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随笔诗词鉴赏纳兰容若思古幽情文化 |
分类: 随笔 |
似曾相似燕归来
——读纳兰容若怀古词
纳兰容若怀古词,虽清丽委婉,但意象的撷取,意境的创设,词语的选用和组合,都“似曾相识燕归来”,颇多掉书袋之处。
作为一个扈从,纳兰曾随康熙南北出征或出游。大清皇帝到江南,并非为了征战,主要就是出游,出游的同时满足其炫耀功绩,震慑江南黎民的目的。这样,就有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
身为纳兰明珠的儿子,以扈从身份随皇帝出游江南,也属叨光,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极好机会。身为满清贵族后裔,久居北方,满眼天苍野茫,初到江南,满眼青翠碧绿,山明水秀,历史古迹纷至沓来,一个满腹诗书又机敏灵秀的书生,焉能不词兴大发,借描摹江南秀丽景色,抒发思古幽情?
他写了十几首《梦江南》,其中第一首就是咏叹当年陈后主与其张、孔二妃洒泪投井的历史典故,“一掬胭脂沉碧甃,四围亭壁幛红罗,”在描摹特定景象之中,又沉浸着哀悯和唏嘘。
第二首,“春去也,人在画楼东。芳草绿黏天一角,落花红沁水三弓。好景共谁同?”“人在画楼东”一句,出自李商隐诗句“画楼西畔桂堂东”,而全诗意境,乃化用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一词。“芳草绿黏天一角”,是上阕“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高度凝结,而“好景共谁同”,又总使人想起下阕的“好梦留人睡”一句。
比较著名的一首,“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如果没有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没有王安石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仅此几例,可见全豹。
细细想来,仅此亦可称为才子矣。不但读书多,而且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古人词句拈手即来,又切合眼前之境,即使是掉书袋,也掉得严谨契合,水乳交融,已属不易。
其实,他许多词作,大多如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唐宋诗词,已成锦绣江山,历史丰碑,后人想超越,何其难哉!这位满清贵胄子弟的怀古诗,始终无法超越唐宋诗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感谢金樽明月博乐将此贴推荐至新浪草根博客草根大讲坛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