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王的悲剧
(2015-12-13 16:26:24)誉王的悲剧
皇上的亏都吃在了夏江身上,夏江构陷了皇长子,又鼓动誉王谋反,才有猎宫的惊险。他两个儿子,都死在了夏江的手中。
皇上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誉王谋反,他一直宠爱誉王,给了他无上的荣誉,除了太子之位。而且私炮坊一案上,又没有牵连他。在他心上,感觉已经非常的宽大为怀了。他一生怀疑了无数人谋反,可是真的逼宫弄的他仪度尽失的,唯有这一次,真的是兵临城下生死一线。
他跑去质问,本以为可以大义凛然的教训一下这个忘恩负义以下犯生的逆子。没想到,却听到了对方质问,他的母亲是谁。纸是包不住的火,就是后来静妃那一句,谁也阻挡不了真相。眼前就是,誉王的身世, 是他们父子不可调和的矛盾。誉王明白的一天,就是父子情份没有的一天。这个刺激还是大了些,皇上有些恼怒。
“玲珑公主当年的确率领滑族的军队助朕登上了帝位,但是这个女人太过聪明,太过危险……所以啊朕只能选择让她和滑族一起消失了。”
为什么利用人如此的理直气壮,为什么过河拆桥如此的从容,这个人的心,从来没有感情吗。那位太过聪明的公主,哪里是聪明,看错了人,投错了人,送了自己的命,还有一族的命运。
“儿啊,一颗棋子到了没有用、该舍弃之时,难道下棋之人还会怜惜不舍吗?”(于他来说,什么都是棋子,他的一生,都交给了棋局。)
“那我呢?我是什么?大棋子生下的小棋子是吗?”还不算太笨,你本是平衡太子的棋子,却从来没有机会当太子,就是景琰有机会,你也没有。
这样的对白,才是正常的恋人之间的对白。有一丝的轻松与明快乐。
长苏与聂锋相会的场景,才是惨烈,曾经的将军,如今的笼中人,被人当成了怪物,若不是遇了长苏,他的一生如何的凄凉。九死一生活了下来,却又活的如此卑微。生也艰难死也难,哪怕是再苦再难,也要活下去,只是不甘心,但有一线生机,也要坚守。
只有同样的伤痛,才能那般的心痛,都是火寒毒,所以长苏能明白对方的忍耐与痛苦。一步一步走上去,像握住了命运的手,只是不甘心,一定要一个公道。他的神情,由怀疑到心痛到坚决。
有我在,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是对聂锋的承诺,也是对赤焰军的承诺。一切都会好起来,也是对自己的承诺,这样的一句话,就是十三年心路历程的总结,也是他坚定的信念。都会好起来。
而此时的景琰对长苏信任是有的,他相信苏先生的人品,只是自静妃与长苏会面后,他深切的认识到,这个苏先生身上有着他不知道的另一面。而那一面,母亲知道,只是他不知道。被人蒙在鼓里的滋味是不好受。他开始让战英,密切关注苏先生的一切。
让长苏主动承认 自己的身份,蒙统领是一个,另一个是故人面前,他要打消聂锋的恐惧,才主动说出了他的身份。
景琰这个人,是变化最少的人。十三年虽然被冷落,可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在心上,而且有一个善解人意又聪明智慧的母亲,始终在他身边。他的世界本身还是最单纯最明净的。而且他本身是最拒绝改变的。他从阳光里来,自然想一直在阳光里。
王凯在对小殊思念的戏份里,演绎的极真切极令人感动。有朋友如此,小殊也算是幸福了。听他提及小殊,你常会深恨那场构陷,断送了多少人的世界。他的声音他的语调,那种痛入骨髓的想念,只是,人在眼前不得知,也是叹息。
长苏把自己的药给了聂锋,自己就倒下了,我们的飞流冲至靖王门前,喊水牛。连飞流都明白景琰对于长苏的意义不同。靖王你还是不懂吗。
靖王守了一夜,说明他已经把长苏当作了朋友,不只是一个谋士了。长苏刚醒来,他就忙着解开心中的疑惑,追问长苏的父亲是哪位。景琰你真是长不大呀。你以为你三问两问,能问出什么,那江左盟主,岂不是,你太小看人家了。请问令尊大人的名讳是什么?”家父的名讳?”“既然令尊大人是我母亲的恩人,那我也应该知道他的名字,不是吗?” “殿下怎么不去问静妃娘娘呢?”“问过先生之后,我自会再去问母妃一遍。先生有什么难处吗?难道令尊大人的名讳也是一个秘密?”一个名字,景琰十三年前你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你姑母的名字你不知道,你姑父的江湖名字,你也不知道。你的世界,单纯至此,省心至此。难怪十三年后,你什么都不必知道。
“他叫梅石楠,石头的石,楠树的楠,”静妃稳住心神,转身面对儿子。 “我想我真的是疯了,母亲你知道吗?昨天夜里我突然有一个念头,一个非常离奇、非常疯狂的念头,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不,我几乎可以确认他是小殊。我居然以为他就是小殊!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疯狂的念头,小殊不会再回来了,就算回来,他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小殊当年是那般骄傲张扬,争强好胜,在战场上银袍长枪,呼啸往来,从不知寒冬雪意为何物,而梅长苏呢,他总是低眉浅笑,算计人心,他总是拥裘围炉,没有一丝鲜活之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把他们两个人想在了一起。”他明明已经接近了答案,又如此错过。我们都替他有些悲哀。他的母亲一次次否认,让他的答案成了水漂。
有时候,像一个人,不是外表。你一直在纠结形似,而人家的青梅,直接就过渡到了神似,这就是你和霓凰的区别。你不是疯了,你是思念成疾。
静妃还是要给他一个理由,让他从这个局里先撤出来,将来在进吧。“景琰,自从卫峥回来之后,你总是回想旧事,心神难免不定,”只能给他一个坚定的、理解的、宽慰的笑。这是一个理由,很好的理由 。他对小殊的想念,哪里是因为见了卫峥。
纪王是一个和光同尘的人物,情商掩藏了智商,当年义救祈王唯一的儿子,也许是对这个侄子的怜惜,也许是因为本是一家人。能骗过多疑的兄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的事,只为了心意,不为了富贵。而这一念之仁,当的起长苏一个谢字。 “靖王殿下要多谢王爷当年救了庭生。若不是王爷留了一点慈念,大义援手,庭生根本不可能活在人间,”言毕,低头深施一礼。“如此说来,就更不用谢了,大家原本是一家人,谁跟谁又不是骨肉呢?”是呀,靖王是祈王的兄弟,而纪王也是叔叔呀。公道自在人心,虽然有时候,低了头,可是总有抬起头的时候。纪王的行事,自有纪王的风骨 。他散淡的外表下,有一颗真诚的心。
其实纪王也猜到了长苏的身份吧,夏江后来的推论就是非林殊无人如此待靖王吧。有时候,不管你说什么,只是看你做了什么。说的有假,行事才是真。
一直在宫里受苦受难的庭生,纪王和靖王想关照,却插不上手,还是长苏大费周折,才弄了出来,最后交给了靖王。若只是讨好靖王,绕圈子大了,只有靖王才会人家是为了奉承他。后来的软甲,后来的授业,都是拳拳深心。那是因为,他不仅是祈王的儿子,和林殊一样,都是这一派唯一的血脉,还是小殊姑姑的唯一的孙子。保留了这个孩子,算是对姑姑尽了份心。
言后还是沾了言族的光,虽然离宫,还能保全性命,那誉王是皇上的儿子,都不得善终。
这个时候,誉王对王妃的情感,才显现了出来,这是他人性化的一面。
长苏看誉王,其实说起来他们也是表兄弟,志不同道不合,其实当年的誉王是没能力构陷祈王的。他唯一的错没有转告祈王那句话,子不知父,父不知子。这是誉王太过凉薄的地方。以祈王之仁厚,不会薄待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年不过是一句话,他如实转了就是。本来当时最大的得利者是越妃之子,也不是他。其实那时候,他年纪也不小了,而养母是皇后,如果那时没当上太子,他就该明白,皇上根本没有考虑过他当太子的可能。可惜,他一直在糊涂着。
长苏对他的恨,是恨他和皇上一样的狠毒,毫无兄弟之情。那是他兄长的遗言,他都给瞒了。
为了保王妃和孩子的命,誉王以死相请。这时候,他更像一个父亲和丈夫。感谢长苏吧,远送了你的孩子。你不仁,别人还对你义了。
他还是暗示了,他滑族后人的身份。长苏此时不知,日后自有计较。
此时看见誉王遗书的皇上,嚎啕大哭——一个多么无情的父亲!血书上写的是,“愧疚一生,现在我自行了断,以赎罪孽。逆子,萧景桓。”他还是认了他的身份,终是他的儿子。虽然那个父亲利用了他一生,又断送了他一生。他还是认了。毒父配逆子,这一对父子原也般配。其实最像梁帝的是誉王。
誉王的悲剧,有着梁帝的原因,也有自身贪欲的原因。最后一搏而败,本是必然。打仗本不是他的强项,就搞了逼宫,白白的葬送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性命。他给梁帝最大的打击是,这才是真正的造反。祈王是能反不反,誉王是没能力反而反。而前太子是满腹的怨恨。这就是他和他的三个儿子的故事。至于景琰,没长歪,一是因为他本性良善,二是有一个智慧的母亲。
当然以梁帝的个性,若非如今年纪大了,儿子死的死,圈的圈,而景琰实在是余下的最出众的一个,而且长项是军事。长此以往,也难保会令梁帝猜疑。
所以后来的景琰一直强调,他敬重祈王兄,但他不是。意思明白,他不会白白的让人冤枉,让人宰杀,必要的时候,他会自保。
三个兄长的命运,算是给景琰提了醒。这位皇上与皇子的关系,不是父子,是君臣。
全剧中最厌恶的是这个薄情的皇上。天家无父子,本也是有的。大多数兄弟争位,往往不留情面。可是父亲对于谋反的孩子,往往能留下性命。这是虎毒不食子。可是当年诸杀祈王满门,那里面还有祈王未出世的孩子。而且祈王谋反,并没有成为事实。只是几封信,就痛下杀手。那是他的长子呀。在梁王身上,没看见一点父亲的影子。多年后,他不安的是宸妃晃来晃去的影子。却没怜惜过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