们构不成对皇坐的威胁。

于是夏江谢玉的构陷计才如此轻易的大获成功。如果不是祈王名望太高,皇上还年轻,皇子也太多,也许祈王还能留一命,但皇上是不会给林帅机会的。

林帅一府被灭,还搭上了他领导的赤焰军。

太子已入东宫,谢玉感觉安全了吧,他站的是太子的队呀。

可结果还是不妙,他替太子铲除异己,算计蒙统领的位子,刺杀内监,都是为了替太子铺路。结果事败,皇上流放了他(他是驸马,还有夏江的维护。)太子也护他不得,皇上不留情。

皇上处理了谢玉,却没有处罚太子呀。皇上当然知道谢玉所行,皆与太子相干。

夏江唯一的一次与皇子的合作就是誉王。他的本意是抑制靖王上升。但是非誉及靖,这时候他打击靖王,就是向誉王站队,皇上是如此认为的。

卫峥案本是给靖王挖坑 ,结果长苏将计就计,让皇上相信了悬镜司参与党争,皇上震怒。悬镜司被查封,夏江被押入天牢。

誉王毕竟是皇子,皇上只是给了他一香炉,降为双珠亲王,而夏江还是锒铛入狱呀。

本来夏江所谋之事与誉王有关,可皇上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大度的。

到了靖王这里,卫峥案,夏江怀疑长苏,请长苏去悬镜司配合调查。如果长苏有问题,他是靖王的谋士,那么也是为靖王筹划。可是皇上只让靖王闭门静思,而长苏却进了悬镜司,吃了剧毒乌金丸,这风险多大呀。

从来皇子身边的,倒掉的比较快呀。皇子们还是存活系数比较大。

只有一个祈王比较可悲,主要是皇上当时太年轻,少了些慈父之心,而且也不注重名誉,本来吗,把祈王圈起来,没了林帅,祈王不具备谋反的实力呀。父杀子,比较是有所清誉的。

后来的皇上对景宣就宽容多了,誉王真的谋反的,誉王死了,他还伤心泪下,对景琰也关心一下他为何闷闷不乐。

可谋士们,结局多惨呀。林帅是抄家灭门,谢玉是流放而死,夏江当然也是死,而长苏吗,皇上一会儿毒酒,一会拔剑,若非景琰一次次挡在前面,他也没命了。

 

 

 

皇后的战斗力

皇后一直是战斗力极强的,和宫妃战斗,为了养子夺嫡她是奋斗不止。

最早的对手是宸妃,二人差不多时间入宫,一后一妃,皇后占了先机,后宫之主。只是皇上更偏宸妃一些,二人算是打平。

宸妃生了皇长子,活了下来,还长成德才兼备令人仰慕的一代贤王。皇后的儿子没活下来,她便恨上了活下来的惠妃的儿子,以皇后的心胸,对宸妃的儿子,心中自然也是有怨的。宸妃是妃,可是母凭子贵,如果祈王上位,那位宸妃就能和她平起平坐。皇后自然不肯。

所以祈王的死与她无关,死于皇上的猜忌,而宸妃之死据誉王所言是与皇后有关系的。宸妃是言候心爱之人,一生所钟。言后知道不知道兄长的痴情呢,如果她知道估计更愤怒。明明宸妃失去了儿子,家族被灭,就算留在宫中,也无翻身可能了。言后还要落井下石,其品格不好多语了。

没了宸妃,有越妃。宠妃年年有,只是不是她。

没了祈王,景宣最大,但资质不及誉王,好在有一个精明的母亲帮扶。景宣成了太子,皇后誉王母子自然不服气,在誉王心中,他是皇后之子,比别的皇子高贵些。而且余下的皇子,他认为他是最聪明的。论讨好奉承皇上,他的确名列第一。

于是皇后的敌人由宸妃转向了越妃。

太子誉王争了十多年,皇后和越妃就闹腾了十几年。皇上估计很享受这种裁判的日子。

太子倒掉了,越妃成了贤妃,皇上此时的目光投向了温婉大气的静妃。

而前朝里,靖王和誉王有了相争的资本。

皇后的目光也转向了静妃。只是静妃心宽,对皇后礼仪俱加,就是在皇上面前也是一口一个皇后管教宫妃是份内之责。让和越妃大争大吵了十几年的皇后,突然有些不适应。静妃礼仪有加,恭敬柔和,无任何违规之处。反而取得了皇上的尊重和欣赏。

一时间皇后成了放箭的人,静妃成了以德报怨的人。

卫峥事件时,皇后配合誉王责难静妃私下祭奠宸妃,以为抓到了皇上的痛点,不想那是皇上的安排。皇上轻描淡写了结此事,皇后黯然退场。

皇后每一次都想一击而中,打垮静妃,只是每一次静妃都安然脱身。

皇后静夜思的时候,会不会有些遗憾这一生,儿子没保住 ,丈夫心里没自已,养子最后利用她谋反,牵连她出了宫城。她争了辈子斗了一辈子,最后两手空空。深宫几十年,就是和皇上的宠妃相争相斗。

最后宸妃死了,越妃疯了,只有静妃成了太后,她在庵中渡过余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对景琰的期许
后一篇:白骨精之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