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两年情分别五十载--春江五七中学首届高中生回眸

标签:
情感文化 |
同窗两年情 分别五十载
--春江五七中学首届高中生回眸
春去冬来,几度寒暑。蓦然回首,我们富阳县春江五七中学首届高中生已毕业五十周年有余。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年十五六岁的懵懂青少年,而今步入古稀之年的
行列。然而,在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网上却找不到有关“春江五七中学首届高中班” 的片言只语,同时又没有建立同学微信群,好被这个飞速前进的社会所遗忘与淘汰。
今年金秋,富阳区作协组织会员开展对话富春江“富春山水·我的家”的征文比赛,我以《老班长未竟的诉求》为标题撰文。比赛揭晓后,我拟发公众号,并萌发了要写点我班轶事的念想作附记。
结果,写着,写着,成为部分同学的集体回忆,刘洪法、陆尧田、蒋志根等同学积极反馈情况,童明玉同学还赋诗留言。
最后,我放弃作附记的想法,直接单篇率先推送,文章力求从原来的提纲式,为软一点的文风。
文革中期,社办高中。52年前的一天,母亲对我说,直塘里那个长脚老师来我家了,叫你去读高中。原来,母亲所说的这位老师,就是高个子的孙福田老师。后来,孙老师虽没有在五七中学工作,但他当时应该是在筹备组里的。
那时,农村里不时兴读书,以挣工分为唯一的生存方式,与我一起上小学的大多只读了四五年书,而只读了一年初中的我,缘何能上高中,按父亲的话说,他当时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所以带了这个头。
1971年1月,也就是与我命运差不多的这些农村同学,分别从各片办初中,来到公社所在地的庙坎头--春江五七中学读高中。两年后的1973年1月毕业。全班54人,其中女生6人,女生中有1人系班里唯一居民户籍。
教学规范,师资优良。尽管学校里没有办过高中的经验,但作为创办者和参与者的胡德祥校长,可谓尽心尽职,给班级配足配齐师资。高一时,语文宗归(后任县教研室主任),数学兼班主任朱浩祥(老高三杭州知青);高二时,语文兼班主任翟道一(后调富阳二中),数学方观林(后调青云中学)。另外,英语寿晓春、洪毓华(均系或杭或沪的老高三知青),工业基础知识陈柏松、周忠兴(均系老高三杭州知青);农业基础知识孙笙田、陆渭南;政治汤渭国,体育吴观玉等。
再说,当时我们学校与社会同步共频,狠抓教育质量,因为毕业证书需要“富阳县教育局革命委员会”盖章认可。由此,高二下半年,我还住了校,免了跑两三公里的通学距离。
没有合照,成为遗憾。于学生而言,拍摄一张毕业时集体照是一件欣喜的事,抑或当年建档意识不强,加上资金匮乏,我们毕业时竟然没有一张集体照。而我个人毕业证书上照片,也是人生第一张,相约跨过富春江,到老街上的春江照相馆拍摄。
(人生第一照)
岁月沧桑,各奔东西。随后,由推荐而产生的工农兵学员5人,其中大学3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化工学院,浙江医科大学),中专两人(湘湖师范);参军5人,其中两人改变身份;通过干部招聘而出道的两人;恢复高考后有9人重返学生时代,毕业后分别在商贸业、国企及教育系统等工作。民办老师转正两人。
人生有梦,各自精彩。经过多年的拼博奋斗,同学中有杭州号码中学的资深校长及市劳模;有担任科局级的领导,甚至还有国安部的正司级干部;有副高级职称者若干。同时也有经商办企业的老板。值得一提的是,其子女普遍不错,或者说胜于父母一代。
眼睛一眨,夕阳西下。尽管毕业50周年,但师生之情、学友之谊,像美酒一样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扳指算来,年龄最大已逾古稀,我是最小的3位,属于1957年的产物,班级平均年龄70岁左右。巳离世3人。
一朝同学,一生牵挂。至今,我班已举行过七次同学会,而毕业十周年的首次同学会比较圆满,翟道一和方观林两位老师与大家同框合影。此后,牵头人随性地举行过六次,最后一次距今约十年。原来,失去了老班长,也没有了同学会。
诚然,一个班的历史,是国家教育史的一部分;一代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前行的一个印记,故谨以上述文字而记之,让网络上也有我们的存在。
附:同学会照片(七次同学会我参加六次,一次因故请假)
【1992年5月举行首次同学会(毕业廿年),第二排右七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翟道一,右八数学老师方观林,第一排右二班长俞成兴。照片上方题字有误,“71届”应为“71级”】
《临江仙》忆旧
首届高中成记忆,
梦回豆蔻韶阳。
风华正茂满西厢。
犹然春燕舞,
来日正方长。
世界三千观不尽,
人生各有仙乡。
千行百业显华光。
已知秋意紧,
凭醉再疏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