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2015-06-06 20:32:36)
标签:

体育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

    ――4――

             业余厂队大战国青三队

  前文提到,文革前造纸总厂隶属市一轻局,一轻局下属有玻璃、食品、日化、眼镜等行业,都是关系民生的较大企业。当时北京市各行业篮球运动都开展的不错,每年都进行系统比赛。有一年一轻局举行系统比赛,对造纸总厂厂队〔下简称厂队〕来说,唯一的对手是玻璃总厂,因为该厂队有几个从部队篮球队下放的专业队运动员,实力较强。那次赛前,厂队队员们提出一个口号,“吃食品,砸玻璃!”,意思是说食品系统的厂队不在话下,夺冠的阻力只有玻璃总厂厂队。比赛后,“食品”倒是干净利落脆的“吃”了,“玻璃”却“没砸碎”,只获得亚军。从某个角度来说,那场球可谓“业余体校队”对“专业队”的一场比赛,因为厂队主力阵容主要由“业余体校”学员组成的,而玻璃总厂厂队则是由“专业队队员”组成的,“业余体校”要打赢“专业队”是比较困难的,但那场决赛打的十分精采,球场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围的全是看球的工人们,虽然有冠亚军之分,但两个业余队都体现了很好的水平,由于双方运动员很多人都经过正规训练,比赛打的头头是道,尤其是攻防技战术的运用,一点也不像业余队。这两个队的表现可以说是文革后期和文革刚刚结束那个阶段北京市基层篮球运动的一个真实写照,现在在基层大概很难看到这样的比赛了!

   能表现当时业余队水平的还有一个例子。

  大约在1983年左右,厂队约了一场球,对手是北京体育学院的一支篮球队,比赛当天午饭后厂队乘一辆130敞棚汽车驶往北京体育学院。队员们听说要和体育学院的比赛都十分兴奋,个个都铆足了劲头,因为对厂队队员们来说这是他们头一次和专业运动员进行比赛。在赛前准备会上我对队员们说,对方是什么情况还不太了解,可谓一场遭遇战,打遭遇战最重要的是要在开局头一两分钟迅速摸清对方的攻防打法,所以开局时你们打的一定要冷静,尤其是后卫,要好好观察对方的防守,守的是什么,进攻时打的又是什么,进攻重点在什么地方,把这些摸清了就好打了。我又告诉他们,虽然他们是体育学院的,但毕竟是学生,也许身高比你们高,身体素质比你们好,但比赛经验并不一定比你们多,所以不必紧张,我敢肯定地说,你们打的比赛准比他们多,经验也比他们丰富,这是我们的优势,比赛时就要发挥我们的优势。我又提醒队员们,和他们比赛最关键的是抢篮板球和防守,如果他们的身高肯定比我们高,所以抢篮板球时先不要盲目起跳,而要先档人,他们个子再高,你把他档在外面他也抢不到篮板球,有了篮板球保证就好打了,和他们比赛是小个子对大个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快,抢篮板球后、后场发界外球和抢断球后一定要快速推进,一定要打速度,绝不能和他们比半场,比半场我们比不过他们,所以一定要不等他们站好位就开始进攻,咱们的篮子挺准,有机会就大胆投篮,别人一定要冲抢篮板球。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业余队队员有一个优点,也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素质,即你说什么他听什么,而且在场上准会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所以比赛时无论是谁在场下担任教练,都能形成很好的默契。最近厂队队员“小石头”在微信上感慨地说:「过去无论是在七厂厂队比赛并两次勇夺通州篮球冠军,还是在总厂厂队比赛时,教练员和队员们之间都有一种无声的尊重」。正是这种无声的尊重形成了一股力量,我想这不仅是业余队应具备的素质,大概也是职业队应具备的素质吧。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七厂厂队和一个弱队比赛,队员门有点轻敌打的有点松懈,本来是能轻松领先的比赛反而落后了,这时只见在场上的“大王”自己伸手向裁判叫了一个暂停,一声不吭地下了场而且也不换人,然后示意裁判员继续比赛,场上四个人先是一愣,然后立码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乎认真地打了起来,不一会比分就遥遥领先,这时“大王”又叫暂停换人,自己又重新上场比赛。如果没有互相尊重,当时准得互相埋怨起来。现在我们看比赛,教练员埋怨球员的,球员不理教练员的,可谓司空见惯。

  到了体育学院后大夥一看不仅是室内篮球馆,而且是地板场地,所以更加兴奋。对方教练员是我国篮球老前辈于纲先生,另一个教练员是人称“小胡子”的顾方庄,“小胡子”是北京体育学院篮球队的后卫,这两位我早就认识。互相寒暄后于纲先生指着他的队员对我说,这些孩子都是为国家青年队培养的后备力量。我一看,其中有好几个 2米左右的小青年。于纲先生又说,这些孩子都在协和医院做过骨龄测试,其中有几个能长到2以上。

  由于已是32年前的事了,当时比赛的具体过程已记不清了,但我清楚地记得,上半时双方打的势均力敌,厂队比分只落后23分,大概对方也没想到打一支工厂业余队上半时竟然只能领先23分。最后厂队大概输了一、二十分,比赛结束后于纲先生走到我面前说,你们打的不错啊!以后常来咱们多打打。如果一支业余队对他们没什么练习价值的话,我想当时于纲先生也不会那么说。

    有意思的是,在那场比赛32年后的今天,一天我和大齐微信联系时他说,咱们和体育学院比赛时他们那个后卫您还记得是谁吗?我说不记得了,大齐说就是现在八一男篮的教练阿的江啊!我说是吗。后来我在网上查询,可不是吗,阿的江是在1983年进入北京体育学院的。

   最近我通过微信和几个朋友聊起了那时的业余队,很多人都说,那时的业余队只有打半场的体力,一到下半时体力就不行了,所以衡量当时业余队的水平只能从上半时来判断,这可能是那时业余队的一个特点。一个人朋友说,当时我们住在龙潭湖北京体育馆附近,一次和国家田径队的队员们比赛,上半时我们还赢了,他们就把几个篮球运动员叫来了,到了下半时体力不行了,最后才输的。那天比赛后厂队队员们在车上也说,一是“大王”没来,二是下半时实在没劲了,要是有“大王”和体力决不会输那么多。我笑着说,人家吃什么你们吃什么啊,你们整天馒头白菜汤的,撑死了偶然来个小炒,队员们一听都哈哈大笑。

  一个工厂业余队能和国青三队上半时打的只差23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年代业余队的水平,如果现在有一支工厂业余队能不能打出那样的水平,不知道。

  上面说的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也许是那个年代无数业余队中一个小小的故事。开篇提到的聚会就是总厂厂队的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一次聚会,虽然大家都已步入中老年,但不仅身体都很健康,而且都事业有成,有的人成为企业家,有的人成为集团领导,有的人成为技艺娴熟的调琴师,还有的人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儿孙满堂,大家一听说聚会立刻就聚在一起,为什么这么快就能聚到一起?是什么把他们又连结在一起?篮球!大家见面后又是亲切握手,又是热烈拥抱,无比亲热!回忆起往事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很多人发自肺腑地说:「篮球影响了我的一生!篮球场上那种奋力拼搏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是我后来在工作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席间我说,原北京篮球队总教练程世春先生说过,篮球运动员是最聪明的,大家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做出优越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又说,在我们北京篮球队先农坛聚会时,前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张长禄先生曾感慨地说过一句话,他说,篮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最讲人情味!我想这话不仅适合专业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也适合我们业余队队员!今天的聚会就是证明!

  篮球,有过我们的追求,有过我们的友谊,有过我们的故事,它是我们心中不可割舍的纽带!

――全文完――

                                                       原北京男篮队员  李隆

                                                                           2015-6-6

附聚会照片: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