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金玉之争

(2010-02-07 14:46:19)
标签:

情感

珍爱红楼-----金玉之争

珍爱红楼-----金玉之争

   女孩子的斗争,总是千奇百妍别有风华,所以宝钗与黛玉,即使是最初为了宝玉的金玉之争,也是另有深意。她们毕竟不同于王夫人与贾母,王夫人要示威,便有清理怡红院,晴雯的芙蓉花谢。贾母要成全双玉,才有不远千里接黛玉来府。

   最初宝钗进府,便有黛不及钗之说。若论容貌才华,二人各有千秋。若论出身,黛玉胜于宝钗。薛家虽有四大家族之名,只是是最先没落的。而且薛家不比其它三家,毕竟是商人,在那个时代商人的地位是比不得黛玉的书香门第的。而且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有血缘之亲,这比宝钗又近了一层。而且黛玉先来,都说先入为主,应该说黛玉是先占了天时地利,而且已经深得贾母与凤姐关照与呵护。与核心人物宝玉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宝姑娘进府时,双玉已经是互为知己情深意重了。

然而即使如此,宝钗一来,在众人的对比之中,却是宝钗占了上风,人谓黛玉不及宝钗。在众人眼中宝钗个性随和稳重大方,而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在做人上,宝钗一下子得了人缘。也就是得了人和。

这也难怪此时的黛玉,还是个大家小姐,父亲还在世,与后来的父亲过世寄居贾府在心态上还是不同的。此时黛玉是贾母请来的贵客,所以难免对于人情世故少了些思量。而宝钗不同,宝钗本比黛玉大两岁,经历了父亲过世,薛家中落的世态炎凉,她此时的心态是一个成人的心态。所以黛玉的天真相对了宝钗的圆融,自然是落了下风。然而恰是这下风的天真才是宝玉的最爱。

从一开始双玉得天时地利,宝钗却得人和。以后的相处之中,金锁配玉之说,满府皆知,自然让黛玉多生了心事,无限的烦恼。她无力阻止这样的传言,明明不喜这样的说词,可是也奈何不得。

而凤姐在贾母的安排下在众人面前开双玉的玩笑,是另一种暗示。这样的情形宝钗一样的不喜,她也无奈。她和黛玉一样,左右不了形势,只能面对。

宝钗生病,宝玉看望,黛玉随后而至,第一句便是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一句话,点透无限心事,她明明进府于先,怎知一宝钗也。偏还有金锁之说夹缠其间,令人无可奈何。若早知如此,真不如不来。宝钗在酒桌上回的妙,这个黛玉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恰是宝钗心事。她对于黛玉,真的是爱也不是,如何去爱,薛家与贾府的利益之间,她如何取舍,又哪里能取舍。恨也不是,对着那么个聪明美丽的女子,高山流水,她与她才是知己。才懂得对方的情愁与无奈,这是一个宝玉所不能给予的。所以探宝钗时,二人心事心明。

此后的二人直接的冲突也是言语的含蓄中,宝钗记起与湘云所带一样的饰物,探春赞宝姐姐有心,黛玉回之,别的方面还有限专在人带的东西上留心。矛头直指金锁,宝钗以沉默相对。

然而一心稳重的宝姑娘也有恼怒的时候,宝玉能宝钗比杨妃,宝钗自然先恼了。黛玉取笑神色,让宝钗再不能平静。以戏文负荆请罪相回复,弄得双玉红了脸色,没了言辞。

然而这样的口角之争,终于在成长的岁月中云淡风轻了。双玉心事已明,自然平和,宝钗看透人情冷暖,自然不在痴迷。所以最爱那一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两个女孩子各自诉尽心事,毕竟各有伤心无奈处。在那样的时刻里,两个人的体谅,才是温暖。

春花秋月,芙蓉与牡丹遥遥相望,又有何争,原是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