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珍爱红楼---爱的意义

(2006-12-15 11:59:46)

珍爱红楼---爱的意义
    对于有些人来说,爱是生命的全部,这份情笔落惊风雨,情去人也去,一生的心事与全部的意义都是为了一份情,比如黛玉和晴雯,晴雯离开了怡红院,对宝玉全部的希望都落了空,她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黛玉一生的泪水都还给了宝玉,她的喜笑悲哀都是应宝玉而生,如果她能少在乎一点宝玉,也许她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快乐,把所有的事物放在一个点上,是最大的冒险,不是人相负,而是还有个世事和环境,有时候所有的情都卡在一个无法预知的环境中,比如宝黛的情义,所有人的都认为必成了,可最后还是擦肩而过,这倒不是宝玉负了黛玉,是环境负了心愿。青梅笔竹马,本以为一生的情是天长地久,可是却有那么多的外在原因让情无踪。还有一个是尤二姐,当她把全部的情份都认真的放在了贾琏身上,结果发现贾琏并不是全心的对她,一个秋桐就让贾琏无心关心尤二姐的处境,贾琏当日多用点心,尤二姐的处境他完全可以早点发现,他是当家处事的,又成天在外面办事,当日元妃省亲大多是他亲手操办的,黛玉回苏州也是他去的,凤姐的手段他不会一点看不出来的,只是他当时只在乎秋桐,所以才不介意尤二姐,只看凤姐的表面情形。如果没有秋桐的出现,凤姐的计划未必能实现。贾琏比起宝玉还是多些生存能力的,有些事他还是能担待的,比如尤二姐死后,他借钱也为她大办,这一层他就有些胆量。尤二姐失去了贾琏当日的爱,所以才决定不再和凤姐耗下去,她的死是对贾琏的失望,对爱的失望。司棋也是如此,她爱的人,至死都不相信她。她死了,人家也碰死了,这才是信了她,尤三姐失去了柳湘莲,这才还剑的时候自刎而死,这份情是她以后生命的全部意义,她本是想着从此可以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柳的退亲,让她的梦醒了,所以她死在了他的面前,她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她的情意,她是真心的,只是没遇上该遇的人。柳原不配。
     对于另一些人,爱只是爱,不是生命的全部,所以宝玉出家后,袭人可以再嫁琪官,开始新的生活,而宝钗可以等待一生。袭人对于宝玉是全心的付出,原是希望一生相守的,所以那些年她完全是怡红院的主人自居,她可以忍耐她可以等待,因为她是为自己的家在努力,她关心宝玉,她委屈求全,为宝玉为自己要一个好名誉,可最后,宝玉走了,毫不牵挂的走了,袭人明白一个事实,那是她在宝玉心中没什么地位,是走的时候不必考虑她的处境和心态的。袭人没生宝玉的气,她原想守着,可是她没资格,所以她走出了贾府,嫁了琪,这是对的,宝玉不会为她的一生负责,她当然没必要去为宝玉影响一生的幸福,这根本不对等,所以袭人想开了是正确的,她做了她该做的事。 宝钗没跟着伤心欲绝,她安心的过以后的日子,因为宝玉没替她想以后的岁月,她只好自己想了,既然别人不替你想了,你只能替自己想了。这一点她和袭人一样自立,没有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爱自己。凤姐知道贾琏是真的爱上了尤二姐,所以才瞒着她娶亲,还搞的那么郑重,这才是凤姐深恨尤二姐的地方,但是失去了贾琏的心的凤姐,一分钟也没伤心,从容的把人骗了进来,用秋桐的手逼死了尤二姐,你看在花心的丈夫面前,她没有眼泪,只有仇恨,所以可怜的尤二姐死了,她还活着,人是需要坚强的,尤二姐真没必要死,她就是好好的活着,凤姐一点办法都没有,而且有一天贾琏还会想起她,她还是有出头之日的。还有一个香菱是能接受现实的,从有情有意的冯公子那里,到了薛蟠那里,她也接受了现实,接受了薛蟠,要是冯公子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大约就不必和薛蟠抢人,得不到人,也得不到心,不知香菱有没有想过那位因她而死公子,那可是想明媒正娶她的人呀。
    情在每个人的心中份量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在书中更是如此。别人在为宝玉痴心的时候,小红早已把目光放在了贾芸的身上,人人都以为怡红院好的时候,她主动的找寻机会,离开了王夫人眼中的事非之地,避开了后来的大查抄,这是她敢于出击的一面,为自己的人生写就了新一页,知道不可能,马上就放弃,这才是人生的现实。宝玉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她当然示必为宝玉去影响一生的幸福,她的聪明是不去做没资格的事。所以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她是书中少数幸福的丫环,这是她走自己争取的。
    爱的意义有多种,爱别人是爱,爱自己也是爱,得不到别人的爱,能自己对自己负责也是一种幸福!
珍爱红楼----宝钗的心态
   宝钗入贾府时不比黛玉是贾母的怜惜接了来。她是母亲做的主,以待选之名进京,宝钗相比于黛玉的伤心是带了无限的希望,黛玉才五岁,还是个孩子,而宝钗十四岁,以她的学识经历,对于人生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她的心情是平和而淡定的,金玉之说于她也是一个朦胧的梦吧,那个遥远的待选是风光也是渺茫的,而贾府的的宝玉她的表弟确实生动的存在于眼前的,一个近一个远,一个风光一个踏实,她的心也是有些感慨的。
   看见宝玉就看见了黛玉,这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的,相对于宝玉的友好是黛玉略含防备的眼神,宝钗进入了贾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她的人生开始了新的旅程,那个荣国府千丝万缕的人事纠纷,从上到下几百口人,每一个人都成了宝钗用心观察的对象,所以她知道宝玉叫不上名字的小红,她却只听声音就能清楚的判断出来,你看这有多用心。莺儿是她的丫环,莺儿认了宝玉的小厮茗烟的娘做干娘,这样宝玉在外面的一举一动她就能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也是千里伏线,用心良苦。袭人本来和黛玉熟识,可是宝钗来了不久,就开始和宝钗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人,也许是二人是一类人,也许是宝钗能体贴人,很快的袭人的心就向宝钗靠拢了。宝钗帮袭人做针线,替替处她开解,在王夫人面前夸赞袭人。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袭人和真心称赞,袭人成了保袭派的坚决分子。
   宝钗帮湘云请客,平日留心贾母的喜好,吃饭看戏都顺着老太太的意思,老太太对她也是赞不绝口,每次送东西,宝钗是人人有份,连赵姨娘都夸赞宝钗,这可是贾府最难缠的人物。宝钗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的接受。对于宝玉,有黛玉在的时候她远着,黛玉不在她是经常去找宝玉的,经常是她先到黛玉或湘云后来,可见宝钗对宝玉也是事事留心,时时用心,宝玉挨打,她是真情流露,为此还和哥哥闹了一场,怀疑是他给宝玉告的状,最后宝钗都哭了,可见她对宝玉是有心,因为有心,明知宝玉不愿意别人劝她读书,她还是劝,让宝玉几次无理而去,弄得宝钗很下不来台,可是过后了宝钗依旧对宝玉关心备至。
    宝钗兰言解疑,终于打动了黛玉,最后她和黛玉先成了好姐妹,她的心情该是轻松的了,不管未来如何,她能做的都做了。其实就算黛玉嫁了宝玉,宝钗也是能从容面对,另去找门当户对的人家,宝钗可不会像黛玉那样伤心痛哭。可能有些失落,但是宝钗是冷静的人,她知道什么是不能强求的,她会随遇而安的接受现实生活,为了母亲和哥哥为了薛家去打算成了她一生的责任,是她的习惯,她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的选择是要考虑薛家的利益的。她接受了这样的使命,她乐意这样做,这成了她人生的规则,她的心态是积极的平和的,也是有些淡淡的清愁,但都随风散了。
           珍爱红楼---英莲三劫
   英莲的第一劫是看花灯的时候让家人给丢了。小时候的英莲,是家里的宝贝,父母的钟爱,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而且生的又好,可就这么一个女儿却给丢了。 英莲去看花灯,她才三岁,应该有奶妈和丫环相陪,怎么会让一个小厮独自带着去,看花灯自是人多拥挤,家里怎会如此大意。说来让人有些不可信,这一次英莲失去了父母亲人和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
    第二次是遇上薛蟠,本来她先遇见了冯公子,这算二人的一见钟情,冯渊是选了好日子,英莲自叹罪孽已满。可是半路上冒出个薛公子,这是当地一霸,可惜冯公子被感情占胜了畏惧,与薛公子打了一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结果英莲被人拖走了,这一次,英莲失去了爱情。
     第三次是夏金桂进入了薛家,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三下五除二收伏了薛蟠,接下来把目标对准了英莲,这一次英莲还是没有还手的能力,岁月没能让她成长起来,她没学会保护自己,这一次她失去了生命。
 珍爱红楼---假正经父子
    这说的是是宝玉父子。
    这贾政天天摆着一副诗礼传家的面孔,天天讲着忠君爱国,可也没见他干一见清正的好事,娘娘省亲极尽奢华,元妃自觉过份,贾政游呒时,却未说一字,可见他是觉得原该如此,也不想想,他家的月俸如何能建得起这样的园子,钱从哪来,他是不问的,不是不问,他也明白不是正路上来的。为了假清高,他总是教训别人几句完事。其实府中的情形他怎会不知,不过是掩耳盗铃的假正经了。痛打宝玉时,并非为的是宝玉不务正业,只恨他得罪的了是王爷,一个让贾府胆寒的人,所以才痛打他,关心的不是儿子,而是自己的前程罢了,还说的光明正大的。贾政的心里还算明白,对于府中的前途是忧虑的,可是也只是天天和贾雨村之流混在一起。那贾雨村走了他的门当的官,上任办的就是薛家的事,因为有关联才纵容贾雨村草断人命。这贾政也是知道并且满意的,他心中怎会有什么国与民的想法。
   宝玉自是如此,无事的时候风花雪月,让丫环们胡闹,他好做一个亲和力强的好公子,可是有事了,他是什么形象,为了茶撵莤雪,因为扇子要撵晴雯,若不是袭人求情,晴雯也就走了,下雨天丫环开门略晚了些,他就狠踢了一脚,若是别的小丫环赶上就真惨了,幸而是袭人,二爷还会找医生给看看。大热天的没事去找金钏,结果胡说了一通,让王夫人撵了金钏,死了一条人命。你说宝玉在干什么。平日里满口的女孩子如何好好,直到王夫人抄怡红院时,你看他一言不发,让丫环们死得死走得走,连去求老太太的心都没有,就会事后骂袭人,也不过如此。为什么黛玉不安心,就是知道宝玉是没做主的本事和胆识的。他心里真正的想法是,老太太第一人,老爷第二,太太第三,所以他们的话他是不敢不听的。这就是宝玉,其实贾政是打错了他,宝玉心里还是什么都听他们的!
       珍爱红楼----有一种爱永难开口
   母女之情是天性,可是夹在制度与礼法之间,却不能开口,这是探春的悲哀和心痛。
    这个从小长在贾母身边,管太太叫母亲的女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她的生母是府中最让人瞧不起,而且又不自重的赵姨娘,探春的心是伤感的。她深知礼对于人的作用,能让人生能让人死,探春是精明的,她不要做这个礼下的牺牲品,她要用礼来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虽然她早晚要嫁出去,嫁得好与坏,却决定于当权都对她价值的评估,所以她安静平和的做着大家闺秀,然而心中却时时用心处处留意,去一趟赖大家的,看了人家的园子,她想到了那个大观园,明明有利可用,却天天在大把大把的花钱养着,于是她等待着时机,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凤姐生病,让她代为管家,她知道王夫人并不信任她,于是让李纨和宝钗协同办理,探春不管这些,她找好了机会,争取了凤姐的同意,促成了大观园的承包责任制,这次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这一行为让大家不敢在小看她了,她是贾府的三小姐,并不只是一个姨娘的女儿。
   探春办诗社,探春和宝玉谈得来,探春尊敬着王夫人,并在老太太面前为王夫人解围,终于她的苦心赢得了老太太的欣赏,在家中的女孩子中,她是老太太最喜欢最看好的,王夫人也只得接受这个才德双全的三小姐。探春的地位得到了确立与稳固。而赵姨娘仍是那个让人作弄的可怜人。探春在距离上远着赵姨娘,而在心中却是非常关心她的。如果她不关心赵姨娘,赵姨娘在她管家时跑来胡闹她就不会哭了,如果她不关心赵姨娘,赵姨娘和芳官打架,她不会忙来劝解,她对赵姨娘是分外的过心,只是不能表现出来,对贾环更是如此,她左一个有宝玉就有环儿的,右一个宝玉怎样环儿怎样,分明是在告诉大家,环儿和宝玉一样都是贾家的公子,可惜姨娘不懂争取大的利益,只会在小事上想着沾光。探春是要嫁出去的,那么赵姨娘的一生只能靠环儿,有了贾环的地位才有赵姨娘的后半生。这番苦心,只能放在心中。
   府中好些人都看了出来,平儿是一个,她让宝玉承担偷露的罪名,就显了保住彩云,因为彩云是为了赵姨娘,一旦事情闹了出来怕三姑娘生气,就是因为探春在乎赵姨娘才会生气。所以保护了赵姨娘就维护了探春,这层关系宝玉和袭人也懂,于是达成协议。后来平儿生日探春那样隆重对待平儿,是在感谢平儿对赵姨娘的照顾,凤姐针对赵姨娘,可是平儿平日里却是在维护赵姨娘一二分的,这一层探春是知道的,所以在平儿生日那天,她才会那样对待平儿。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探春对待这个只会惹事非让人利用的母亲是无可奈何的,她不能公开维护赵姨娘,一则不能让王夫人防范她们,二则礼法也不让,在这夹缝中探春小心谨慎的帮着这个不理解她的母亲,她是非常为难的,既要瞒过王夫人,又不能让赵姨娘吃亏,真是非常之难。然而这份情却不能开口,她只能永远的放在心中!众人只看见她对赵姨娘摆小姐的身份,却不知道她的深情于心却不能言的无奈。
  珍爱红楼----风雨红颜
  黛玉有句诗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话用在黛玉身上有点夸张,这个寄人篱下的女孩子,虽然是依赖着贾府在生存,可是她的靠山则是贾府的太皇太后贾母,所以从执行者凤姐那里她的地位是显赫的,所以凤姐是处处维护黛玉的,这一层人人皆知。作为一个大家族中有太多的利益事非,是没人介意这个白吃白住的小姑娘,家庭的斗争才是重点,所以黛玉从来也不是斗争的焦点,她的岁月还是风平浪静的。她的伤在于心中对宝玉的不安于身世的自怜。真正处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情况下的是三小姐探春。
   表面上没有任何风云指向她,其实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赵姨娘的女儿,宝玉的妹妹环儿的姐姐,她的地位从一开始就是夹缝中的玫瑰花。小时候她长在贾母身边,可是那个人多嘴杂的家庭里她的身世总是会有人议论,那么她是早就明白了。从最开始的伤感到后来的面对现实为自己和赵姨娘环儿争取利益,这段路走来没人看见其中的艰难,但是探春不动声色的做到了。黛玉初见探春时那个和宝玉争执字出处的机敏天真的小姑娘,那个兰心雅致办诗社的三小姐,那个天天在老太太、太太面前以礼从事的大家闺秀,那个为宝玉做鞋的探春,那个理家管事,精明不让凤姐的三姑娘,一步步成功的取得了老太太的欣赏,得到了宝玉的怜惜,让众人都无不称服,凡有事必有人会先去给她通风报信正经主子。探春于无声中得到了自己的地位。她会在公开场合,说凡有宝玉的就有环儿的,说的多么理直气壮,她在为环儿争取和宝玉一样的权益,她告诉所有的人环儿和宝玉一样是贾政的儿子,在家里有宝玉一样的地位,他会长大的,任何人不能小看他。她对于赵姨娘是无奈的,这个看不清形势的姨娘白在贾府呆了那么多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偏要让王夫人针对她。她一次次成为别人的笑话,一次次做有失身份的事情,可是总是不听劝,探春在无可奈何中帮助这个母亲,却又不能表现出来,于是她冷落母亲,她远离环儿,她亲近王夫人,她和宝玉走在一起,这一切只是让王夫人安心的以为探春没有和赵姨娘贾环结成统一战线,而是倾向于太太和宝玉,在很长时间里她得到了王夫人的信任,这是她努力的结局,也是她后来当家的基础。
    一个女孩子处在家庭斗争的中心,是两方都要争取的一个棋子,探春冷静的面对局面,得到了王夫人的信任宝玉的欣赏,又为贾环和母亲悄悄的争取的该有的地位,她的成功让平儿等人开始维护赵姨娘,这样其实是改变了赵姨娘的生存环境。
     她是小心谨慎的,她是聪明的冷静的,按着礼去做。贾府的风风雨雨让她成长起来,她看清了自身的处境,也看清了贾府命运。抄捡大观园时的愤怒完全是因为她对这个家庭感到忧伤,而那些人还在不知不中自相争斗,她当然忧心,可是这种形势,老太太明白却在装作不知,王夫人是根本没明白,凤姐是知道了却只想着保全自身的小利益,在整个贾府中她是知音难寻,她的愤怒与担忧无从说起,可是她对外面的风雨已经清晰的感觉到了,她的心是沉重的而且她是敏感的,看清了这些,她心自然比别人要忧伤的多。相对于宝黛的爱,相对于宝钗的金玉之说,她自是面对更多的风雨!
珍爱红楼-----宝钗与袭人
  都说袭为钗副,可是细读全书,却觉得二人是形似而神不似。
  若论出身,一个是大家闺秀,父母的掌上明珠。一个是穷人家没饭吃被卖身为奴的若孩子,从书中看袭人的母兄对袭人还是有情份的,家道刚好些就想着赎她出来,可是儿时的经历对袭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那样的境遇是任何一个小孩子都怕遇上的,从这一点来说她的心态是惶恐的,而宝钗从学识和身份上形成了她平心大气的个性,这一层上二人就有了本质的分别。
  袭人是贾母的丫环,因为服侍的尽心尽力,才让贾母给了宝玉,袭人不是最漂亮不是最能说的,应该说贾母最喜欢的两点她都不具备,那么是什么让她入了老太太的眼,只有一点那就是,别人不干的活,她抢着干,别人不能忍耐的她从容的忍了,这些打动了老太太,她觉得宝玉身边该有这么个细心而又好脾气的丫环,这样宝玉的生活起居就可放心了,而且她脾气好,那么二爷就不用受气了,大约老太太早看出宝玉会宠着丫环们了。而袭人恰恰具备了能干能忍这二种美德,所以她去了宝玉那里,这也是老太太疼孙子,想得周到。袭人是靠着吃苦吃亏成全了自己的新的人生。宝钗进贾府,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她是贾府掌权人王夫人的亲戚,贾母对她们家是另眼相看,当然也有薛家自身的实力在那里,宝钗是被当作尊贵的客人留在了贾府,她是凤姐的表妹,这一层关系也不可小看,凤姐必竟是拥有执行权的。看凤姐对黛玉是讨好,对宝钗是周到,两个各有千秋。宝钗也是小心谨慎的,她的小心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好形象,为将来成为宝二奶奶做基础。这一层她和袭人一样,所作的一切中有为宝玉的成份,但是袭人是无奈的,宝玉是她唯一的选择,老太太让她去宝玉那里,其实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这在贾府是有先例的,而宝钗其实是有很多种选择,宝玉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宝钗在和人相处上是大度从容的,她处处用心,了解了府中各人的喜好,和上下打成一片,连那些小丫环都赞宝姑娘,上辈们更是夸她好,贾母并不喜欢宝钗的性格,觉得她没有黛玉的机敏湘云的可爱,她更是个大小姐,但却是个遵礼有理善解人意的大小姐,从理智上从场面的贾母都要接受宝钗,这是那个时代和环境的模范。应该说入宫的元春应该和宝钗是想像的,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才华一样的听话为父母分忧。这样的孩子让人夸但并不会让贾母从心里喜欢。宝钗是成功的,她从容的得到了贾府的一片喝彩,她比贾府的三位小姐都出色,比黛玉也不差,黛玉的人是优秀的,只是背景比她差了些。宝钗和袭人很快的成了朋友,宝钗对袭人是用心的,她送袭人东西,帮袭人为宝玉做针线。她的体贴赢得了袭人的真心,应该说宝钗对袭人有了解宝玉的成份,而袭人对宝钗却是真心的接受和尊敬,这一点是有区别的,那就是袭人喜欢宝钗,宝钗却并非喜欢袭人,她能接受袭人的最重要的一层是袭人是宝玉的大丫环,袭人是最清楚宝玉的一举一动的人,这对于宝钗是非常有利的。宝钗天天去找宝玉也不合适,可是去找袭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金钏死了,宝钗并不上心,她更在意的是事情的真相和王夫人的态度,她安慰王夫人是对的,那必竟是她的长辈,而且她不是贾家的人,人家的丫环的事情,她不便说什么,这是礼节,她做的恰如其分,让王夫人高兴。袭人听说时,是流了泪的,这一点袭人有感情的,她的表现是真实的流露,她不用作给谁看,宝玉也没跟她提起金钏的事,所以说袭人是有情的,她不是那种完全冷静处理事情的人。在晴雯大闹怡红院时,介于晴雯平日对袭人的不合作不尊重的态度,袭人只要袖手旁观,那么晴雯就得离开怡红院,宝玉的气头上,那是不考虑后果的。可是袭人考虑到这一行为会对宝玉产生的不良影响,反而跪下为晴雯求情,这下子才算是化解了这场撵人危机。应该说袭人为了宝玉是能忍的。宝钗则不然,宝玉说她像杨妃,她就大怒,反说宝黛负荆请罪,让宝玉吃了苦头。宝钗的尊严是第一层的,而袭人是宝玉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宝钗是真心劝宝玉读书,而袭人只是让他装样子,不让老爷生气就行了,这就是神形之差别。宝玉对于宝钗是敬重的,对袭人是有份爱的,袭人哭了他会着急,袭人回家,他跑去看。
   宝钗对人是有礼有理,而袭人还是有真心付出的,比如她对鸳鸯,她和平儿一起骂贾赦不像话,这样不合身份的话宝钗是不会说的。宝钗所作的一切是希望别人说她好,而袭人更多的是希望宝玉平安,大家省心好好过就行了。在这一点上,袭人更在乎宝玉的态度。
   宝钗一直在争取黛玉的接纳,后来她也做到了,她们成了好姐妹。袭人对黛玉开始是有关心和怜爱的,但是后来她觉得黛玉不适合宝玉,但也只是放在心里,她知道她是无能为力的,宝黛的争吵曾让袭人吃了不少苦头,所以袭人喜欢宝钗,宝钗能劝宝玉,而黛玉只是和宝玉生气,这是任何一个丫环也不敢面对的。
   宝钗和袭人在大面上对人和气上有相似之处,也都得到了王夫人的支持和喜爱,但是二人在处事上对人上对宝玉上是不相同的。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宝钗面对出家后的宝玉,一个人在贾府。袭人另嫁,作者给了她们完全不同的结局,这说明她们本质是不同的。
             珍爱红楼----金玉良缘
    金玉良缘的背景是四大家族的联姻,这是四大家族常用的结盟方式,自古有之。史家的大小姐嫁了贾府的公子,王府的二位小姐都入了贾府,另一位嫁了薛家,亲上联亲,一代一代,到了宝玉这里,长辈们想让薛家的小姐入贾府的门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的红尘背景是早就存在的。是真正的门当户对的。
    薛家进入贾府的视线是在薛家的官司之后,不知道贾政对于这样的局面有什么想法,薛公子的为人想必是让政老爷失望的。但是碍于情面他是非常热情的接待了薛家,但是想着让宝钗嫁宝玉,他是无此想法的。只是他那掌权的夫人是早有此心的。王夫人的女儿入了宫,宝钗是自己亲妹妹的孩子,而且模样性情样样都合自己的心,当自己女儿是的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薛姨娘自己的儿子没了指望多在意一点姐姐的儿子也是正常,她们在一起是有说不完家事,想不完的儿子忧思,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之本色。这一对姐妹多年未见,这一见都是儿女成行的人了,孩子自然是她们不变的话题,看着宝玉和宝钗她们自是存了一番心事。不好对外人说,姐妹俩却是心有默契的。王夫人是喜欢宝钗的,她身上有着元春和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宝钗的大家风范正是王夫人曾经的光芒,让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当然是最佳选择。薛姨娘更是如此希望,这样宝钗的终身在靠,而且不会受什么委屈,连薛蟠也能得到照顾的,她当然是乐意!双方的母亲思想统一了,宝钗自是心知肚明,只有宝玉一心只在黛玉身上什么也不明白,人家宝姑娘天天带着个配玉的金锁,府中人人都知,只有宝玉没放在心上,可早已入了黛玉的心,最是多情最多心,心明眼亮的黛玉当然明白宝钗的意义和地位,一样的亲戚宝玉不能躲着不见宝钗,而且这位姐姐对宝玉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下子黛玉难免多心了。不多心处是无情!
   宝钗对宝玉的关心不亚于对亲哥哥,为了宝玉挨打的事不就和哥哥吵了一架,最后自己先哭了,还是哥哥道歉才算完事,你说她在不在乎宝玉,她对宝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用心观察,她常去怡红院比黛玉的次数不少,连晴雯都说她整天来让人烦。她亲近袭人,莺儿认宝玉的书童的妈做干娘,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明白接近宝玉,为了让宝玉读书,不惜和宝玉翻脸,她是用心良苦,可是宝玉全不知情,宝玉在乎宝钗,那是当成了姐姐,并非宝钗之心。宝玉的心事是一个黛玉,那个让他为之笑为之摔玉的女孩子,才是他心之所系情之所钟。
   三个孩子成了好朋友,在诗社里快乐的生活着,大观园的世界是美丽的,大观园外的风云是他们不能掌握的,宝钗若能作主,她不会嫁宝玉,她爱宝玉,但不会嫁一个心中没自己的人,她有她的清高,淡极始知花更艳,那才是她的人生,她的清高只在人看不见的深处,比黛玉还重。黛玉的泪中有情,宝钗的中有情,只是黛玉能哭,宝钗不能说,一个宝玉让人无奈,但是宝钗是不能伤害自己的自尊的,她的心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份高远是宝玉的目光所不及的,他们本不投缘,谁都不是谁知己,未始无情却非有缘人。
    金玉良缘在高公的笔下是成了,黛玉死了,宝玉出家了,宝钗独守一生,这样的情缘结局是清冷的,那样的欢声笑语成了一梦,是宝钗心中明月满天时遥远的相思,是清风吹过时黛玉轻轻的读诗声,宝玉把一切都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