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老北京队是怎么培养训练运动员的

(2017-06-29 20:33:33)

老北京队是怎么培养训练运动员的

  近日看到北京首钢启动“雏鹰计划”的消息,该计划称将与美国篮球学院开展长期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适龄青少年赴美深造。看到这个消息后笔者不禁想起来老北京队培养训练年轻队员的往事。

  ――               ――           ――

     19571958年夏天北京市组建了“北京青年男女篮”,此前北京市没有一个是由自己培养的篮球运动员。该队所有运动员都是由北京自己训练培养的,当时的主教练是程世春先生,男篮教练鞠汾庚,女篮教练虞德顺。

1960左右下放北京队的中国男女篮回到国家体委,留下八位男女篮老队员,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后来称为北京男女篮一队的代表队和青年男女篮两个队,为后继有人,储备后备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队又完成了梯队建设,拥有运动员百余人,教练员约20名左右,其中除了上述几名老队员〔还包括当时已经解散被北京市吸收的全国火车头、动力和煤矿体协部分教练员和队员〕,所有年轻队员都是北京队自己培养训练的。这些年轻队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进入北京队之前几乎都是中学生,不仅没一个打过专业队的,而且很多人入队前根本不会打篮球,但后来不仅都成为专业队队员,而且一部分人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和国手。要问老北京队是怎么培养训练年轻队员的,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   找队员原则

无论是最初组建“北京青年男女篮”、还是进行梯队建设阶段,

当时市体委指示:“不能挖人家的墙角,要把一等人材留给当地,只能选拔二等人材”。又指示:“要把二等人材培养训练成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一等人材,再把一等人材培养训练成国手”。后来证明,老北京队教练不仅遵循了这个原则,而且有这个水平,有这个能力,这一点不仅是老北京队独有的“拿手好戏”,而且也是教练员们最值得骄傲的一点,最宝贵的财富!

二.   迈开双脚下基层物色队员

1957年组建“北京青年男女篮”时由当时市体委副主任李大伟

先生负责,主教练 程世春先生负责具体找队员和建队等工作。当时除在北京市内下基层物色队员外,还到大连等城市挑选队员;进行梯队建设时,发动了很多教练和队员,除天天骑自行车在北京市四九城各学校物色运动员外,还有一批教练员深入新疆、山东、大连等地挑选队员,足迹可谓遍布全国!笔者当时在男篮一队,和教练张光烈一组每天骑自行车负责在市内物色队员,亲历过那个阶段。

  要物色到有培养前途的苗子,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必须亲自迈开双腿下基层去寻找!

三.绝大多数都是中学生

“北京青年男女篮”绝大多数队员都是北京市的中学生,其中也有来自外市的队员。例如,程世春显圣亲自在大连找了姜忠俭、王瑞卿和芦诗连三个人,当时都是中学生,后来这三位队员成为老北京男篮的主力队员。笔者也是程世春先生找的,1958年春笔者参加了什刹海体校在北京四中选拔队员的活动,后来听程世春先生说,笔者被北京男排主教练看上了,但程世春先生捷足先登,笔者才成了北京青年男篮队员。又例如滕大维,195814岁时入队,身高近2米,人称 “唐山小巨人”,入队前是初中生,根本不会打篮球,经过四、五年的训练进入国家队。“北京青年女篮”的中锋梁学纯也是经过四、五年训练进入国家队的。又例如,后来成立北京男篮一队不久马家驿〔后曾任首钢男篮主教练〕入队,马家驿入队前是北京14中的学生。

  在进行梯队建设后有一大批中学生入队,但其中也有少数人不是学生。例如,身高220多巨人杨殿顺,入队前是北京市怀柔县某生产队的拖拉机手,哪里会打篮球,后来在著名教练范政涛先生训练下成为北京男篮的中锋。又如大家所熟悉的张卫平、黄频捷等队员,入队前也都是北京市的中学生,经过几年训练成为中国男篮队员。

   这样的例子在老北京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可谓举不胜举,但从这些年轻队员的经历来看都遵循了从中学生到专业运动员这样一条轨迹。

四.   科学系统严格细腻的“科班式”训练

如上所述,很多年轻队员入队前根本不会打篮球,可谓一穷二

白!教练员得手把手地教传接球等技术,就像对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带大。为使年轻队员迅速提高技术,老北京队采用了科学系统严格细腻的“科班式”训练,重视篮球基本功,在市体委“三年打基础,第五个年头出成绩”的指示下,原来这些根本不会打篮球的年轻队员经过几年训练都逐渐成材,一部分队员还担负起代表北京篮球的重任,其中一部分佼佼者还进入中国男女篮。

1965年北京男篮在第二届全运会上获得冠军,教练员是张光烈,队员由11名组成,其中除老将王忆诚、张泰荣外,另外九名队员姜忠俭、王瑞卿、芦诗连、张福达、杨殿顺、李树钊、李东兴、管文明和黄频捷都是年轻队员,他们分别接受了七八年和四五年的正规训练,实现了在第五个年头成绩的目标。

回忆这段历史过程说明,一个队要培养训练年轻队员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双腿,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靠别人是不行的!这就跟中国的“两弹一星”一样,得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依靠别人!所以还是开头那句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另外,这里是不是有个这样的问题,你依靠人家,人家又依靠谁?人家依靠的还不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所以说来说去依靠别人是不行的,还得依靠自己,你总不能老躺在人家怀里睡大觉吧,得有自己温暖的窝。

在写此文时一位业余队教练微信笔者,他说,老北京队有那么好的训练方法,老北京队的方法那么好用注意“那么好用”四个字!〕,为什么有的队不用呢?想不明白。笔者回复说,我也想不明白!也许时代不同了,老北京队培养训练年轻队员的方法也许过时了?但想来想去,不管客观环境怎么变化,在球场上教年轻队员传接球、教投篮突破、教攻防技战术等等还得那么教啊,这一点并没有变啊,这些基本技术并没有变啊!难道过去用手接球,现在得用脚接球,不会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笔者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长人:老北京队是怎么培养训练运动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