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 探春与赵姨娘

标签:
杂谈 |
珍爱红楼--
探春之敏赵姨娘之愚,二人成鲜明对比,这一对母女注定了难以相处。
探春是庶出,这成了她的心病,她的母亲成了别人瞧不起她的理由,成了王夫人冷淡她的原因。幸而她和姐妹们在贾母那里长大,她的生长环境是一个标准的大家小姐的生长环境。虽然这个环境里有丫环有规矩有礼数,就是没有亲情,但是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好过如贾环般在赵姨娘对整个贾府上层的仇恨中生存。这里探春接受的是正统的教育,树立的是正统的理念,这自然和丫环出身的赵姨娘没什么共同语言了。二人的身份和生长环境决定了不一样的目标和处事风格。
在探春的观念中,这个母亲只是半主半仆的地位,凤姐就在赵姨娘教训贾环的时候明确指出,贾环是主子,赵姨娘是没权利教训的。而且主子们进门的时候,赵姨娘还要在一边打帘子。宝玉进门的时候,王夫人贾政坐着,赵姨娘就在门口打帘子,这样的现实与环境,加上赵姨娘身边有了儿子贾环,那当然会把全部的希望与目光放在儿子身上,儿子是能分家产的,姑娘将来要出阁的,如果赵姨娘要在贾府立足当然会更多的指望儿子了。所以赵姨娘对贾环的期望和王夫人对宝玉是一样的,都是一半是爱,一半是与自身的利益相关联的。
这样的情形之下,探春与母亲之间既没有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情也没有王夫人与宝玉那种天生的母子名份,二人之间有些莫名的距离也是正常的。当然因了探春看清了府中的形势,要想出头要想被尊重,必须靠近上层,而上层的贾母和王夫人都非常的厌恶赵姨娘,所以必须远离赵姨娘,才有可能被上层接受。而赵姨娘偏生不是个省事的,屡屡生事,一次次成为别的婆子们的枪,一次次碰得灰头土脸的败下阵来,成为别人的笑话。这样的母亲,怎能是一向清高一向立志出人头地的三姑娘能接受的。她的敏感与自尊,都让她不能喜欢这个母亲,身份低微,偏生还不知道如何立足。
而探春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上层的肯定,成了最出众的玫瑰花,而她的成长,自然又让赵姨娘有了新的指望,希望这个女儿能多少帮衬一下她。而她不明白,如果探春真的帮衬了她,就会得到王夫人的防范和打压,会把探春好不易争取来的一切,都弄没了。所以外表对母亲非常厌恶的探春,即使内心非常的在意和关心,也只能通过规矩来相助,也只能表现的淡淡的。而不是赵姨娘要的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站在她一边,那样的话除了多个人数,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这层意思探春明白,赵姨娘不明白。所以探春理智,赵姨娘糊涂,她一糊涂自然多生了心事,对这个女儿更加的不理解不体谅,弄得探春的日子更加的难过了。
矛盾的暴发,是发生在探春理家那一段日子,赵姨娘以为女儿管家,她可以威风一下了,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了。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三姑娘只是代管,而真正的决定权还在王夫人手里。探春的一举一动,都在王夫人的严密监视之下。探春心明如镜,自然不会失去这样一个大好机会,她要利用这个机会为府中做些有益的实事,而不是赵姨娘想的那样,为了替姨娘违规争取利益。赵姨娘的兄弟没了,按规定是赏二十两银子,赵姨娘比照袭人,那袭人是王夫人特批的,所以想要四十两银子,探春按规矩办了,却触了赵姨娘的心窝了。赵姨娘马上大闹起来,弄得探春伤心落泪,探春顶住了这个压力,把事情按规矩办了,替自己立了威,却也让赵姨娘火冒三丈了。其实这场冲突是好理解的,赵看中的是实际的银子,探春看中的是长远的利益与规矩。探春在意的是身份与规矩,赵在意的钱财。二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而个性都分明,探春要树威,赵姨娘要利益,当然有那一场让众人看笑话的吵闹了。
赵姨娘终究还是沾了女儿的光了,玫瑰露那一节,平儿和众人都是看三姑娘的面子,不想把事情弄大,让探春生气了。才用了息事宁人的方法,大家无事。
这其中的原因探春是看懂了,只是赵姨娘不明就理,只是庆幸而已。
87
因为规矩,她们母女只是主与仆的身份,才有了那么多的矛盾与冲突,也只有分离的时刻,会有真情流露的那一瞬,却只是奴去也,莫牵连,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了。即使互相惦念,也只能各自祝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