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家教经
去看天堂鸟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向孩子描述了船长的天堂鸟,孩子被迷住了,非常想看一看这只鸟。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天堂鸟是物质世界的虚无,但女孩从瘫痪变成一个能自由行走并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天堂鸟却是真实的,那是因为女孩的心理世界存在一只真实的天堂鸟。拥有超越于物质世界的心理世界的能力,是大自然馈赠给每个人的礼物,只是像茜尔玛·拉格萝芙这样的人充分开发利用了这一能力,普通人则使之大材小用,甚至处于睡眠状态,所以与伟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人的生活有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积极的心理世界能够造就更美好的物质世界。如果不想去看天堂鸟,小女孩就站不起来,更不会创造出世界顶级的文学作品;而当她站起来的是时候,她发现真正的天堂鸟就在自己心里,就是她自己!心理世界的真实转化为物质世界的真实!可见,未来、前途和命运其实都把握在心理世界里,如果人在心理世界涂上最佳底色,那么人的未来、前途和命运都将更加美好!
幼儿期是在心理世界涂上最佳底色的最佳时期,因为幼儿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想象为半径,想象得有多远,他的心理世界就有多大。可是,不少家长用过多死记硬背的知识侵占了孩子的心理世界。
爷爷去幼儿园接贝贝。幼儿园正在展出小朋友的绘画作品,爷爷拉着贝贝的手一起看,爷爷指着其中一副画说:“这是bird,这是tree,这是apple。”
贝贝没有用心听,爷爷一说完,他就撒腿跑向大型玩具了。
爷爷本意在帮助孙子回顾一些英语单词,但实际效果是孙子“充耳不闻”。假如爷爷引导贝贝在“小鸟”、“大树”和“苹果”之间产生联想,让贝贝的想象飞扬起来,贝贝也许会编出美丽、神奇的童话故事,故事里潜藏着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追求,对自己心声和同伴关系的表达,还有对绘画作品的评价……一幅幅作品成了丰富多彩的教材,而且顺手拈来,自然而然,非常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很多时候,表面上看家长抓住了学知识的教育时机,实际上却丧失了另一个更有价值的教育时机。
幼儿不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还生活在心理世界里,物质世界对应的是科学教育,心理世界对应的是人文教育。从全面发展的幼儿启蒙教育来说,科学教育有必要,人文教育更不可少。科学教育强调孩子在概念、判断、推理、记忆、实验、研究等要素的发展,人文教育强调孩子在想象、好奇、情感、态度、意志等要素的发展。例如,同样一个小故事,特别关注科学教育的家长会启发孩子思考故事里面的科学道理,特别关注人文教育的家长则善于启发孩子理解故事主人公所具有的好奇、自信、勇敢、意志、合作等人文品质。
科学知识少一点或晚一点都不要紧,人文精神缺失对孩子的损失却很大。如果把人一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比喻为一个收获沉甸甸的容器的话,那么,童年的任务应该是“做”这个容器,而不是急着往里面“装”东西。也就是说,用好奇心、兴趣、想象力把容器的空间撑得大大的,然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他就可以尽可能多地摘取知识的硕果收藏在容器里,以备后用。否则,早早地把孩子限制在记忆“死知识”上,就等于早早地把容器定型了,孩子的潜力和发展后劲都将受到限制。
大自然馈赠给每个孩子一个丰富而巨大的心理世界,并拜托他亲爱的父母、家人和老师为他开拓这一片世界,这是一项多么敬重和虔诚的使命!
(文/晏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