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说:“在中国,民众总是戏剧的看客。”

(2007-03-28 11:28:49)
分类: 乱弹

首先,“看客”是鲁迅笔下经典的艺术形象。《示众》以淡化情节、截取横断面的手法将“看客”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秃头、白背心、胖孩子、红鼻子胖大汉若干人等的窥视无不透现出整个国民灵魂的示众。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人精神上的麻木和心理上的冷漠、扭曲。此外,《药》中那些潮一般涌向前看杀革命者头的人;《孔乙己》里拿孔乙己作为赏玩对象的酒客、掌柜和小伙计;《阿Q正传》中的阿Q和那些看阿Q和小D打架近半点钟之久的人们;《娜拉走后怎样》中写几个人张着嘴愉快地在洋肉铺前看剥羊……这些爱看热闹的看客,男女老少俯拾即是,他们都是在赏玩苦难,这既是自身的悲哀,也是革命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悲哀。

其次,鲁迅深刻揭示了“看客”的精神实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看客”的精神特质是冷漠麻木、愚妄残忍,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是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鲁迅正是借助于“看客”形象显示了他彻底的反封建思想意识和呼唤“真人”的现代性品格。

“看客”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心理素质和历史文化性格的群体,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社会功能就是制造顺民和奴才,以维护专制的等级制度。“看客”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活着的顺民,他们没有人格,没有自我意识,缺乏同情心,缺乏怀疑精神和反抗精神。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庸众”,无特操,无激情,无“战士”面对自我生命个体的孤独。鲁迅先生浓墨重彩地着眼于造成“看客”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本环境,呼唤着一个启蒙时期的到来。

再次,“看客”形象中蕴含着鲁迅鲜明的启蒙立场和悲悯情怀。

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蕴涵着“渴血的欲望”,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鲁迅看到了中国民众的落后与愚昧。“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他知道,“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他悲哀于大众的冷漠,竟将烈士的鲜血吞食,竟把革命家逝世的日子作为欢乐的时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对“看客”的批判性书写,不是出于对民众的冷漠,而是出于对民众的热爱。正因为爱之深切,才对其弱点不能容忍,才发出毫不留情的猛烈批判。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没有表现出尼采式的蔑视或敌视,他对弱者,对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同情和悲悯显示出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博大情怀和一个启蒙主义者的坚定立场

“看客”是鲁迅为完成“立人”、“立国”巨大历史使命而建构现代化的而塑造出来的饱含着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朽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