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陈晓旭的性格基因
序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辞》头四句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花谢花飞,红消香断,已有时日。42岁,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事业正盛,身价过亿,突然抛弃一切,取名“妙真法师”,剃发为尼,就引来议论纷纷,被吵得人声鼎沸。众多猜测还未熄止,陈晓旭又因乳腺癌撒手而去。伊人长辞,游丝软系,落絮轻沾;众人惋惜,哀情切切,悲声连连。
“死者长已矣,生者亦已歌。”随着时光的流逝,痛定思痛,就有一些人开始探究陈晓旭的死因。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些消息和博友的悼念及探究的诗文,逐渐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看法:陈晓旭的死因,除了生理疾病,更主要的,是伴其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深处的孤独感。
一、少女时期的三首短诗暗示和决定了她未来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陈晓旭在她十四五岁时发表的一些短诗。她十四岁时发表的《我是一朵柳絮》第一段就写到: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很明显,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春风一吹,柳絮身不由己,随风飘逸,无所依附。诗人借“柳絮”之物,抒发自己心底的虚旷空灵,茕茕孑立的孤寂落寞之感。而且为渲染和加重这种孤寂落寞,不惜虚拟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这样的凄凉之句,被父母过早抛弃的孤儿,其心底是何等的孤单,何等的凄凉!诗句虽然显得青涩,但如此深沉哀婉的心理体验,竟然发生在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身上,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再一首,《无题》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
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唱一首
忧伤的歌“
小小的年龄,就写出挽歌一样的哀歌,不惜作出“如果我死了
”这样的假设,并交错使用“哀伤、孤独、沉默、凉意、寂寞、忧伤”这一类描写心理孤独感的词语。虽然借 “你”这一虚拟对象的依恋,淡化了哀伤的色彩,但依然透射出孤独哀婉的主色调。
她十五岁写的《梦里三年已是秋》,语言更优美,意象比前两首诗要显得丰厚,不过在优美之中,凄凉孤寂的音色更加浓郁;在丰厚之中,柔弱哀婉的色彩更加厚重。
“因为怕你在鲜艳的人群中把我迷失
所以我变得如此苍白柔弱
因为想对你低诉的话语太多太多
所以我只能静默
因为每一条苦涩的泉
正在我的胸中婉转流成爱河
所以我的泪水也日渐干涸”
读了之后,谁能不为其中的“苦涩”而默然无语,沉思良久,心底也泛起那“苦涩”的涟漪呢?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问菊》诗中有: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葬花辞》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读读林黛玉的诗,再读读陈晓旭的诗,两相比较,所表露的孤寂感,何其相似乃尔!如果把林黛玉的诗句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再让人去区分二者的情感差异和语言优劣,还真是一道难题!单从如此相近相似的心理体验内涵来选择,从如此相近相似的艺术天分和修养来选择,选择生活中的陈晓旭来扮演艺术世界中的林黛玉,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以上所举这三首诗,是正处于心理发育期的柔弱少女的心绪旨趣的艺术表达,无疑也正暗示和决定了她未来的悲剧命运。
二、她和林黛玉的性格、气质是如此的相近相似
十几年以后,经过三年的辛苦煎熬,终于修得正果,19岁的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不但得到了影视圈圈内人的好评,而且让全国电视观众眼前一亮,大家几乎众口一词:“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林黛玉!”
当年的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周岭就说:“晓旭就是毛遂自荐自己写信来自荐。我们看了她的照片,被她纤秀纤美的外形所吸引了,又看了她的诗,觉得她是一个有底蕴的孩子,……晓旭是符合林黛玉的那种纤美级的古典美,……如果我们挑林黛玉,我们一眼把她挑出来,晓旭就是那个类型的人。但是她最重要的能够征服观众,包括开始能够征服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完全靠她的漂亮,女孩们都很漂亮,不是她一个人漂亮,她身上还有一些跟林黛玉非常接近的一些特质。前两天我跟邓婕还一直在说晓旭是完全靠她的漂亮吗?不是,是她的综合条件。她的气质,那种柔弱,那种我见犹怜的美,不单单是漂亮两个字能够概括。再加上她的智慧、聪明、灵气,这种劲儿跟林黛玉太像了。”
当年扮演平儿的沈琳说:“陈晓旭不是在演林黛玉,她好像从曹雪芹著作里走出来的林黛玉,她的外形和感觉和林黛玉是融合在一起的。”
这之后,陈晓旭本人又写了一篇长文,《梦里三年》。在谈到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是,她这样写道:
“几百年来,人们已经把黛玉当做美的偶像。她的美可望而不可即,几乎在所有读者心里都有一个神圣不可取代的形象,隔着一层纱推向他们,放射出一种超乎尘世的光芒。而我心中的黛玉,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女孩儿,她敏感、多思、不谙世故。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她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戒心,而孤傲的个性又使这种自卑上升为强烈的自尊。她保卫着做人的尊严,决不流于世俗。她随时向虚伪和不公正射出她锐利的‘子弹’。她因此树敌太多而常常陷入孤军奋战。在她短暂的生命里,没有父母之疼兄妹之爱,因此她向宝玉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因此她把宝玉的爱情当做生命。他是她生活中的知已,他是唯一真正怜惜她的人。葬花的黛玉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辞。宝玉听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禁恸倒在山坡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看到这里,谁能不为他们的倾心相知而心动神驰?谁能不为黛玉那片伤花感己之情而黯然神伤呢?我心中的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女孩子,真水无香,白璧无瑕,爱得深,爱得苦,充满忧伤的诗人气质,焕发着动人的青春之光。”
我们今天读来,依然为她对林黛玉性格特征和心理意蕴的把握的深入和准确而佩服,佩服之余,又何尝不觉得生活中的陈晓旭和艺术世界中的林黛玉恍若一人,又何尝不在心底有一声哀戚的叹息?
当在镜头前遇到了挫折时,她又有一段心理独白:“我一直是个又胆怯又固执的孩子,六岁那年,因为我从不敢大声讲话被爸爸带到众人面前,让我高声念十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尽管爸爸不断令我大声些再大声些,众人还是没能听清我在嘀咕些什么。我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以无声的啜泣结束了这场灾难。十九年来,我一直像蚕儿一样躲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做自己故事中的女主角,全不管外面是个怎样的世界。现在我失败了,才突然懂得了爸爸的一片苦心。 ”
这段文字,对于她的内敛封闭、胆小怯懦、固执任性的内在性格特征,人前害羞、不善言辞、经常流泪的外在行为特征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表述。这种心灵特征,陪伴她走过短短的四十二年的岁月,既使她倔强而有韧性,人前不服输,困难不低头,认准了一条道,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又使她心灵脆弱,极度敏感,心理体验深刻,在别人眼里,在性格开朗的人眼里,根本不算回事儿的事情,在她那里,也许就如同天塌了一样,而且,很长时间都萦绕心头,人背后,时时有孤独寂寞,孤立无助的凄凉心境。前者促使她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勇往直前,不成功誓不罢休,促使她在演艺和广告业都取得了许多人无法企及的辉煌业绩,只演了两部电视剧,却令许多演了几十部影视剧的演员无法望其项背;弃影从商,打拼十几年,就能身价上亿。后者却促使她在事业的顶峰时期或者挫折痛苦来临时,总是陷入孤独寂寥的深渊,毅然决然地放弃在许多人看来不该放弃的辉煌和财富。且看同文中她的下一段表述: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候,在喧闹的人群中,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在最欢乐的时候,突然会感到一阵冰冷的孤独。这种孤独是那么可怕,那么神秘,仿佛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仿佛把一切都失落了…… ”
读了这一段文字,也许许多人都感觉脊梁穿过一丝丝的寒意,或者觉得在“无底的深渊”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悄无声息,只听见自己的心脏在“咚咚”的跳动,那跳动震动得自己的耳鼓一阵阵的发胀,一阵孤独感从脚底直升至头发丝,那种孤立无援,茫然无助,凄凉悲切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了有充分的依据证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再看一段她的自我表述:
“表演开始了,人们开心地笑着,为那一个个别出心裁,惟妙惟肖的表演鼓掌,叫好。我一边啃着苹果,一边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尽管,我被欢乐的气氛包围着,尽管同伴们不时地向我投来会意的微笑,但一种神秘的孤独感却象游丝一样紧紧缠绕着我,无论我怎样挣扎,也走不出这孤独的地带了。”
这一段文字,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描写出她心底那浓重的化不开、擦不掉、抹不去、挥不开、撵不走的“神秘的孤独感”,在“欢乐的氛围”中竟然也如此顽固地咬啮着她那脆弱的心灵,折磨着她敏感的神经!
拍“黛玉葬花”一场,她的心理感受就更是悲戚哀婉了。
“天亮时,雨停了。我化好了妆,急忙赶到现场,下车一看,我不禁呆了。泥泞之中,梅花红红白白地落了一地,其中还有未放的花蕾,真的是红消香断了。我从没想到,美丽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我木然而立,心里有些酸酸的。落花犹人呵,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会象这落花一样呢?此时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黛玉那份伤花感己的情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额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婉凄楚的《葬花辞》,原是一篇忧伤的课文,给落花,给流水,给凋零的春天,给她自己消逝的红颜。
多愁的颦儿,即使远隔了二百多年,你哀婉的哽咽应犹在耳,你愁美的诗句仍然使我的心为之震颤。 一件大衣把我裹了起来。我低头沉默,心里飘过一缕凄冷,仿佛在沙漠里一样。我的脚下是一坯新堆起的花冢,早上零落的花瓣已快碾成香尘了,树上有两只麻雀很悲凉地叫着,好象在告别,然后各自飞走了。不知怎么,我的心猛然给牵动了,一阵酸楚从心中展开,于是这一天的所有感触,所有凄冷一下子泛滥了,眼泪已流了满脸,李耀宗从镜头里发现了这哀伤的一幕,连忙喊开机。我深知这样的哭泣放在这段戏中是会显得过火的,便拼命抑制,谁知适得其反,竟连肩膀也抖起来了。天哪,一直哭了个天昏地暗,一塌糊涂。
后来,看到这个过火的镜头时,我悄然自问:‘那样伤心,到底为了谁?为了那孤单的小麻雀,为了那堕入泥淖的残红?还是为了那忧伤的葬花人?’
或或,是为了我自己?”
艺术世界兮,现实生活兮?艺术角色兮,生活本真兮?林黛玉兮,陈晓旭兮?黛玉葬花兮,晓旭葬花兮?花之悲兮,人之悲兮?黛玉之悲兮,晓旭之悲兮?过去黛玉之悲兮,将来晓旭之悲兮?合二为一,一分为二,重叠缠绕,纠葛纷纭,亦真亦幻,似醒似梦,区分不清,辨别不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难怪她“哭了个天昏地黑,一塌糊涂”!其实,这哭,是先因境生情,继而情哀他人,最终情殇本己!
三、经商事业的辉煌依然改变不了她孤独的禀赋 ,性格决定她选择了从佛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之后,陈晓旭已是身价上亿,《时代人物周报》记者去采访她,记者这样写道:“38岁的陈晓旭作为世邦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尽管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陈晓旭见到陌生人仍显拘谨,但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经商以后,事业的辉煌,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改变她孤独内敛的天然禀赋和气质,她给自己下的定论是: “我跟林黛玉一模一样——太自我了,别人都不欢迎我,记者对我的印象也不好。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理你,或者说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弃影从商后,陈晓旭曾经很专注于赚钱,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她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 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 两个月后,她便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很明显,在她身上,学佛是内敛性格的必然。她希望远离俗世的喧闹嘈杂,远离物欲的忙碌和烦躁,远离凡人的矛盾斗争和尔虞我诈,在佛院里享受淡泊宁静,享受虚无空灵,享受孤独寂寞,享受“清净仁爱”,以求自我心境的洗练,以求内在精神的升华。在她的肉体被病魔掠夺走之前,她的精神已走进了禅钟长鸣,香烟缭绕,经声婉转的佛院。远离了俗世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不管是不着边际漫天胡扯的恶意的诽谤,还是细致入微设身处地的善意的规劝,她都不管不顾,不听不闻,乳腺癌病魔的折磨所带来的肉体的痛楚,也显得微不足道,似乎与己无关。
在佛院的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日里,她蜷起身来,将自己裹进一个美丽而绵厚的茧壳里,精心而专注的吸食佛法的精髓和乳液,终于在佛法主宰的境界里体验了虚静空灵境界的真谛和美妙,体验了孤独寂寞的魅力和美丽,完成了自己内在世界的修炼和升华,完成了本真宇宙的淘洗和净化。最终,她孤寂淡泊的心灵在一片超度禅声之中,在一片“橐橐”木鱼声里,在香炉的袅袅青烟里,化作‘柳絮’,冉冉升腾,飘出阴凉的禅房,飘过反射着寒光的禅房屋脊,飘过禅院里千年古木的阴郁苍老的树梢,在浩渺空旷,了无边际的天空中御风飘飞,渐行渐远,渐行渐淡,终于归于虚无,归于空净,归于佛家仙境。
四、性格也决定她回避肉体疾病的治疗,而选择心灵的修炼
当然,以现在的医疗条件,乳腺癌这一病症,只要及早发现,发现后又及时治疗,治疗时又尽可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不是不治之症,延续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生命都有可能。但陈晓旭却在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之后,一开始只依靠中医治疗,而回避西医治疗,病重之后,索性放弃治疗,只躲进佛院,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修炼自己佛心的造诣,以至癌细胞在自己的肉体里滋生繁衍,弥散开来,最终夺去了自己的肉体生命。这让医学界人士和家人朋友都深表惋惜和遗憾,也有些人认为她太不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却以为,这样做,恰恰合乎陈晓旭的孤独内敛的性格特征,合乎她的崇尚空灵的人生理念,合乎她的时时抛舍不下孤独感的生活逻辑。她不注重从肉体上追求生命的健康,而注重从精神上追求性灵的完善,从人性上追求功德的圆满,明乎此,就明白了她的人生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当然,我无意对陈晓旭的临终前的人生选择进行臧否评判,也绝对不是在劝勉人们去学习陈晓旭对待身体疾病的态度,只是想从“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角度说明其心理基因。
五、外在形象也昭示了其内敛的性格
在《红楼梦》这部书里,曹雪芹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外在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陈晓旭和林黛玉一样天生丽质,一样有一张美丽而带有忧伤的面庞和表情,连“弱柳”般的体质也相似,似乎注定林黛玉和陈晓旭有着不解之缘。
笔者不了解面相学,也无意从面相上去判定陈晓旭的命运,但总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和禀赋不但决定命运,也对他的外在形象带来影响。譬如一个人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其面部肌肉就比较放松,弹性比较好,光洁度就比较高,面部颜色比较红润,且眉毛张扬,双唇经常开和有致,视线经常平视或者上扬,眼里亮光四射,脸上常常荡漾笑意。一个人性格内向,再有些抑郁,就往往面部肌肉紧绷,脸色发涩发黯,脸上容易有皱纹,眉毛向下紧蹙,双唇紧闭,视线向下,眼里常常“似泣非泣”,满脸严肃。林黛玉和陈晓旭也许就应该属于后者。外在的肖像神态,似乎也在暗示着主人的命运轨迹。
结语
还是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 ,林黛玉续的《参禅偈》做结尾吧。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充满佛意禅情的偈语似乎是林黛玉的人生谶语,也是陈晓旭的人生谶语。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生活中的陈晓旭最终让自己在茫茫尘世中“无立足境”,找了佛家禅院“是方干净”之地,了结从佛求仁的心愿,陶冶孤独寂寞的性灵,善缘已了,魂驾仙鹤!“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吾等俗人,尊重其信仰,理解其苦衷,理智而冷静地看待她的人生选择,方是善举,是聪明之举!
(说明:本文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和引用了许多博友的文字,凡未注明者,在此一并表示歉意和谢意!)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序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辞》头四句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花谢花飞,红消香断,已有时日。42岁,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事业正盛,身价过亿,突然抛弃一切,取名“妙真法师”,剃发为尼,就引来议论纷纷,被吵得人声鼎沸。众多猜测还未熄止,陈晓旭又因乳腺癌撒手而去。伊人长辞,游丝软系,落絮轻沾;众人惋惜,哀情切切,悲声连连。
“死者长已矣,生者亦已歌。”随着时光的流逝,痛定思痛,就有一些人开始探究陈晓旭的死因。我在网上浏览了一些消息和博友的悼念及探究的诗文,逐渐有了一个比较明晰的看法:陈晓旭的死因,除了生理疾病,更主要的,是伴其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深处的孤独感。
一、少女时期的三首短诗暗示和决定了她未来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陈晓旭在她十四五岁时发表的一些短诗。她十四岁时发表的《我是一朵柳絮》第一段就写到: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很明显,这是一首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诗。春风一吹,柳絮身不由己,随风飘逸,无所依附。诗人借“柳絮”之物,抒发自己心底的虚旷空灵,茕茕孑立的孤寂落寞之感。而且为渲染和加重这种孤寂落寞,不惜虚拟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这样的凄凉之句,被父母过早抛弃的孤儿,其心底是何等的孤单,何等的凄凉!诗句虽然显得青涩,但如此深沉哀婉的心理体验,竟然发生在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子身上,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再一首,《无题》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
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唱一首
忧伤的歌“
小小的年龄,就写出挽歌一样的哀歌,不惜作出“如果我死了
”这样的假设,并交错使用“哀伤、孤独、沉默、凉意、寂寞、忧伤”这一类描写心理孤独感的词语。虽然借 “你”这一虚拟对象的依恋,淡化了哀伤的色彩,但依然透射出孤独哀婉的主色调。
她十五岁写的《梦里三年已是秋》,语言更优美,意象比前两首诗要显得丰厚,不过在优美之中,凄凉孤寂的音色更加浓郁;在丰厚之中,柔弱哀婉的色彩更加厚重。
“因为怕你在鲜艳的人群中把我迷失
所以我变得如此苍白柔弱
因为想对你低诉的话语太多太多
所以我只能静默
因为每一条苦涩的泉
正在我的胸中婉转流成爱河
所以我的泪水也日渐干涸”
读了之后,谁能不为其中的“苦涩”而默然无语,沉思良久,心底也泛起那“苦涩”的涟漪呢?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问菊》诗中有: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葬花辞》有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读读林黛玉的诗,再读读陈晓旭的诗,两相比较,所表露的孤寂感,何其相似乃尔!如果把林黛玉的诗句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再让人去区分二者的情感差异和语言优劣,还真是一道难题!单从如此相近相似的心理体验内涵来选择,从如此相近相似的艺术天分和修养来选择,选择生活中的陈晓旭来扮演艺术世界中的林黛玉,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以上所举这三首诗,是正处于心理发育期的柔弱少女的心绪旨趣的艺术表达,无疑也正暗示和决定了她未来的悲剧命运。
二、她和林黛玉的性格、气质是如此的相近相似
十几年以后,经过三年的辛苦煎熬,终于修得正果,19岁的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不但得到了影视圈圈内人的好评,而且让全国电视观众眼前一亮,大家几乎众口一词:“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林黛玉!”
当年的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周岭就说:“晓旭就是毛遂自荐自己写信来自荐。我们看了她的照片,被她纤秀纤美的外形所吸引了,又看了她的诗,觉得她是一个有底蕴的孩子,……晓旭是符合林黛玉的那种纤美级的古典美,……如果我们挑林黛玉,我们一眼把她挑出来,晓旭就是那个类型的人。但是她最重要的能够征服观众,包括开始能够征服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完全靠她的漂亮,女孩们都很漂亮,不是她一个人漂亮,她身上还有一些跟林黛玉非常接近的一些特质。前两天我跟邓婕还一直在说晓旭是完全靠她的漂亮吗?不是,是她的综合条件。她的气质,那种柔弱,那种我见犹怜的美,不单单是漂亮两个字能够概括。再加上她的智慧、聪明、灵气,这种劲儿跟林黛玉太像了。”
当年扮演平儿的沈琳说:“陈晓旭不是在演林黛玉,她好像从曹雪芹著作里走出来的林黛玉,她的外形和感觉和林黛玉是融合在一起的。”
这之后,陈晓旭本人又写了一篇长文,《梦里三年》。在谈到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是,她这样写道:
“几百年来,人们已经把黛玉当做美的偶像。她的美可望而不可即,几乎在所有读者心里都有一个神圣不可取代的形象,隔着一层纱推向他们,放射出一种超乎尘世的光芒。而我心中的黛玉,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女孩儿,她敏感、多思、不谙世故。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她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戒心,而孤傲的个性又使这种自卑上升为强烈的自尊。她保卫着做人的尊严,决不流于世俗。她随时向虚伪和不公正射出她锐利的‘子弹’。她因此树敌太多而常常陷入孤军奋战。在她短暂的生命里,没有父母之疼兄妹之爱,因此她向宝玉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因此她把宝玉的爱情当做生命。他是她生活中的知已,他是唯一真正怜惜她的人。葬花的黛玉一面哽咽,一面低吟葬花辞。宝玉听完‘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禁恸倒在山坡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看到这里,谁能不为他们的倾心相知而心动神驰?谁能不为黛玉那片伤花感己之情而黯然神伤呢?我心中的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情真意切的女孩子,真水无香,白璧无瑕,爱得深,爱得苦,充满忧伤的诗人气质,焕发着动人的青春之光。”
我们今天读来,依然为她对林黛玉性格特征和心理意蕴的把握的深入和准确而佩服,佩服之余,又何尝不觉得生活中的陈晓旭和艺术世界中的林黛玉恍若一人,又何尝不在心底有一声哀戚的叹息?
当在镜头前遇到了挫折时,她又有一段心理独白:“我一直是个又胆怯又固执的孩子,六岁那年,因为我从不敢大声讲话被爸爸带到众人面前,让我高声念十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尽管爸爸不断令我大声些再大声些,众人还是没能听清我在嘀咕些什么。我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以无声的啜泣结束了这场灾难。十九年来,我一直像蚕儿一样躲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做自己故事中的女主角,全不管外面是个怎样的世界。现在我失败了,才突然懂得了爸爸的一片苦心。 ”
这段文字,对于她的内敛封闭、胆小怯懦、固执任性的内在性格特征,人前害羞、不善言辞、经常流泪的外在行为特征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表述。这种心灵特征,陪伴她走过短短的四十二年的岁月,既使她倔强而有韧性,人前不服输,困难不低头,认准了一条道,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又使她心灵脆弱,极度敏感,心理体验深刻,在别人眼里,在性格开朗的人眼里,根本不算回事儿的事情,在她那里,也许就如同天塌了一样,而且,很长时间都萦绕心头,人背后,时时有孤独寂寞,孤立无助的凄凉心境。前者促使她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勇往直前,不成功誓不罢休,促使她在演艺和广告业都取得了许多人无法企及的辉煌业绩,只演了两部电视剧,却令许多演了几十部影视剧的演员无法望其项背;弃影从商,打拼十几年,就能身价上亿。后者却促使她在事业的顶峰时期或者挫折痛苦来临时,总是陷入孤独寂寥的深渊,毅然决然地放弃在许多人看来不该放弃的辉煌和财富。且看同文中她的下一段表述: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时候,在喧闹的人群中,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在最欢乐的时候,突然会感到一阵冰冷的孤独。这种孤独是那么可怕,那么神秘,仿佛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仿佛把一切都失落了…… ”
读了这一段文字,也许许多人都感觉脊梁穿过一丝丝的寒意,或者觉得在“无底的深渊”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悄无声息,只听见自己的心脏在“咚咚”的跳动,那跳动震动得自己的耳鼓一阵阵的发胀,一阵孤独感从脚底直升至头发丝,那种孤立无援,茫然无助,凄凉悲切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了有充分的依据证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再看一段她的自我表述:
“表演开始了,人们开心地笑着,为那一个个别出心裁,惟妙惟肖的表演鼓掌,叫好。我一边啃着苹果,一边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尽管,我被欢乐的气氛包围着,尽管同伴们不时地向我投来会意的微笑,但一种神秘的孤独感却象游丝一样紧紧缠绕着我,无论我怎样挣扎,也走不出这孤独的地带了。”
这一段文字,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描写出她心底那浓重的化不开、擦不掉、抹不去、挥不开、撵不走的“神秘的孤独感”,在“欢乐的氛围”中竟然也如此顽固地咬啮着她那脆弱的心灵,折磨着她敏感的神经!
拍“黛玉葬花”一场,她的心理感受就更是悲戚哀婉了。
“天亮时,雨停了。我化好了妆,急忙赶到现场,下车一看,我不禁呆了。泥泞之中,梅花红红白白地落了一地,其中还有未放的花蕾,真的是红消香断了。我从没想到,美丽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我木然而立,心里有些酸酸的。落花犹人呵,谁又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会象这落花一样呢?此时此刻,我深深地理解了黛玉那份伤花感己的情怀。‘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额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婉凄楚的《葬花辞》,原是一篇忧伤的课文,给落花,给流水,给凋零的春天,给她自己消逝的红颜。
多愁的颦儿,即使远隔了二百多年,你哀婉的哽咽应犹在耳,你愁美的诗句仍然使我的心为之震颤。 一件大衣把我裹了起来。我低头沉默,心里飘过一缕凄冷,仿佛在沙漠里一样。我的脚下是一坯新堆起的花冢,早上零落的花瓣已快碾成香尘了,树上有两只麻雀很悲凉地叫着,好象在告别,然后各自飞走了。不知怎么,我的心猛然给牵动了,一阵酸楚从心中展开,于是这一天的所有感触,所有凄冷一下子泛滥了,眼泪已流了满脸,李耀宗从镜头里发现了这哀伤的一幕,连忙喊开机。我深知这样的哭泣放在这段戏中是会显得过火的,便拼命抑制,谁知适得其反,竟连肩膀也抖起来了。天哪,一直哭了个天昏地暗,一塌糊涂。
后来,看到这个过火的镜头时,我悄然自问:‘那样伤心,到底为了谁?为了那孤单的小麻雀,为了那堕入泥淖的残红?还是为了那忧伤的葬花人?’
或或,是为了我自己?”
艺术世界兮,现实生活兮?艺术角色兮,生活本真兮?林黛玉兮,陈晓旭兮?黛玉葬花兮,晓旭葬花兮?花之悲兮,人之悲兮?黛玉之悲兮,晓旭之悲兮?过去黛玉之悲兮,将来晓旭之悲兮?合二为一,一分为二,重叠缠绕,纠葛纷纭,亦真亦幻,似醒似梦,区分不清,辨别不明,沉浸其中,不能自拔!难怪她“哭了个天昏地黑,一塌糊涂”!其实,这哭,是先因境生情,继而情哀他人,最终情殇本己!
三、经商事业的辉煌依然改变不了她孤独的禀赋 ,性格决定她选择了从佛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之后,陈晓旭已是身价上亿,《时代人物周报》记者去采访她,记者这样写道:“38岁的陈晓旭作为世邦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尽管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陈晓旭见到陌生人仍显拘谨,但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经商以后,事业的辉煌,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改变她孤独内敛的天然禀赋和气质,她给自己下的定论是: “我跟林黛玉一模一样——太自我了,别人都不欢迎我,记者对我的印象也不好。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理你,或者说是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弃影从商后,陈晓旭曾经很专注于赚钱,努力让父母家人过更好的生活。她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家,还送精美的礼物给他们。‘后来,我发现物欲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我变得越发忙碌和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父母相处。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母亲不知何时开始衰老、虚弱了,好像随时都有离开我的可能。而我给了他们什么呢?这一切他们又能带走什么呢?这种心痛使我从喧闹中安静下来。我开始想如果我的父母去世了,他们会去哪里,我们还能见面吗?’ 1999年,她偶然在朋友的车上听到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的录音带,‘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 两个月后,她便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很明显,在她身上,学佛是内敛性格的必然。她希望远离俗世的喧闹嘈杂,远离物欲的忙碌和烦躁,远离凡人的矛盾斗争和尔虞我诈,在佛院里享受淡泊宁静,享受虚无空灵,享受孤独寂寞,享受“清净仁爱”,以求自我心境的洗练,以求内在精神的升华。在她的肉体被病魔掠夺走之前,她的精神已走进了禅钟长鸣,香烟缭绕,经声婉转的佛院。远离了俗世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不管是不着边际漫天胡扯的恶意的诽谤,还是细致入微设身处地的善意的规劝,她都不管不顾,不听不闻,乳腺癌病魔的折磨所带来的肉体的痛楚,也显得微不足道,似乎与己无关。
在佛院的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日里,她蜷起身来,将自己裹进一个美丽而绵厚的茧壳里,精心而专注的吸食佛法的精髓和乳液,终于在佛法主宰的境界里体验了虚静空灵境界的真谛和美妙,体验了孤独寂寞的魅力和美丽,完成了自己内在世界的修炼和升华,完成了本真宇宙的淘洗和净化。最终,她孤寂淡泊的心灵在一片超度禅声之中,在一片“橐橐”木鱼声里,在香炉的袅袅青烟里,化作‘柳絮’,冉冉升腾,飘出阴凉的禅房,飘过反射着寒光的禅房屋脊,飘过禅院里千年古木的阴郁苍老的树梢,在浩渺空旷,了无边际的天空中御风飘飞,渐行渐远,渐行渐淡,终于归于虚无,归于空净,归于佛家仙境。
四、性格也决定她回避肉体疾病的治疗,而选择心灵的修炼
当然,以现在的医疗条件,乳腺癌这一病症,只要及早发现,发现后又及时治疗,治疗时又尽可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不是不治之症,延续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生命都有可能。但陈晓旭却在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之后,一开始只依靠中医治疗,而回避西医治疗,病重之后,索性放弃治疗,只躲进佛院,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修炼自己佛心的造诣,以至癌细胞在自己的肉体里滋生繁衍,弥散开来,最终夺去了自己的肉体生命。这让医学界人士和家人朋友都深表惋惜和遗憾,也有些人认为她太不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却以为,这样做,恰恰合乎陈晓旭的孤独内敛的性格特征,合乎她的崇尚空灵的人生理念,合乎她的时时抛舍不下孤独感的生活逻辑。她不注重从肉体上追求生命的健康,而注重从精神上追求性灵的完善,从人性上追求功德的圆满,明乎此,就明白了她的人生选择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当然,我无意对陈晓旭的临终前的人生选择进行臧否评判,也绝对不是在劝勉人们去学习陈晓旭对待身体疾病的态度,只是想从“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角度说明其心理基因。
五、外在形象也昭示了其内敛的性格
在《红楼梦》这部书里,曹雪芹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外在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陈晓旭和林黛玉一样天生丽质,一样有一张美丽而带有忧伤的面庞和表情,连“弱柳”般的体质也相似,似乎注定林黛玉和陈晓旭有着不解之缘。
笔者不了解面相学,也无意从面相上去判定陈晓旭的命运,但总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和禀赋不但决定命运,也对他的外在形象带来影响。譬如一个人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其面部肌肉就比较放松,弹性比较好,光洁度就比较高,面部颜色比较红润,且眉毛张扬,双唇经常开和有致,视线经常平视或者上扬,眼里亮光四射,脸上常常荡漾笑意。一个人性格内向,再有些抑郁,就往往面部肌肉紧绷,脸色发涩发黯,脸上容易有皱纹,眉毛向下紧蹙,双唇紧闭,视线向下,眼里常常“似泣非泣”,满脸严肃。林黛玉和陈晓旭也许就应该属于后者。外在的肖像神态,似乎也在暗示着主人的命运轨迹。
结语
还是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 ,林黛玉续的《参禅偈》做结尾吧。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充满佛意禅情的偈语似乎是林黛玉的人生谶语,也是陈晓旭的人生谶语。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生活中的陈晓旭最终让自己在茫茫尘世中“无立足境”,找了佛家禅院“是方干净”之地,了结从佛求仁的心愿,陶冶孤独寂寞的性灵,善缘已了,魂驾仙鹤!“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吾等俗人,尊重其信仰,理解其苦衷,理智而冷静地看待她的人生选择,方是善举,是聪明之举!
(说明:本文在网上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和引用了许多博友的文字,凡未注明者,在此一并表示歉意和谢意!)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