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造星”的时代。在娱乐界,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让无数年轻人做着明星梦。 如今,“赢在中国”、“创智赢家”等电视真人秀栏目和一些创业大赛和又给创业者带来了新的激情的梦想,不过这次与其他“造星”运动不同的是,这些活动要寻找的是中国的商业领袖。
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赢在中国”电视选拔活动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展开,栏目的口号“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激励了许多年轻创业者的参与。每周二的晚上,该节目在央视二套播出。该节目最终入围的5名选手激战正酣,将在12月5日角逐最后的大奖。对于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最后获奖的选手也许未必会像“超女”一样大红大紫,但他们创办的企业却会实实在在获得 500万元到 1000万元不等的投资。活动承诺,冠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权;亚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7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权;第三、第四、第五名将各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权。同时,这5位胜出者还将拥有各自企业20%的股份,出任该企业的CEO。
与此同时,由和讯网联合汉能在内的12家国际顶级专业投行和投资商共同举办主办的“高科技·新媒体”创业投资大赛日前已经落下帷幕,大赛从6月20日正式在和讯上线开赛以来,受到了广大创业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了300多家中小企业和创业团体的参与,收到了商业计划书数百份,后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筛选,最终5份优秀方案入围总决赛,最后,学友网、非常道集团以及北京羽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分获本次大赛的前三名,获奖的这些企业按照约定将最低可获得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对企业家有一番精辟的论述,他对记者重申了他的看法:“企业家是最优秀的,也是最苦难的;既是最可爱的,更是最可怜的。”他觉得企业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的智商、能力、体魄,都是99.99分”。
但是,商业选秀节目的胜出者似乎一步登天,少了磨砺和苦难,却多了几分幸运。通过电视节目最终选出的创业者是否会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并在未来大有作为,人们似乎只能拭目以待。
“赢在中国”栏目的总策划王利芬在接受自己说“我并不十分介意这档节目的收视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的影响力。我希望它能够宣扬、发扬一种励志向上的精神,能够让节目的参与者或是电视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奋斗的精神。”
IDG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熊晓鸽则更直率地表明:“我希望‘赢在中国’选出的5位创业者将来能成为真正的商业领袖。因为,毕竟我们给他们投资了。”但是,熊晓鸽又认为,真正的企业家也许能选出来,也有可能选不出来。但是,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我们还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件事中来。
当当网总裁李国庆在收看了“赢在中国”的选手晋级赛之后,也对记者表明了他的看法,他认为,这挡节目最吸引观众和创业者之处就在与胜出的选手能够获得高额的投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栏目在选拔赛所设置问题以及专家评选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就会用寻找投资项目的眼光来进行,这样就和栏目当初最看重和想弘扬的创业精神,有些相悖。
一位报名参加了选秀但最后遭到淘汰的马先生对记者说,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拿着商业计划书四处找钱的痛苦经历,我也一样,这个节目最后的风投资金对于我太有诱惑力了。但是,对于更多的创业者来说,和风投对接,不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渠道。
在“赢在中国”节目中成功晋级十二强的选手浦滨说,我曾以为创业比赛就是比性格,在创业项目上准备不充分。后来,我又从评委、从选手中得到很多启发,我对评委之前的提问和所有评语的体会理解都写了下来。到了第四、第五天我找了很多家投资公司去面谈,然后还电话谈了好几家,然后我一直修改我的计划书,一直到最后几天我开始珍惜每一天的比赛计划。我发现在《赢在中国》的比赛当中,我提高的东西是我在自己几年创业当中根本换不来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