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学老生的难舍情

标签:
文化情感 |
停学老生的难舍情
(我们班级集体照,前排左一班主任何晓琦,中间排右四代课教师芮重锋)
倘佯在浙江图书馆一楼展厅中,吴大姐的作品引人注目:四尺红纸金笺上,“祖国万岁”的四个榜书,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十分古朴厚重。“壬寅年桂秋吴锡瑶书于云顶山居”这行落款也十分秀气,可谓锦上添花。
综观这幅浩然正气的篆书作品,无疑给整个展厅增加了喜气、骨气与灵气,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
真正的友谊在别后。参观时,同学们纷纷与久别的吴大姐合影,如下学期也因年龄而即将停学的杨坚培老同学,一见到吴大姐,主动地拉着她的手要求合影,像姐弟一般难忘的瞬间,使场内爆笑不断。其他同学,也主动要求在她的作品前打卡合影,难舍的场景令人感动。
作为一名已停学一年的同学,缘何还要主动投稿,参与学校“喜庆二十大,筑梦三十载”的优秀作品展。吴大姐的想法是,老人们老有所乐地学习了书法后,也要回馈社会,要为政治服务。在二十大召开和建校3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她在群里获悉这项活动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书写了“祖国万岁”的作品。
自古以来,书法作为一门追求美感的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西泠印社退休的吴大姐,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读书是拿助学金,小学就加入共青团。在西泠印社工作35年来,不仅接待过或服务的书画大迦郭沫若、启功、沙孟海、马公愚、沈尹默、潘天寿、江寒汀、钱君匋等,而且与这些艺术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抑或工作中文化气息的熏陶,吴大姐对书法、画画及治印艺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很欣慰有这样的机遇,看到大师们即席挥毫的场景。而年轻时忙于事务,如今年迈后却越来越舍不得丢下心爱的毛笔。
为了拥有一套挥毫泼墨的宽敞住宅,十多年前,她与先生四处看房,最后相中了富阳区银湖街道华庭云顶的山景房。于是,她远离城市的喧嚣,纵情山水,勤于临帖,涉猎广泛,堪称腹有诗书气自华。
后来一直在省老干部大学学习书法的吴大姐,知道王玉田老师在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上书法课后,便跨校学习,两边听课,感受不同学校的学习氛围,结识了许多同仁与老师。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尽管吴大姐已辍学一年,但她依然没有退出班级群,同学们也欢迎她留在群里。其间,她会偶尔发一些传递正能量的内容,或自己创作的作品,或适宜退休人员了解的信息与保健知识。按她的话说,这是因为深深地爱着这所曾经读了多年的学校,心心念念辛勤耕耘的老师和结下深厚友谊的同学们。
据悉,本次入展的65幅书法作品,整体质量较好,而吴锡瑶大姐的作品,无疑是以质量取胜。这也是她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既向母校3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又用笔墨抒发难舍情结。

(强势压轴献墨宝--朱志益老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