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农坛训练基地传奇-2
上文提到原市体委副主任王敬光,笔者一位老同学看了上文后通过微信说,王敬光原是育英中学的,我说是,王敬光和已故老教练王元琪都是育英中学的,并且二人和笔者的三哥都曾是同班同学。老同学又说,王敬光以前大概也是北京地下党成员,听说解放前夕有一次王敬光给在城外的解放军发射信号弹而被国民党特务跟踪,王敬光就跑到育英中学三院〔现65中〕旁边的一个胡同里,他对那里非常熟悉,翻过一段矮墙就跳进学校操场甩开了“尾巴”。当时体育教员曹德甫正在操场里练举重,该人热爱健美运动身体魁梧故人称曹大块,突见有人翻墙而入误为小偷,一下子将其按倒在地,王敬光说别喊外有坏人跟踪我,曹大块为人随和善良便将王敬光放走。解放后王敬光曾任65中代理校长,曹德甫为25中体育教师,故那段往事一时传为佳话。王敬光酷爱体育,所以后来到市体委任职。
言归正传。先农坛训练基地另一个成功奥秘是:
★
竞技体育成功奥秘之二――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练员。
老北京男女篮有教练员20余名,一个队能拥有这么多教练员即便在今天恐怕也是少有的,所不同的是,那时没洋教练,全靠我们自己,倒也把北京篮球搞的有声有色并创造了辉煌。有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工作能力很强的领导人,有了建设球队正确的政策和指导思想,还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去贯彻执行和落实这些政策与指导思想,这一点是先农坛训练基地成功的又一个重要经验,否则的话一切就不能落实。
以先农坛北京篮球队的教练团队为例,该团队都有哪些特点和特长呢?
特点1:文化水平高: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北京篮球队教研组除领队外主要由陈文彬、杨福鹿、程世春组成。陈文彬肄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懂俄语;杨福鹿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程世春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又例如著名老教练范政涛先生,毕业于著名学府辅仁大学,等等,
当年在老北京男女篮中曾流传一个佳话,称教练员张光烈和白金申是两位才子。张光烈肄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懂英语,曾翻译了很多英文篮球著作,还和陈文彬合作译了不少篮球文章,他喜欢音乐,更有意思的是作为男人他还擅长裁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训练工作上所写教案可谓有条有理,因此受到很多队员的重视,甚至有的队员趁他不在房间时去偷偷抄写他的教案。白金申在天津一中高中毕业,他把所有攻防技战术和个人技术都编成顺口溜,受到都有队员的欢迎,此外他还喜欢摄影,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老北京男女篮绝大部分教练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就使老北京男女篮教练团队在文化水平上居于较高的层次,这一条件不仅使这些教练员具有很高的智商,而且在训练比赛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临场指挥上善于运用智谋,攻防技战术善变多变,在这一点上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油!无论老北京男女篮哪个教练临场指挥比赛,决不会出现一种攻防技战术一杆子插到底的现象!反观现在CBA的比赛,领先20分能一下子秃鲁回去,落后20分能慢慢追回来;该赢的球输了,看着该输的球却赢了,这些让人捉摸不定的现象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是否和教练员的智商、智谋有着某种关系?
特点2:教练员最大的嗜好是天天研究攻防技战术:
老北京男女篮教练团队非常重视篮球理论学习与研究,教练们几乎天天晚上坐在教研室一块讨论攻防技战术和训练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老北京男女篮教练用不着召开教研组会议,因为天天都在讨论,这在当时北京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中已蔚然成风,每天上午只要没训练,队员们都在宿舍里和教练一起研究讨论各种攻防技战术问题,可以说在教练员、队员们心中只有两个字:篮球!
教练员们不仅在先农坛住地天天讨论技战术等问题,就是外出比赛坐在火车上也不忘议论。例如,教练员们在训练队员各种攻防脚步动作时感到,究竟用身体哪个部位来控制脚步动作,一时难以找到准确的答案。但是,这个让教练员们反复思考的问题却在火车上意外地得到答案。
一次教练员们率队去我国南方比赛,坐在火车车窗边向外张望,见一农民推着一辆满载农作物的独轮车。众所周知,推独轮车很难掌握平衡,但那位农民却能通过脚步动作很好地控制着独轮车的平衡,显得驾轻就熟非常自如。教练员们经过仔细观察突然发现,农民的脚步动作之所以灵活自如,原来是靠腰腹力量来控制脚步动作和独轮车平衡的,这一幕顿时让教练员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来脚步动作是要靠腰杆子来当家的!这一点恰恰和中国武术理论不谋而合,中国武术有“脚不稳而拳乱”一说,说明脚步动作的重要性,而脚步动作必须由腰杆子当家,只有腰杆子当家了,脚步动作才能不乱。通过在火车上偶然得到的启发,教练员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腰腹力量的运用和脚步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感性认识提高到了理性认识,从而总结出“腰动脚随”四字真言,高度概括了腰和脚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减少了训练的盲目性,提高了自觉性。后来教练员们就把这一收获贯彻到各种攻防脚步动作的训练中,在训练脚步动作时特别重视腰腹力量的运用。教练员们认识到,无论是各种攻防脚步动作还是个人摆脱假动作都要靠腰杆子当家,只有很好地掌握和利用了腰腹力量,才能正确自如地控制各种攻防脚步动作。因此,老北京男女篮的队员们在教练员们的训练下,都能掌握正确而熟练的各种攻防脚步动作和个人摆脱假动作。
在这种环境气氛熏陶下,老北京男女篮不仅建立了快速灵活的打法,而且在攻防技战术等方面形成了共同的看法,有着共同的攻防技战术意识,这些在长期训练和比赛中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识已深深刻印在队员们的头脑。
特点3:有把二流条件的队员练成一流技术水平队员的能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组建北京青年男女篮时北京市体委及有关领导明确指示:「要把身体条件二流的运动员打造成具有一流技术的运动员」,而能否把身体条件是二流的学员培养成优秀运动员,关键在于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后来的事实充分说明,北京篮球队的教练员们是具有这种水平和能力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训练培养中锋王瑞卿,身高1.95米左右的王瑞卿身体条件并不好,但在教练的培养下最终成为手上功夫极佳擅长居中策应的一名中锋,并成为北京男篮的主力队员,很多老教练都说北京男篮缺不了王瑞卿。又例如巨人中锋杨殿顺,杨殿顺虽然具有身高的优势,但其他条件并不好,在著名老教练范政涛先生的训练培养下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锋,作为巨人的杨殿顺不仅会居中策应,而且还掌握了跨步勾手投篮,对比之下,现在很多身体条件非常好的中锋却不会跨步勾手投篮。这些例子都说明,老北京男女篮的教练员的确具有把二流条件的队员练成一流技术水平队员的能力。此外,很多老教练都独具慧眼,例如老教练范政涛发现黄频捷时就肯定地说保证他今后能进入国家队,后来的事实说明果不其然。还有,当原来根本不会打篮球的“小狗队”成员魏文珊和任焕珍入队后,在老教练王元琪和虞德顺的培养下,经过几年的训练她们就被入选国家队,如果教练员没有很高的训练水平在几年时间内能把不会打篮球的小姑娘培养成国家队员吗?!联想到从解放后到文革前后国家队里北京队员占了很大比例这件事,如果教练员水平不高,能向国家队输送那么多优秀的队员吗。正如有的老队员所说的,先农坛北京篮球队教研组的教练团队是世界一流水平的!这话一点不假!
联系到现在,有的球员身体条件非常好,但却技术平平,有的人甚至连基本功都不扎实,这是否也与教练员的训练能力有关呢?
特点4:采用科学系统严格的“科班式”训练:
不仅老北京男女篮、先农坛训练基地所有项目的运动队都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所有队员都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基础,为后来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另外,以篮球队为例,当时在训练上制订了三个原则,即着眼于世界先进水平、着眼于篮球运动的特点、着眼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强调无论是老队员还是新队员,基本功都要天天练。强调「练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运动员必须全面掌握各种攻防个人基本技术和技战术,比赛时才能应付场上千变万化的局面。此外,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篮球比赛的对抗性突出表现在“智慧的比赛”这一点上。篮球比赛的对立面不是物,而是有生命有智慧的人,是运用各种攻防技战术的集体,因此篮球比赛的实质是双方智慧的竞赛。作为集体项目的篮球比赛,教练员运用各种攻防技战术的智慧与智谋,运动员对场上形势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运用各种攻防技战术的能力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因素可谓球队的“灵魂”。而这些技战术意识正如京剧“富连成”科班所说的,不能言传,只能在实践中去培养、体会和感悟。
特点5:建立自己独特的打法是球队兴旺发达的根本:
老北京男女篮所有队员在教练指导下都经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队员们都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各种攻防个人技术讲究规范。在比赛指导思想上明确「有什么兵打什么仗」的原则,教练员根据自己队员的特点来制订技战术打法,绝不盲目生搬硬套。经过多年的训练,老北京男女篮建立了快速灵活、多点策应、多点进攻、多点开花、防守多变善变的独特打法,概括地说就是掌握了全场紧逼、快攻和突分“三把利剑”打法,所以老北京男女篮过去才能取得很多优异成绩,特别是老北京男女篮强调「大个子要当小个子练,小个子要更快更灵」的训练原则,也就是说,大个子一定要掌握小个子的灵活技术,碰见对方高个子队员,我就用灵活性打你;如果对方身高不如我,我就用身高和灵活的技术“欺负”你,绝不能把高个子练成只会在篮下死抗硬顶技术十分局限那种类型的运动员。所以老北京男女篮无论是高个子还是小个子队员,都掌握了娴熟的个人技术和脚步动作,尤其是行进间快速技术和摆脱假动作,所以老北京男女篮不怕对方打全场紧逼,并且创造了破紧逼的“一条龙”战术,对方越打紧逼就越来劲,从而形成了老北京男女篮的独特打法和特点。
老北京男女篮在过去30年期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打法与风格,手中始终掌握着经数十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能战胜外国强队的“三把利剑”打法,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曾出现过短暂的低谷现象,但从长时间来看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成为当时中国篮坛上一支实力很强的劲旅!
上述一切都说明,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执教和训练水平很高的教练团队不仅是老北京男女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先农坛训练基地成功的重要原因。
先农坛训练基地的历史经验
通过老北京男女篮在过去半个世纪内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窥视到先农坛训练基地在培养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方面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当年北京市政府、市委和市体委有关领导人具有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对一些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居第一位的重大问题能把握好大方向,掌好舵。
2.
教练员对运动队起着主导作用,在当年各级领导引导下能用两点论来观察和解决训练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了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使教练员的训练比赛经验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并尽可能保持运动队教练员的稳定以做到持续发展,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
3.
进行了“宝塔式”梯队建设,储备了雄厚强大的后备力量,做到后继有人,保证运动队兴旺发达。当时北京市政府、市委和市体委重视体育回归教育,专业队也经常下基层做表演比赛,推动了学校等基层单位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基层体育活动相结合,互相接轨,学校体育教师和基层体育骨干的业务水平和训练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能涌现出许多专业队所需要的人才。
4.
运动员坚持基本功天天练,掌握了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因此不断涌现出高水平的运动员,保证运动队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
5.
根据运动员特点制订和树立适合自己的独特技战术打法与风格,不盲目生搬硬套别人的打法。在坚持自己打法中吸取别人的打法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打法与风格。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