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一个工资袋的故事

(2017-10-17 17:17:48)

一个工资袋的故事

    腾讯最近上线了关于张卫平传记的“非常合理”连载文章,引起了广大球迷和网友的兴趣,其中第三章谈到:「对当时的运动员来说,如果被停了免费供应餐食的“运动灶”,就意味着只能自己掏钱买餐票,上职工食堂去吃大锅饭。」笔者觉得这句话容易让人引起误解,以为当年先农坛教练员、运动员食堂的“运动灶”全是免费的,白吃白喝,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农坛运动员食堂分两个餐厅,一个是在先农坛体育场“南楼”的一层,另一个是在“北楼”后面的餐厅,在这个餐厅进餐的主要足篮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其他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在“南楼”餐厅进餐,过去里面还有“清真灶”。1958年夏天,北京青年男女篮等球队从西城区旃坛寺搬迁到先农坛,从那时开始就在运动员“北楼”食堂进餐,后来“北楼”食堂改为职工食堂,所有教练员和运动员就都在“南楼”食堂进餐。

提到“运动灶”就不能不提教练员、运动员的工资,笔者1958年进入北京青年男篮后就开始有工资,工资大约是35元,头一个月领工资后,就在家母带领下到位于王府井东安市场西门南侧的“千祥鞋店”买了一双黑色皮鞋,当时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甭提多好了,沏茶倒水不说,还蹲在地上帮你试鞋,买完之后还告诉你怎么上鞋油,怎么保护皮革,记得店员说,上好鞋油后往鞋上喷一点点水,然后用干净的布一擦,倍儿亮!从那以后除自己每月留点零花钱外其余的钱全交给母亲。

   当时运动员的工资基本都在35元上下,教练员的工资也就在5070多元左右。先农坛“运动灶”当时分一线队伍和二线队伍两种,一线队伍“运动灶”标准每月45元,二线是35元,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每月都有要从工资中扣除15元伙食费,其余部分由国家承担,所以说并不是全免费的。

  老北京女篮队员何强保存有她当年的工资袋:

长人:一个工资袋的故事
 

  当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工资袋,何强非常细心,这么多年了还保存着它,有的老队员开玩笑地说“都成文物了!”。从1973年的该工资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每月工资37.5元,每月要扣除房屋水电费0.70元,饭费12.40元,如果周末不在运动灶吃饭,每天还要退0.40元。不过笔者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便周末不在运动员食堂吃饭也不退伙食费。

  但是,在上世纪1964年前后,先农坛各队都吸收了一批小队员,每月给这些小队员发放津贴,小学生每月5元,中学生每月10元,高中生每月15元,由于他〔她〕们当时没有工资,所以吃“运动灶”是免费的,当时张卫平大概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当时有工资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每月还是要扣除伙食费的,并不是全免费。

   当时运动员拿的工资大约和普通工人的工资差不多,30来块钱,虽然当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工资并不多,但正像女篮老队员何强所说的,一句怨言也没有,她的话代表了当时所有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心声,虽然工资微薄,但那个时代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不仅能刻苦训练,提高运动水平,打出了高水平的北京篮球,而且还创造了北京篮球最辉煌的年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