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红楼---宝钗的童年时代

标签:
情感 |
珍爱红楼---宝钗的童年时代
作者交代薛家时,曾对宝钗有几笔描述。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 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的容貌举止,自然是极佳的,用八个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便是写尽风华。而她在家中的待遇呢,用酷爱此女,点出她本是家中掌上明珠。母亲纵然娇惯儿子,可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却是看好女儿的,所以她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温暖的。而所受的教育呢,也是非常全面的,令其读书识字。而宝钗曾对黛玉说过,家中藏书极丰,这是后来宝钗杂学旁收的原因。那么这个时期的宝钗,应该是扑蝶的宝钗,个性爽利开朗。所以宝钗能对黛玉说出,自已也是淘气的。这个淘气二字,可见当年的天真与活泼,少不识事的宝钗,生于那样的家族环境中,自然是能安然快乐的享受童年了。
所以她也曾读过大人不许读的牡丹亭西厢记,也有过悄然梦醒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叹息与惆怅吧。只是后来大人们知道了打的骂的,让她们远离了那些书。可是记忆还是生了根,她不曾忘怀。所以黛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让她明白了出处,原来那一切只是尘封,却在记忆里悄然暗醒。只是她不得不教育自已教育别人远离,她要做成人世界的大家小姐,就只能远了年少的天真与随意。那些想要遗忘的是真的忘了,还是不曾忘,偏又不放自已记取,也不许别人在意。是真是假是梦是幻,如何分得清。
宝钗平时沉默,其时言锋极其厉害。平时的沉默,是为了少生事非,要树立形象沉默是最好的方法。可是一旦触极她的尊严,她会准确的反击。宝玉拿她比杨妃,她当时大怒,只是冷笑说没个好兄弟做得杨国忠,又借丫环寻扇子,给了宝玉一个冷刺。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 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一个更不好意思,可知场面之厉害。一句嘻皮笑脸,说尽黛玉宝玉之事。
可惜黛玉不知轻重,还要借机取笑,真是小看了宝姑娘。宝钗一句负荆请罪,便让双玉没了颜色。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 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 ',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 "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 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宝钗之锋芒,可见厉害。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让双玉没了章法,只有讨愧的份了。
可知素日宝钗不是口拙,只是懒得理会。不屑于争事非短长,不在意多说一句少说一言。一出口便是大胜而回,让人不敢小视。此后估计双玉不敢于宝钗此等取笑。所以可知少年的宝钗,口中也是来得,心思更是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