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2018-10-03 10:36:11)

    长人: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美国女篮在2018女篮世界杯比赛中广泛使用了中距离跳投技术动作,她们跳投技术动作的特点是运球急停或接球后迅速起跳,即在防守队员往后退的一刹那,后脚跟上一踏地立刻起跳出手投篮,起跳高度比较高,动作简洁迅速;有的球员则是起跳高度不高,后脚踏地后轻轻起跳类似“颠投”的动作出手跳投,往往在距离稍远的位置使用,动作轻盈而快速,这两种跳投的命中率都比较高,令防守队员防不胜防!跳投成为美国女篮半场进攻主要“武器”,这一动向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跳投一般也称“半截篮”,跳投之所以难防是因其在运球急停和接球时起跳突然迅速,很难封盖。由于跳投多在中距离使用,在篮下防守的高大中锋往往鞭长望尘莫及。另外,与三分球相比,跳投的命中率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跳投是半场进攻的主要投篮手段,美国女篮运用跳投不仅频繁,而且命中率很高。

   中国篮球传统打法的全场紧逼、快攻、突分跳投“三把利剑”中“跳投就是主要进攻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篮球受美国篮球三分球的影响,比赛中出现过分依赖、甚至是滥投三分球的现象,大大忽视了跳投技术动作。前文提到,中国女篮在对澳大利亚比赛时所有投篮内跳投只占12%,投7次只中1次,命中率非常低。很多球员不善于运用跳投技术动作,丢掉了“跳投”这把利剑。讽刺的是,美国女篮球员却能很好地运用和掌握了跳投技术动作,这不能不让中国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好好地反思。

  提起跳投,它恰恰是中国篮球发明的“武器”,在中国篮球历史上最早运用急停跳投的是前国家男篮队员黄柏龄。

       长人: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跳投分两种脚步动作,一种是“两步急停”跳投,另一种是“一步急停”跳投、即双脚急停跳投,俗称“跳停”。

一.两步急停跳停

长人: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1:第一步:运球急停或接球后右脚〔或左脚〕着地为中轴脚。

2:第二步:中轴脚着地同时下降身体重心,与此同时左脚〔或右脚〕踏地起跳。

3:踏地起跳后在空中最高点出手跳投。

  “两步急停”跳投动作是把急停和起跳投篮动作合而为一,下降身体重心就是起跳动作的开始,动作快速简练,防守队员很难防守错误的动作是:运球急停或接球后身体直立,然后再蹲下起跳,动作慢,易被防守队员封堵。

二. “一步急停”即双脚急停跳投

     长人:谈谈美国女篮球员的跳投技术〔1〕
  
 

 1:接球一刹那双脚向前跳步急停同时下降身体重心准备起跳。

 2:起跳投篮。

   “双脚急停跳投”是老北京队基本功训练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技术动作,在训练年年轻队员时除要求掌握“两步急停”跳停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步急停”即双脚急停跳停跳投技术,这个技术动作的特点是:

1.        多在接球时使用,接球的一刹那双脚向前跳步急停,双脚距略大于肩宽以保持身体平衡,两脚同时着地,所以任意一脚都可以做中轴脚。

2.        双脚跳步急停的一刹那同时下降身体重心,接球结束动作就是起跳投篮的开始,二者合而为一,动作更加快速突然,当防守队员向后退的一刹那起跳投篮。

3.        “双脚急停跳投”由于任意一脚都可以作中轴脚,接球后除跳投外还可以做“顺步持球切入”或“交叉步持球切入”,这两个动作是破紧逼的“杀手锏”!

4.        “双脚急停跳投”需要传球人与接球人默契合作,传球时要把球传到接球人身前一点,接球人向前跳步接球,迫使防守队员下意识地向后退,接球人伺机跳投和持球切入,该技术动作特别适合在对方打紧逼时运用。

   在中国篮球历史上有很多运动员都掌握了“两步急停”和“一步急停”跳投技术,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投篮技术。在更早的时期很多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还掌握了双手“砸眼”跳投技术,现在已很少运用了。

  现在世界各国男女篮球运动员的身高越来越高,高大球员在篮下的封堵能力也越来越强,在篮下进攻也越来越困难,所以很多球员采用了远距离投三分球,但要保持三分球的高命中率有一定的难度。要提高投篮的命中率,避开篮下高大球员的封堵,中距离急停跳投是非常有效的“武器”,我们不应该把它丢掉!

  下一节谈谈老北京队是怎么训练跳投的。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