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结局(六十六)湘云
(2015-11-09 09:24:31)红楼结局(六十六)湘云
年纪大了总要有心事,湘云算是单纯了,既无宝钗的青云之志,也无黛玉的敏感多情,还是中规中矩的小姑娘,只是有些大而化之的活泼了。因为多话,因爱穿别人的衣裳,都是淘气罢了。究竟行事也是大家闺秀的风格。
那一枚和自己所佩戴一样的金麒麟,让她有了心事,是想到家中正在纳谈的婚事吧。
她的婚事她不得做主,毕竟是叔婶不是父母,她是连多问一句,也没可能。只能是让奶母丫环去打听消息罢了。这一点她和黛玉一样,是不得作主,不得探问,相对来说,薛姨妈有事要和宝钗说一句,听听女儿的意见,她是不肯委屈了孩子。三个女孩子,宝钗有母亲这一点最是温暖了。
现在看了宝玉送她的麒麟,她也是欢喜的,这是她的兄长了,总是一份情意。
她叹息宝玉为小玩物而伤神,也是一种感动。三人闲聊,说及黛玉铰她做的扇子,双玉怄气,小姑娘一生气就铰东西,不是好习惯,虽然不是针对湘云,但也不高兴,自己的东西让人弄坏了,没有不气的。这消息传的也快,湘云在史家都知道了。黛玉的声誉,也是任性了。
袭人说出黛玉娇弱,一年也不动针线,大家族里,姑娘也要有女红的要求,只是因了贾母宠爱,怕劳累了黛玉,并不主张黛玉做针线。明说黛玉娇弱了。
这是袭人第一次暗指责黛玉了,这个黛玉又是铰了宝玉的东西,得罪了湘云,袭人作为宝玉的丫环,自然也是不悦的。
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二爷自然不喜。湘云劝宝玉多会会这些人,为将来谋划,宝玉恼了,请湘云离开。袭人忙拦,拿宝玉对宝钗的劝诫作对比,宝钗不过说了几句,宝玉自己就扔下客人走了。不给宝姑娘面子。宝玉此时正是任性的时候,高兴不高兴都在脸上,钗本是客人,又是姐姐,不是三春,就算心里不喜,不语就是了。把客人扔在一起,自己走了,真真是不合规矩。幸而宝钗不动怒,袭人深感安慰。又把黛玉拉来,说若是林姑娘不知闹成什么样呢。袭人大赞宝钗,不喜黛玉之意明显。
湘云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对于世途经济也并不精通,不过是有样说几句,受了宝钗的几句话,觉得有道理,就指点宝哥哥了,并不是真的深刻的领悟。这一点,她是介于宝钗的世俗和黛玉的清贵之间。她也不恼,宝玉唠叨几句,还是与袭人闲话。
若论与人相处,湘云是最省事的了,话轻话重皆不放在心上,就是与黛玉一会生气,一会就好了。
因宝玉赠麒麟之情意,也算不薄了。宝玉对别的女孩子的婚事都有些伤感,唯独对湘云反而没什么情绪,湘云在他心上,就是一个小妹妹。反而云淡风轻了无痕。
湘云不是发愁的人,婚事不得做主,就不再问了,免得自寻烦恼。
前八十回,并没有明指她的婚事花落何处,只是说史家正经提上了日程,肯定是订了人家。候爷家的千金,才貌双全的姑娘,活泼健康,自然是宜室宜家,而且女红不错。
其实小姑娘性子算是好了,宝玉那般态度,都不生气,还和宝玉玩笑,这是她真的不介意。她对于世俗的一切,有着初步的意识,但并无宝钗那样的认知,只是随口一说,其中的意味她并不懂,也不会坚持,说了就说了,宝玉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不放心上。这是小姑娘招人爱的原因之一。心地爽朗,不矫情不任性。只是活泼了些。
宝玉真正的烦恼是不得随心,其实他也是过了十几年幸福人生,能在大观园里,过桃花源外的生活,实在是家中惯了他,别人家的公子,断没有这样的日子。
贾政是看好宝玉的,身份在那里,嫡子多少都被父母寄予了希望,所以见贾雨村这样的事情,贾政是乐意的。贾雨村要奉承贾政,自然要赞颂其子,与宝二爷往来,那位也是乐意的。只有苦了宝玉,并不可交,又无可说之话,还要礼仪端正。
湘云和袭人算是有一段故人情份,所以相处和谐,帮了袭人做针线,她是随和的,易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