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相传七十载

标签:
情感 |
(“我和中医院故事”征文)
医脉相传七十载
今年是富阳中医院建院七十周年,在我的脑海中,与中医院相关联的记忆片断渐渐地清晰起来,和中医院接触过的几位名医也浮现在眼前。
扳指算来,我初识与走进这家医院,应该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时间已过近半个世纪。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当年通往“城关医院”这条突兀的泥石路,嬗变今日宽广且繁华的桂花马路;当年在弹丸之地上成长起来且早已更名的中医院,现已整体搬迁到鹳山脚下的原人民医院旧址。
然而,就我家的住宅位置来说,无论是居住在原来的市心路,还是现在的桂花马路,离新老中医院均仅一步之遥,这也给求医问药带来了便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沈玉明医师从富阳人民医院调入中医院并担任副院长后,我与中医院关系更为密切了。因我有一对耄耋父母,每每身体不舒服时,不知怎么,大家第一个想到是沈医师。母亲嘴上念叨着:“不知道沈医师现在看不看病了?上次吃他的中药已一年多了。”劳累成疾的母亲,只要沈医师门诊处打过卡,吃过他开的中药,回家后就拿得动的铸铁锅,能烧好老两口的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杭州市的名中医,就是她的精神图腾。
尽管沈医师业务上领衔主持浙江省中医胃炎专病治疗基地建设,但来门诊的人所患的疾病却是多种多样。望闻听切,一丝不苟,诠释着一位医者“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人文关怀。面对我母亲,他半开玩笑半作真地说:“修修补补,健康长寿。”
母亲每每听到此吉言,总是笑嘻嘻地说,我是托沈医师的福啊!而沈医师也会接过话茬微笑地回音:“不要这样说,是这个社会好啊!”
其实,富阳中医院像沈医师这样医德双馨的名中医还有许多,比沈医师晚一辈的推拿医师杨晓军,便是其中的一位。
由于年轻时当农民干重活,我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特别是成家后养儿育女、柴米油盐的艰难岁月,每到湿热的黄梅季节更易复发,睡觉时不能侧卧,因一只脚不能放到另一只脚上,往往要卧床休息一周左右。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成了杨晓军推拿室的常客。后来,杨医师也是从富阳人民医院调到中医院担任副院长,我这个病号也随之而来。彼时,尽管他职务提升了,工作更繁忙了,但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态度始终没变。特别是他的 “捏脊疗法”等诊疗技术,手法到位,动作娴熟,张驰有度,没有俯卧状躺在推拿床上,是体会不到他手到之处的舒服感。当然,不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辩证论治临床诊疗,这些动作是难以复制粘贴的。
其间,我在这位曾获得富阳市十杰青年及杭州市优秀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的名医中,领悟到什么叫医者仁心。
筚路蓝缕创大业,医脉相传七十载。洪仰山、沈玉明、杨晓军,从年龄上划分,可谓三代人。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信仰与坚守,积极投身于医院建设和发展,才使中医院在富阳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成为老百姓心目中自己的医院。

【沉重的后记】那天,胞弟来杭州和我闲谈中说,前几天他去过沈玉明医师的门诊处,沈医师依然十分健谈地说:“你爸爸走了,妈妈还健在,你哥哥退休后在杭州……”原来,时隔十多年,这位富春名医对我们家关爱依旧。沈医师还在言谈中说起,杨晓军去世了。
话音刚落,我惊愕地问道:“真得吗?怎么《富阳日报》没有登过讣告。”
“一个多月前,我看到《富阳日报》有“我和中医院故事”征文后,便立即写了一篇,文中提到三位名医,其中一位就是杨晓军。若执笔前就知道,我肯定要在这篇文章里点一下,以示缅怀。”我略带伤感的心情说着。
今天,我的拙作见诸于报纸后,特发已停数月的公众号,并草作挽联一副,谨以对杨晓军医师不幸因病去世表示深深的哀思:
妙手回春一片丹心普济众生,
为人诚恳半世晨昏难忘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