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 时宝钗

标签:
杂谈 |
珍爱红楼--
宝钗在小惠全大体中,得曹公一个时字,这个字用的准确,审时夺势见机行事,高度集中了宝钗的处事风格。
宝钗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她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她自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天姿极佳,是父母的一个希望吧。只是随着父亲的过世,薛家的中落,让她的无忧无虑的生长环境有了大的改变,母亲的良善兄长的荒唐都不是经营理家的料,而她年纪还小又是女孩子不宜出面管理,只能以留心家计体贴母亲为主,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大的变故,让她做出了改变。在困境面前,她不抱怨不退缩,而是做了一孝顺女儿能做的事,与母亲和薛家一起共渡难关。其实她要是不管不问,也说的过去,薛家还是有口饭吃,母亲和哥哥也不会把难题推给她的。只是宝钗主动的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一挑起来,就不能放下了。她一方面以成人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一方面以一个可爱女儿的面孔承欢母亲,应该给了薛姨妈最大的帮助和安慰。她的见识与气度,也让那个以惹事生非出名的兄长不得不敬重她。所以薛家这个女儿,生成了牡丹花。
薛家举家进京,是薛家的第二个大的改变,必竟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与根基,是一个无奈的举措。只是因了薛大公子的不作为,薛姨妈自然要有打算,薛姨妈既不能管束儿子,又不能料理业务,便想到了投奔娘家和贾府。在京里有王家有贾府,彼此还有个照应。当然薛姨妈是希望那两家照应薛家,管束一下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为女儿寻个好亲事,当然用的理由很好是为了女儿待选。
这对于宝钗也是一个大的影响,此前她再操心也是大家小姐,在自已家里,自然一切顺心随意。而今客居亲戚家里,那贾府是大家族,虽然姨母主事,可是上有贾母邢夫人,下有平辈的凤姐和诸多姑娘们,还有同是亲戚的湘云和黛玉。那湘云和黛玉皆为贾母的亲戚。人情世态,诸多事端。还有那几百号的仆人们,言三语四的都盯着贾府的每件大小事务。
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其事务远超于当年自家。这对宝钗是新奇的也是复杂的。她能作的只是做好一个客人,与王夫人保持好关系,敷衍好贾府上下各色人等。
宝钗很成功,不久众人便说黛玉不及她。她的稳重端庄圆滑大气,都为她加了分数,她的时在于,能看清周围的形势,能分清人的喜好。这使她能从容的与人相处,不带任何私人感情的处理各种事端。面对黛玉因了金玉的小脾气与挖苦,她都能一笑了之,不争不怒不即不离保持着一个大家闺秀的风度。
凤姐说宝钗不干已事不开口,可是金钏跳井,她马上去安慰王夫人,她敏感的觉察了王夫人与此事必有干系。本来吧王夫人的大丫环,突然被撵,自然有人议论,而今这丫环又跳井了,肯定是有大事端的。只是她不好奇,不想了解事情的本来,她要的是安慰姨母,让王夫人得到解脱,她的重点不是这件事而是王夫人。所以她的分析是不是跳井,是失足跌了进去,能解决的法子就是多赏些银子,这些分析让王夫人听了自然会安心,赏钱自然是王夫人愿意使用的解决方法。王夫人刚一提出衣服的问题,她马上主动把自己的衣服拿了出来。这样的慧心自然赢得了王夫人的好感。其实倘大的贾府,王夫人高高在上,可是真能讲一讲心理话的人却也是非常之少的,能让她充分信任的也非常少。宝钗是她信任的一人吧。
三驾马车的时候,宝钗受托管事,她的出现有些不合理,那探春是自家小姐,那李纨是自家儿媳,都有理由。唯有宝钗这个亲戚有些说不过去,若论亲戚黛玉也是亲戚。王夫人的直面相托,让宝钗不能相拒,她只得上阵。本来一件麻烦事,因了小惠全大体,反而让宝钗得了众人之赞。她体察人性,能全大体,这自然为探春的方案实施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在宝钗的心上,人即事,事即人。人与事都理顺了,事才成。
宝钗在湘云请客为难时,主动帮忙,出钱出力,费心安排,让湘云此后视宝钗为姐。在黛玉说错了酒令后,主动私下点明,并说出自己的往事,得了黛玉的信任与感激,从而改变了与黛玉的关系,才有了金兰契的那一节。后来送燕窝送冰糖,拉近了与黛玉的距离。看岫烟大冷天的换了夹衣,才知当衣一节,主动帮忙赎回。在金桂折磨香菱时,把香菱要到自己身边,这才算给了香菱一条出路。这样的宝钗行事周全细致体贴,和她的时字是分不开的,她能看出事情的问题和个人所求,才能屡屡帮忙。
这样的宝钗,得了众人的赞叹,连黛玉也认作知己当作姐姐一样。宝钗在王夫人夜抄大观园后,马上搬出,也是时的一面。当时进贾府是时,后来马上离开也是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