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卫平、黄频捷出自老北京队?
最近关于张卫平篮球事迹的“非常合理”连载文章上线后引起广大网友的极大兴趣,在被文章中趣闻趣事所吸引之余,不知道各位网友想没想过、思考没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张卫平、黄频捷两个人都是出自老北京队?而不是出自别的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张卫平、黄频捷几乎都是在上世纪1964年左右加入北京队的,在著名老教练范政涛先生训练下,二人很快进入北京男篮一队,也就是说北京队接受几年正规训练后二人先后都进入国家队,并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年代中国篮坛上两颗耀眼的新星,不仅是他二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老北京队就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男女运动员,例如,梁学纯,1957年进入北京青年女篮,经过三、四年的训练成为国家女篮主力中锋,此后,1958年夏天年仅14岁身高约
2米左右的唐山“小巨人”滕大维进入北京青年男篮,后进入北京男篮一队,在北京队训练三、四年后也进入国家队,成为国家男篮的中锋;此后男篮的芦诗连、姜忠俭、马家驿等,女篮的刘玉民、魏文珊、任焕珍、宋晓波等人都是由北京队输送到国家队的。为什么老北京队能向国家队输送那么多的优秀运动员?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个人的看法。
要了解这个奥秘,首先得了解中国京剧“富连成”科班,有人可能会问,这和京剧“富连成”科班有什么关系?跟您说,关系大了去了!
众所周知,中国京剧“富连成”科班创办于1904年,是中国京剧办学时间最长、造就人材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科班。“富连成”科班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京剧大师,像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袁世海、谭元寿等等都是出自“富连成”科班。
“富连成”科班为什么能出人材?简单地说就是,1。有高水平的教师。2。严格的训练。3。重视基本功。
老北京队之所以能出人材,采取的也是“科班式”训练,老北京队也具有同中国京剧“富连成”科班一样的三个特点,即拥有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最多时约有20人左右〕、采取科学系统严格细腻的训练方法、重视篮球基本功!像老北京队这样的“科班式”训练,当年在全国篮球界可谓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科班式”训练与一般的训练完全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否具备上述三个特点和条件,不客气地说,当年在全国篮球界只有老北京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特点,所以能像中国京剧“富连成”科班那样出人材!
张卫平、黄频捷等人在老北京队接受了科学系统严格细腻的科班式训练,在篮球基本功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他们日后进入国家队能腾飞的重要前提和条件!笔者敢斗言,如果张卫平、黄频捷当年没进入北京队,而是到了其他队,他们未必能成为上世纪七八十年年代中国篮坛上的新星!
科班训练出来的运动员与非科班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有什么不同?下面举几个例子。
在“非常合理”文章中曾谈到张卫平在篮下掌握了很多进攻动作和进攻方法,笔者认为这就是他在老北京队接受训练时打下的基础。在老北京队,无论这中锋还是二中锋,在教练员的严格训练和要求下都掌握了原地转身跳投、跨步勾手投篮、前后转身持球切入、篮下扛投和居中策应等技术动作,无一例外,就连身高2米20多左右的巨人中锋杨殿顺也不例外!张卫平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篮下魔术师”,是和他在老北京队打下的上述基础分不开的!现在很多中锋和二中锋个人技术非常单调,除了在篮下死扛硬顶的扛投和在三秒区跳投外,几乎不会跨步勾手投篮、前后转身持球切入等动作,居中策应的能力显得更差,这就是非科班训练出来的球员在个人技术和意识等方面的反映。
在“非常合理”的文中还谈到,张卫平在篮下接球后往往会主动地用背贴近对方,通过靠近对方身体来感知对方的防守位置以决定自己的进攻方向,这一点也是在老北京队教练员训练下所掌握的技术和意识。在老北京队,教练员在训练中让中锋和二中锋掌握在篮下持球进攻时通过背部主动靠近防守队员身体来感知对方在自己身后什么位置这一技术,以便决定自己的进攻方向;另外,教练员还要求中锋和二中锋在篮下防守时尽可能不要用身体顶靠进攻队员,而要通过脚步动作卡死对方的进攻路线,为什么防守时不要用身体顶靠进攻队员?目的就是不让进攻队员通过身体来感知自己在他身后的防守位置,使背打的进攻队员难以判断进攻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卫平在篮下常常主动用身体靠近对方的原因。现在我们很多高大队员在篮下防守时常常主动地用身体顶靠进攻队员,而不是用脚步动作卡死对方的进攻路线,无形中给进攻队员用身体感知自己的防守位置创造了方便条件,这一点也是非科班训练出来的运动员所暴露出的问题!
黄频捷和张卫平都是在著名老教练范政涛先生训练下成材的,黄频捷、张卫平和他们同队的年轻队员一样都打下了扎扎实实地篮球基本功,而且掌握了作为二中锋和后卫所应有所有技术。特别是作为后卫的黄频捷,在范政涛先生训练下,后来在北京男篮一队教练员张光烈的严格要求下,很好地掌握了组织能力,快速传球,以及个人进攻能力。特别是黄频捷的快速传球和快速转移球,手腕一抖球就出去了,做到了“手不黏球”,不像现在的后卫那么黏球,运起球来没完没了。现在很多后卫黏球运球这些毛病也是非科班的一种反映。
综上所述,科班式训练出来的运动员一般来说都不会存在和出现上述各种错误技术动作和毛病。
总之,张卫平、黄频捷〔包括上述其他进入国家队的队员〕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年代成为中国篮坛上的新星,是和他们在老北京队接受过科学系统严格细腻科班式训练、打下扎实基本功分不开的!
最后说说张卫平、黄频捷的力量训练。
文革期间老北京队的训练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但他二人及很多男女篮队员并没有完全停止训练,而是能主动地进行刻苦训练。过去老北京队的训练、特别是在力量训练方面受了前苏联训练方法的影响,怕力量训练的“量”过大肌肉僵硬会影响技术动作。文革期间张卫平、黄频捷等很多男篮队员冲破这一陈旧的理念,大胆地进行力量训练,过去负重下蹲最多的充其量也就100公斤左右,而张卫平、黄频捷等年轻队员竟然达到200多公斤,其量之大可与举重运动员相媲美!这就为他们打下了很好的力量基础,力量增强了,弹跳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有了力量,篮下做动作必然势不可挡!张卫平身高1米93左右,黄频捷1米80多,但在赛场上能轻松地扣篮,能从高大队员头上摘篮板球,能在篮下做强有力的技术动作,所向披靡,都与他们力量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文革期间,这些年轻队员能这么自觉地刻苦训练,足以说明他们的事业心有多强!
综上所述,张卫平、黄频捷出自老北京队决不是偶然的,是和老北京队的科班式训练分不开的,这就是张卫平、黄频捷出自老北京队的奥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