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智者
(2015-12-30 10:13:44)另类的智者
在梁帝的重度猜疑中,能平安的当个闲散王爷,风花雪月的逍遥度日,纪王就不是一般人。不能激流勇进的时候,他选择了和光同尘,反而与梁帝保持了一种亲人的关系,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金殿呈冤的时候,他一反常态的站了起来。 
 
这个时候,明明是众叛亲离了,皇上还在做最后的挣扎,明知不可为而固执,坚守他最后的颜面。
我始终记得纪王站起来的表情,悲伤而坚决。他的沉痛藏了十三年,当年那场冤案,有直言而死的,有义愤而被抄家的,来势汹汹,无人能挡。皇上像杀红了眼的暴徒,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看不见任何人的泪。在此之前,箫选是有另一面,所以祈王才会在父皇面前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也就是当时的箫选还是伪装的很成功。才让儿子信任朋友放心,而变了脸的他,父子之情朋友之义夫妻之缘,统统不在心上,一刀斩断。而纪王应该是认清了皇上的真实面目,才会沉默以自保,不去白白的牺牲。只是暗中保下了祈王的遗腹子,算是他为这个侄子尽了最后一点心。
能在皇上的滔天怒火中保留祈王的孩子,是冒了多大的风险。应该是祈王妃暗中联络了皇叔,请他援助。而他义无反顾的承担了这个重担。让那个孩子冒了他人之名,长在掖幽庭。以一个罪奴的身份活下来,也不容易。这是纪王当时能办到的极限。办成这样一件事,也要运用很多人脉,这些人要有胆有识有勇气还能保守秘密。十三年此事未揭破,可知纪王是用对了人办对了事,才能有机会让长苏把孩子营救出来,交给靖王。以靖王之谋略应该不会是猜出来的,是祈王妃给过他暗示。
遥想当年的祈王妃,在祈王府天塌地陷的时候,保留了祈王的血脉,而且成功的联络了纪王,暗示了靖王。这是一个何等坚忍聪慧的女子。
那位皇叔,不负所托的完成了这件可能会给他带来灾难的大事。
他一直认为他们是一家人,所以长苏谢他的时候,他说都是一家人。他和他哥哥不同,他心中眼中还有家人,而箫选只有皇权。
他表面上吃喝玩乐,其实心如明镜。在卫峥事件中,长苏的连环反击,也是借用了纪王的慧眼,由纪王出手密告夏江构陷景琰,是最合适的人选。对方是悬镜司的夏江,多年来深受皇上的宠信,与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为敌,也是有风险的。纪王敢管这件事,就是说他对夏江其实是非常不满的,他对夏江的为人是有了解的。才会站在皇上面前,据所见而言。他为夏冬求情,却不为夏江说一字。可知他心中的爱憎分明。
他能营救庭生,就不是莽夫,怎会看不透豫津的那点小心眼,只是他愿意管。他心中知道此中有安排,但是愿意助一臂之力,这是对言候的信任吧。
往昔种种,他当得起长苏的一个谢字。
面对了长苏,他有种恍若故人的感觉,那也是他的外甥。当年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与眼前的苏先生,没有半点相似,可是他就是感觉亲切。
太子事先联络了很多人,一切安排好了,他事先也是知情的。他等这一天也很久了吧。“臣弟以为众臣所请甚合情理,请陛下恩准。”他说的是甚合情理,情与理都合。这是他的认知,当年的事,他认为无情无理。这一句话,他等了十几年。
他没有像靖王一样一直心怀孤愤,天下皆知赤焰案是皇上和景琰的心结,他没有像长苏一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他只是静待时机,他相信一切自有机缘,所有的一切,都有安排。他顺势而为。
他和皇上说,哪一个皇子不想当太子呀。他也想过吧,只是他更清楚的自己的份量和能力,还有就是心态,他都不具备。于是他安心的做一个洞察世事相机而动的闲散王爷。
只是朝堂那一站,他对自己有了交待,他和长公主一样,那些逝去的故人,都是他的亲人,他愿意为他们发一言,求个心安。他是个有心的人。一个能活下来的智者。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