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童话《稻草人》:写在儿童节前

(2007-05-30 10:16:40)
标签:

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

《稻草人》

分类: 乱弹
 
 

    童话本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是不可当真的“谎言”,是永难实现的幻想,却一定要求它听起来像真的,这是读者共同的阅读期待,也是童话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儿童处于相信“猫狗能说话”的年龄阶段,其文学主要便是体现这种泛灵论思想的童话故事,根据儿童身心特点供给其适当的文学才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五四时期童话的最主要代表,当属叶圣陶创作的童话集《稻草人》。在动手创作之前的1921年上半年,叶圣陶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为最可宝爱的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赶紧创作适于儿童的文艺品”;“应当顺他们自然的要求,多多给他们以文艺品,做他们精神上的食料”。同时,他还提出创作儿童文艺品的标准,不但应当将眼光放远一些,而且要“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而为之响应,使益丰富而纯美”。他认识到感情的作用和教训不同,教训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于儿童,则有共鸣似的作用。

    儿童初入世界,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奇异,觉得一事一物都有内在的生命,和自己有紧密关联,他们必定有种种和成人绝对不同想象,这种想象并不是浅见之人所认为的“奇异神怪”。以儿童的这两种心理特点为依据,叶圣陶概括指出:“儿童文艺须含有儿童的想象和感情。而有神怪和教训的质素的,决不是真的儿童文艺。”

顺应儿童“自然的要求”供给文艺品,把儿童的“想象和感情”作为儿童文艺的美学标准,显然含蕴着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观念。在此儿童文学观指导下的童话创作,也不同程度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自觉追求;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童话创作与他的儿童文学理念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疏离。

    从1921年11月15日的《小白船》开始,到次年6月7日的《稻草人》止,叶圣陶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共创作童话23篇,曾陆续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后来以《稻草人》作书名编成一本集子,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稻草人》出版后流播很广,至1930年已出六版,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第一本创作童话集,并以其崭新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童话的奠基之作。

    然而,尽管创作时间的跨度仅仅半年多,而且有时在几天之内连续创作四五篇,但是通读《稻草人》全集,会感觉这些童话在主题、题材及风格上明显的阶段性。“《稻草人》这本集子中的二十三篇童话,前后不大一致,当时自己并不觉得,只在有点儿什么感触,认为可以写成童话的时候,就把它写了出来。我只管这样一篇接一篇地写,有的朋友却来提醒我了,说我一连有好些篇,写的都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不像童话了,那么凄凄惨惨的,离开美丽的童话境界太远了。经朋友一说,我自己也觉察到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感受到的就是这些嘛。”从作者这段话中可以读出几层意思:《稻草人》童话集“前后不大一致”;童话不应该写“实际的社会生活”,不应该是“凄凄惨惨”的,否则就“不像童话”,真正的童话应该具有“美丽的童话境界”;而最终,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凄惨感受还是压倒了理念上美丽的童话境界,无奈接受了“不像童话”的创作事实。可以说,叶氏童话内容与形式上的这种前后差异,正是作者的童话观念与叙写实际社会生活的童话内容之间矛盾冲突、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这也可以视为“美丽童话”遭遇“现实人生”时,童话文本在叙述策略上的差异反映。

    最初的几篇如《小白船》、《傻子》、《燕子》、《一粒种子》、《芳儿的梦》、《新的表》、《梧桐子》等,以诗意、轻松、愉快、梦境般的叙述笔调,精心勾画出“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有趣而可爱的小溪旁,停着可爱纯洁的小白船,两个纯洁快乐的孩子坐到船上唱着歌,大风把小船吹到无人的旷野,遇到一个长相可怕但心肠慈善的大人,那人把男孩和女孩送回了小白船原来停泊的地方;独自出门看春景的小燕子被泥弹打中受伤,得到柳树、池塘里的水、蜜蜂、棠棣花等的温柔安慰,被好心的小姑娘带回家悉心照料养好伤,并帮他找到了妈妈;小男孩芳儿想送给妈妈一件生日礼物,要让妈妈得到连做梦也想不到的欢喜,表达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受“云哥哥”和“月亮姊姊”的启发,想出送妈妈一个用星星串成的项链作礼物,并在梦境中实现了这一愿望;一颗快活的梧桐子,急不可耐地离开母亲和哥哥弟弟们独自出去旅行,先被一位姑娘捡回家,又被麻雀哥哥衔走,最后落在松软的泥里慢慢长成一颗梧桐树,并托邮差燕子给母亲哥哥弟弟们送信,还收到一大口袋回信,得知大家都很好而心安快活……这些爱、美、同情都是“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而为之响应”的,是儿童能够体会、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星星可以串成项链也是儿童想象中的真实,梧桐子迫不及待离开“家”去旅行亦展示着儿童真实的愿望。这几篇童话的故事情节都比较淡化,充溢其间的是浓郁的温情和优美的诗意,而其语言上的白话、诗化、儿童化尤其值得称道:

    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像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珠闪闪发光。青蛙老瞪着眼睛,不知守在那儿干什么,也许在等待他的好朋友。《小白船》)

    一丛棠棣花在柳树下开得多美丽呀,仿佛天空的繁星放出闪闪的光。顽皮的风推着,摇着,棠棣花怕羞,轻轻地摆动腰肢。风觉得有趣,推着,摇着,再也不肯罢休。棠棣花的腰肢摆动得真有点累了。(《燕子》)

    许多梧桐子,他们真快活呢。他们穿着碧绿的新衣,都站在窗沿上游戏。周围张着绿绸似的帷幕。一阵风吹来,绿绸似的帷幕飘动起来,像幽静的庭院。从帷幕的逢里,他们可以看见深蓝的天,看见天空中飞过的鸟儿,看见像仙人的衣裳似的白云;晚上,他们可以看见永远笑嘻嘻的月亮,看见俏皮的眨着眼睛的星星,看见白玉的桥一般的银河,看见提着灯游行的萤火虫。(《梧桐子》)

    以上摘录的是几篇童话的开头段落,这些生动细腻、充满童真童趣的描写,似乎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境界。也只有从儿童的眼睛去看,才会“发现”小红花是“站在”那儿,而且“只顾”着微笑;“老瞪着”眼睛的青蛙“守在”那儿,可能在“等待好朋友”;棠棣花“害羞”地“摆动腰肢”,则是因为“顽皮”的风“推着,摇着”她,尽管她“有点累了”,风却“觉得有趣”而“不肯罢休”;月亮是“笑嘻嘻”的,星星会“俏皮的眨着眼睛”,飞舞的萤火虫是在“提着灯游行”……这些都是儿童“和成人绝对不同的想象”。同时我们知道,儿童不适于长篇的静态描写,他们喜欢动作,喜欢故事情节,可叶氏童话中有许多类似上述引文中的“静态描写”,这是否适合于儿童呢?根据叙事学上的研究,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存在几种比值,据以判断叙事时间中的“时距”,对时间、环境、背景等作静态描写时,故事时间暂时停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的比值无限大,这构成时距中的“停顿”。那么,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论:如何把“停顿”处理得没有“停滞”的效果,应该是儿童文学中的“静态描写”能否吸引儿童的关键,而叶圣陶成功做到了这一点。他借助轻灵流转的笔致,运用大量拟人化手法以及为儿童所熟悉的贴切比喻,使其童话中的“静态描写”时刻有种“动态感”,叙事时间的“停顿”中却没有阅读上的“停滞”感。

    这些童话中还常常穿插优美匀整的儿童诗歌,也增加了诗意童趣。例如《小白船》中的《鱼儿歌》,《燕子》中小燕子唱的想念妈妈的歌,以及玉儿唱给小燕子的歌等,都极富诗情画意。试举玉儿唱给小燕子的歌为例:

    树上的红从哪里来?山头的绿从哪里来?红襟的小宝贝呀,是你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溪上的绿波从哪里来?田野的泥香从哪里来?……(后两句重复)

醉人的暖风从哪里来?迷人的烟景从哪里来?……(后两句重复)

    全诗分三节,每节最后两句重复,诗句与结构都相当匀整,形式谨严却又不拘格律,自由的吟唱中隐含着天然的节奏和韵律。“小燕子”就是这“红襟的小宝贝”,她在迷人的春景中带来春天的消息,儿童的想象与感情融入其中,诗美与童心水乳交融在一起,共同营构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之境。

    这种竭力描绘的“美丽的童话的人生”和“儿童的天真的国土”,很大程度体现了作者对儿童文艺品的理想追求,即具有“儿童的想象和感情”两种质素之艺术。

    之后的童话,不过将这种主题意旨的传达越来越集中于具体的现实人生问题,并且越来越多展现了具体的社会生活图景,从而使“美丽童话”遭遇“现实人生”的境况,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作者“着眼于人生,托命于文艺”的思想观念,不可能是在这半年之中分几个阶段形成的,只不过受“儿童本位”以及要“像”童话的观念的制约,这种对现实人生“有所为”的功利意识经历了从隐到显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像”童话到“不像”童话的发展过程。然而,某些人(包括作者本人)所认为的“像”与“不像”,不应成为我们判断其童话价值的美学标准,“像”童话的未必在艺术上更完美,“不像”童话的未必不是童话艺术的一种创新与超越。

    接下来的《大嗓门》、《旅行家》、《富翁》、《鲤鱼的遇险》、《眼泪》、《画眉》等篇,“美丽童话”中添加了一些“现实人生”的真实内容。每天天不亮,工厂的汽笛“大嗓门”就叫唤起来,男女老少就要赶到工厂里去,婴儿因此失去了母亲的乳头,女郎失去了心爱的少年,瞎眼老婆婆失去了聊天的老伴,他们哭着去寻找却找不到,后来留心查看才发现是因为“大嗓门”的叫唤才使最亲爱的人溜掉。来自遥远星球的旅行家来到了地球,对于地球上的一些情形不能理解,比如用钱来换东西的笨法子,为收藏钱而造出箱子这样的笨家伙,有的人可以吃得胃发胀而大多数人只能吃一小碟子咸豆,有的人可以穿蚕丝织的汗衫而大多数人只能穿又破又脏的衣服。在小河中过着幸福生活的鲤鱼们,被摇橹而来的陌生人所带的鸬鹚劫走,扔进了只有薄薄一层水的木桶里面临死亡的威胁,从而懂得了“世界实在包含着悲哀和痛苦”,应当诅咒这个世界。一个人到处寻找为别人的痛苦而掉的“同情的眼泪”,他到马路边,看到瘦得皮包骨头的骡子,脸上沾满煤屑的赶车人,呼呼喘着气浑身冒汗鼻孔嘴里扑满灰沙的人力车夫;到会场门口,听说人们等候欢迎的却是一个打过几回大仗的人,他的炮火使敌兵尸体遍野、房屋损坏、花园荒废、学校没有读书声、工厂没有机器声,男人少胳膊断腿,女人失去丈夫儿子;到大工厂里,看到被机器震聋了耳朵、脸又白又瘦跟死人差不多的男工女工,吃着粗劣的食物,想着家里的孩子不知哭成什么样。然而,在城市的这些地方都没有找到“同情的眼泪”。偶然飞出黄金鸟笼的画眉鸟,看到的是街道上拉着别人飞奔的人力车夫,在恶劣环境中为阔气的人忙碌的厨子们,为了挣钱被逼着唱歌的女孩子。这都是些可怜的人和不幸的事,也就是作者所感受到的“现实人生”。显然,它离开初期那种“美丽的童话境界”已经很远了;这也意味着,它们已经“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童话”了。

    不难发现,这些童话的叙述笔调与前一阶段有了明显不同,从明快转向灰暗,刻意营造的诗情画意少了,但在描写方面仍然毫不逊色,写景状物妙趣横生,仅举《画眉鸟》中的一个片断为例:

    那些人脸涨得通红,汗直往下滴,背上热气腾腾的,像刚揭开盖的蒸笼。身子斜向前,迈着大步,像正在逃命的鸵鸟,这只脚还没完全着地,那只脚早扔了出去。

把辛苦劳累、疲于奔命的人力车夫刻画得生动形象,其比喻也是妙不可言。同时,这一阶段童话因为内容的写实化倾向,“现实人生”与“美丽童话”之间的直接交汇多了,二者的矛盾冲突也愈加明显。借助童话的形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借童话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在表现浓郁情感的同时传达某种思想哲理或道德题旨,这是此期童话较突出的特点。与前期侧重表现的“爱”与“美”不同,此期更侧重对苦难人生的同情。一方面是对并不美丽的现实人生的真切感受,一方面是对“美丽的童话境界”的儿童化追求,调和二者之间的距离并不容易。“虽然他依旧想用同样的笔调写近于儿童的文字,而同时却不自禁地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

    其实,童话中未尝不可以表现“成人的悲哀”,只是要透过儿童心灵的折射,而不是原生态的成人世界的东西;童话也未尝不可以蕴含“透过纸背的深情”和“深刻的哲理意味”,甚至某种强烈的“主题意旨”,对此儿童不必通过一次阅读就完全“体会”,最优秀的经典童话适合六到六十岁的人阅读,作品会处于一种不断“增值”的过程中。童话可以表现深情、哲理和主题思想,但是,这与童话对深情、哲理和主题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两码事。童话在表现理性的主题思想时,不但要让主题蕴藏和流动于故事形象之中,而且必须是符合儿童想象、情感及思维特点的故事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