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未必越早越好

标签:
为了孩子 |
分类: 精彩推荐 |
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罗卡斯通过研究发现,在人的大脑中有一片专门负责语言的区域,称为“布罗卡斯区”。这片区域在孩子1~3岁开始发育,到12岁左右基本发育成熟。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区域的灵敏性呈现逐年减弱的特征。其中,12岁之前学习的语言信息,会直接存储到布罗卡斯区,不会忘记;而12岁之后学习的语言信息,无法直接存储到布罗卡斯区,只能存到记忆区,相对容易忘记。布罗卡斯的这项研究也印证了,为什么我们从小学会说的母语永远都不会忘掉。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能说明:让孩子从小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他就都能学会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项研究成果只是让我们明白了人的语言存储功能是怎样的,但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语言环境来决定的。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家长的英语水平有限,或者出于使用习惯,无法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经常、熟练且正确地进行英语交流,这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不同于学习汉语,孩子从出生起每天都能听到身边的人在说汉语,从听人说开始,经过一年左右听的语言沉默期,很自然地就会开口说汉语了。随着孩子与他人的口语互动越来越多,自然而然会越说越好。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会担心孩子学不会汉语,那是因为孩子从出生就生活在汉语的语境中,学会说汉语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罢了。
事实上,在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一两年,反而是语言的种类越单一越好。语种多了,加重了他学习语言的负担,容易产生混淆,反而造成了他开口讲话的滞后。因为人类在成长中对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需要一个倾听、理解、语言与物体或者语言与事情的准确配对、自己组织语言,这样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如果说法太多,势必会加重孩子的理解负担。比如有的家庭,长辈双方说不同的老家方言,爸爸妈妈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跟老人说方言,这种语境下的孩子有可能会出现语言滞后。就是因为复杂的语言环境,加重了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学习英语,如果从孩子不会说话起,同时让他学习汉语和英语,有可能无法达到双管齐下的预期效果,反而最终导致两种语言都开口得晚。
由此看来,对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自然是先让孩子学会说汉语后,再考虑英语启蒙比较现实和科学。
文/胡运玲
以上内容选编自《为了孩子》杂志
前一篇:美味食谱之“鸡蛋牛油果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