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吃抓饭
近日从“朋友圈”内看到老北京女篮一位擅长制作美食的老队友做的“抓饭”照片,如图:

看样子不错,令人馋涎欲滴,不过新疆“抓饭”是用羊肉、葡萄干、胡萝卜和洋葱做的,而老队友用了大虾,所以觉得不能称为“抓饭”,于是回复说,你做的不是“抓饭”,是“海鲜饭”啊。
提起新疆“抓饭”让我想起来1963年还是1964年“北京工人男篮”、“北京女篮”和广州女篮应邀访问新疆的往事。那年在兰州打完全国甲级队联赛后新疆体委邀请我们三个队赴疆访问比赛,那是内地球队头一次到新疆,所以当地领导非常重视,抵乌鲁木齐后就受到赛福鼎等领导人的接见,在石河子还受到军区副司令员陶驰岳的接见。那时从兰州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好象要一天一夜,进入新疆后火车就行驶在戈壁滩上,那是头一次看见戈壁滩,一望无际。当火车行驶到距乌鲁木齐
250公里左右的十三间房站时正好是夜里,只听车外风声大作,如同三九天呼啸的寒风一般。次晨大夥问检乘人员为什么昨晚风那么大?检乘人员说,十三间房是亚洲最大的风口,每年5月份左右常常刮起猛烈的大风,最厉害的时候风沙能把车皮上的绿漆打的斑驳不堪,有些货物会被大风吹走,最严重的时候车厢甚至会出轨。
列车行驶在戈壁滩的中途碰见从西藏到乌鲁木齐进行整训的中国登山队上了列车,由于他们刚刚完成攀登珠峰,所以个个脸上都是黑黑的,就跟被火烤了似的。都是运动员所以见面熟,于是乎在车厢里就热火朝天地聊了起来,从他们口中听说了许多趣闻趣事,特别是登山事业的重大意义,原来以为登山只是一项运动,其实登山运动和我国尖端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天傍晚到了乌鲁木齐,那时乌鲁木齐火车站还是建在半山坡上,从站台上眺望整个乌鲁木齐市尽收眼底,非常漂亮,当时觉得就好象到了国外一般。
在乌鲁木齐我们三个队和登山队都住在一个招待所里,据说该招待所过去是外国专家楼。由于登山队的伙食标准高于我们,所以吃饭时不和我们在一起。但是登山队的队员们常常把一些茶叶糖果赠送我们,大家相处的很好。
餐厅做的菜肴常常有羊肉,我本来不爱吃羊肉,但新疆的羊肉却一点也不膻,不爱吃羊肉的我也能吃了。一日餐厅做抓饭招待大家,由于广州女篮很多队员不爱吃羊肉,所以餐厅特意做了两种抓饭,一种是羊肉的,另外一种是用猪肉做的。那是有生以来头一次吃抓饭,好家伙!抓饭里的米粒就跟油泡的似的,油特大,里面有葡萄干、胡萝卜和洋葱等,非常好吃,大夥都吃了不少。由于抓饭油很大又很热,听说维族人吃抓饭时先用手粘水,然后再抓饭吃。
在新疆还有几件趣事。
一日北京工人男篮和新疆男篮到乌鲁木齐陆军医院给正在疗养的军人打表演赛。赛前在休息室的大桌子上摆满了个头不大的白绿色葡萄,因为葡萄比较小,所以谁也没在意,后来有个队员尝了几个,于是大声惊呼:“嘿!这葡萄太甜了!”,后来才知道那葡萄敢情是吐鲁番赫赫有名的无核白葡萄,赛后我们大吃一番,吃的两手都是黏黏的,吐鲁番葡萄果然名不虚传!
在乌鲁木齐闲暇时我们几个人去街上转悠,在一家小店我们头一次喝了用面包发酵做的格瓦斯饮料,又酸又甜太好喝了,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时在北京只有莫斯科餐厅有格瓦斯。
另一件事是,回北京的前几天我们每个人都买了许多新疆葡萄干,记得好象新疆体委特意给我们弄了许多供出口的葡萄干,绿油油的个头都挺大,在北京很少能见到那么好的葡萄干。
离开乌鲁木齐那天新疆体委特意赠送我们很多哈密瓜,记得好象有一大麻袋,一个个都挺大,到了火车上我们就把那些哈密瓜放在座位下面,车一晃悠,那些哈密瓜就在脚底下咕噜咕噜乱滚。据说哈密瓜有两茬,最甜的是十月份的哈密瓜,由于当时十月的哈密瓜还没下来,所以那些哈密瓜并不太甜,到京后都分给在家的教练队员吃了。
想起来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现在在北京什么都能吃到喝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