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剥光"文怀沙的意义在哪里?

(2009-02-27 15:32:57)
标签:

杂谈

  李辉之文,剥光了号称"国学大师"\"百岁燕叟"文怀沙的画皮,活脱脱露出了其招摇多年的狐狸尾巴.这三炮轰击,使"大师"之美梦一夜间烟消云散.这叫哀者自哀,痛者自痛,快者自快矣!

  此次"剥光"之举,意在何处?难道真如某些人所云是"个人攻击"或是"不厚道"乎?依我看,这是一篇拨乱反正的雄文.其意好比孔子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它敲响了如"假大师"类沽名钓誉者的丧钟,堵塞了假"政治英雄"真"流氓犯罪"者的生财之道.它宣告了当今乌烟瘴气的文坛上"正义之声"依然清亮,自古以来长存的文人傲骨依然挺拔!

  文怀沙不敢面对李辉的层层质疑,只是说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还称"即使现在也愿意与李辉和解",分明就是缴枪的架势.在世上招摇撞骗六十余年,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那个问女记者漂亮不漂亮的"楚辞大师"哪里去了?那个被"在胡耀帮亲自过问下得到政治平反"的"国学大师"哪里去了?那个在法门寺自己题词自己给自己冠名的"楚辞专家"哪里去了?先前,自以为天下无人,胆子就越来越大,牛皮就越吹越没边,口无遮拦,毫无顾忌,一会儿批司马迁,一会儿批苏东坡,一会儿骂陈省身,他的嘴可够损的,这也正应了"无知者无畏"的古训.其所谓"国学"无非是胡诌,如他说古有"三气",其中孔子尚正气”,但遍查经史子集,孔子所教,均无尚气一说。尚气之说,应始自孟子养气之论。孟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持其志,无暴其气".可见,孟子才是"尚气"之人,孔子与"气"何干?文怀沙以为他那点学问,可以"吃""蒙"遍天下,哪里会料到有假面具被戳的今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辉文章一出,读者大多喝彩,但有一小部分人却萌生兔死狐悲之情,千方百计为文开脱.其中不少是认沙为师的"学生".别以为这群人有多么"仗义",他们中不少也是和沙一样是没有太大学问到处蒙吃蒙喝的二代"专家".因为只有证明文确是"楚辞泰斗,国学大师",才能证明当初他们没有瞎眼,拜的是正宗"大师"兼"泰斗".他们的"身份"也就可随之得道升天.

  如最先跳出来的自称文之学生的画家崔自默先生,他口口声声说揭出文怀沙之糗事,是记者为了出名让别人"看热闹".应当"为尊者讳".看得出,一个流氓,一个骗子在他的心目中仍是"尊者",可见此人的道德标准是多么低下,其抱文的大腿心之切,情之急.如果一个老者编造历史蒙骗国人,我们难道要听之任之,还要称其为"尊者"?须知即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被判刑入大狱十余年,可见其流氓诈骗的不轻!此"尊者"不除,文坛就会更加混乱!另有一位叫赵缺的不知何方人氏,为文怀沙辩护称徐晋如年轻话不可信,作家舒芜是报私怨,而那位"文学青年"柳白的批评更是不足为训了!我的天,柳白是"文学青年"?我就是他所说的那位"文学青年",论年纪可以算是赵缺的父辈.赵又是如何知道我是"文学青年"的呢?可见赵缺真的"缺"少点什么,可见文氏传授的学风大概就是这样惯于信口雌黄,不负责任.况且,我的批评完全是以1957年版的<楚辞研究论文集>为据,有有什么错误可言呢?

    紧紧团结在文怀沙周围的是一个新的文化造假"帮派",打掉假大师,就是打掉一大帮假大空,就是去掉文化圈的一个"毒瘤",就是清洁一片天空.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现今文坛,已经病入膏肓.今天他以仙风道骨之貌冒充"国学大师";明天他还可以化装成英俊小生,称他是"养生道家";今天你断了他的财路,明天他又会摇身一变,去卖春药蒙钱.今天他周围有赵缺崔自默伺候左右,明天类似他的身前身后就又会有一大帮行影相随.看来为人处世,只有道德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象那位"含泪先生"也和文怀沙一样是个"超级假道学者",如果说文没有著述,"含泪先生"则是书出了一大把,但他的书,除了风花雪夜,歌舞升平,远离大众疾苦,不也是垃圾一堆.他也把自己当成"大师",把故居自辟为"文化遗产",请问当今世界上还有如此恬不知耻的吗?当今文化界良莠不分,冒充"大师",冒充"泰斗"的大有人在,这是十分令人忧虑的.

  文化与未来,我们的责任是传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照猫画虎"注释"和讲述一番.就算是"大师"了!更不能将文化当钱卖!文怀沙赚得虚名后,一平方尺字可卖一万五千元,讲一次楚辞要讨价八万,其它编所谓的"四部文明"要价就更不用说了.只要身子一动就是"钱",真是想钱都想疯了!文的儿子据说要与李辉打官司,索赔一亿!理由是李辉的揭露文章,极大影响了文怀沙的"生意"!可见文怀沙从来不是什么做学问的人.在当代中国文化史上,除了文怀沙,又有哪一位真正的大师和泰斗象文怀沙一样如此疯狂敛钱?他到底是做生意还是传承文化?"

   我尊重李辉为文的勇气,尊重李辉的人品与傲骨.他的文章启发了我们,"剥光"文怀沙,"剥光"一切敢于以文化为旗号所有招摇撞骗者,不断地"剥",不停地"剥",是对文化对历史的责任.面对千千万万可敬可爱的读者,我们文化工作者应表示深深的歉意,虽然现在说出了该说的心里话,但我们毕竟还是说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