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3

(2015-06-03 13:23:49)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的故事

    ――3――

  文革后期有很多专业运动员被下放到工厂等单位,这件事不仅在中国社会历史上而且在中国体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在那个年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据笔者打球时了解,那时国家培养一个运动员所需用的费用相当或超过一个大学生,国家用了那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耗时多年才培养出那么多运动员,文革中一下子就把那么多运动员和少数教练员全打发到工厂基层,这不仅是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极大破坏,也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运动员从赛场到工厂等单位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一切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重新适应,特别是在心理上要自己战胜自己,鼓起勇气去迎接新的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下锻炼自己而绝不能退缩,要以过去在训练场和赛场上那股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来挑战新生活,在新的工作岗位做出新的成绩,只有这样才不愧于运动员的称号,不辜负当年教练员多年的培养和教诲;另一方面,工厂等单位接受了这些运动员无形中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个很大促进,坦率地说,当时工厂等单位还是十分照顾这些运动员的,那时的运动员除了竞技技能以外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因此基层领导根据运动员的这种情况不仅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在各方面都给予照顾。运动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快就适应了所处的环境。例如和我同厂的原北京体操队一女队员,原来每天穿着体操服在体操馆体操垫和高低杠上上下翻舞,到工厂后被分配到车床加工车间工作,这是一非常巨大的变化,由每天穿运动服到每天穿蓝色工作服,从外表上就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由于这些运动员经过专业训练,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车床加工技术,其他人也一样。

   运动员下放到工厂,最高兴的还是喜欢篮球的工人们,特别是厂队队员,篮球这一纽带使这些人很快就打成一片,关系十分和谐融洽。工人们朴实无华坦率的作风给这些运动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一生都难以忘怀,过去生活在北京队训练基地的先农坛里极少和社会接触,到工厂后可以说接触面大大扩大,对了解社会大有益处。

  如上所述,一有系统比赛厂队就脱产训练,对总厂厂队我义不容辞负有帮助训练的义务,曾对他们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基本技术和攻防技战术训练,无论个人技术还是战术配合能力,特别是配合意识队员们都有明显的提高。参加一轻局篮球比赛时总厂厂队由总厂工会直接负责。当时总厂工会负责人姓蔡,是位性格豪爽的中年女性,工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菜帮子”,她也不在乎。蔡师傅是天津人,一口天津味,说话那叫痛快,工人们都非常喜欢她。蔡师傅的老伴原来也是七厂的,而且是位篮球打的不错的好手,所以蔡师傅对篮球也非常喜欢,这两位老师傅至今身体仍然非常健康。由于总厂和一厂同址,所以在集训期间总厂工会不仅给七厂等队员安排了住宿,而且还特别拨出一间房子供球队使用,在各方面都尽可能提供方便以保证训练比赛顺利进行。

  虽然是业余球队,但那时有很多粉丝,其中还有几个铁杆“跟包”的,只要不是上班时间这几个“跟包”的总是跟着球队屁股后面转悠,跑前跑后在各方面协助球队,训练时不是站在旁边站脚助威,就是帮你拣球;吃饭时也端着饭盒坐在旁边跟队员一边吃一边海聊;外出比赛时也少不了这几个“跟包”的,有时还帮你出主意,跟大夥说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打,您还别说,有时说的头头是道,俨然像个“二教练”。如果比赛打赢了,您就瞧吧,这几个“跟包”的比谁都高兴,就像是他上场打赢了似的。我相信,当时在各工厂等基层单位大概都有这么一批铁杆“跟包”的。

  由于进行过较为正规的基本技术和攻防技战术训练,这些训练内容和意识牢牢的印在队员们的头脑里。总厂厂队队员身高 1米八十多的“小石头”一提起这件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我退休后辅导过一个学校的球队,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学校的篮球这么厉害?我就跟他说:「我辅导他们时就跟他们说,防守时你得给我做到既看得见人,又看得见球,得人球兼顾!我告诉他们,你们就好好琢磨这个人球兼顾吧!所以他们的防守很好,哪还不赢球!」

  一个当时业余队的队员对“人球兼顾”都有这么强的意识,不仅让人感叹,现在有的职业队球员竟然在防守时都做不到“人球兼顾”,防守时总是转身掉头跟着进攻队员屁股后面跑,这叫人怎么解释呢?!

  总厂厂队一小个子后卫外号“大齐”,能突能投,比赛时头脑清楚,退休后还经常在海淀区体育馆和社科院金汕等一帮人打球,提起大齐金汕就感叹地说:「别看大齐岁数比较大了,可上篮时还能在空中停一会,绝了!」。一提起过去训练比赛的事,大齐就感慨地说:「那会咱们守联防守的跟一个人似的,一滑步五个人全伸出两支胳膊一块滑步移动,呼啦呼啦的控制一大片,对方根本传不进球去。」

您听听,联防守的跟一个人似的,您再瞧瞧现在有的队,那联防守的跟筛子似的。虽然过去的业余队的水平和专业队不能相提并论,但在一些意识上过去业余队队员并不弱。

  再拿个人技术来说,总厂厂队有几个过去是朝阳通州等业余体校的学员,都经过一些正规训练,掌握了很好的个人技术。例如队里长的最帅的帅哥身高185左右的小吴,不仅篮板球抢的好,投篮也非常准;另一个队员小胡,是队里身体最棒的,弹跳力特别好,脚底下跟踩弹簧似的,这两个队员都可以轻松地抓篮筐,特别是小胡,打起球来浑身都是牛劲,他从右侧的突破往往令防守队员防不胜防,甭管有几个人防他也突的进去!而队里投篮最准的当属身高180多的小张,小张不仅弹跳力好,急停跳投动作可以说非常规范,急停跳起后在空中身体笔直笔直的,非常稳定,在空中最高点的出手也非常柔和,可以说百发百中。以笔者眼光来看,笔者敢说,作为过去业余队队员小张的急停跳投动作可以和现在职业队球员相媲美,甚至比有的人做的还好,一点也不夸张。其他队员的个人技术也不错,再加上上文提到的大王,当时总厂厂队的主力阵容作为一支业余队来说的确实力不俗。

  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当时一支业余队能有这样的水平,除上面提到的种种因素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为业余队队员的工人们懂得一个道理,脱产训练比赛是代表了全体工人,是其他工人顶替了自己的工作,所以必须好好训练比赛,绝不能辜负工人们的期望;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非常喜欢篮球,非常好学,你教他们什么,他们就认真地学什么,这一点本来就是他们在生产岗位所具备的素质,容不得出半点差错,否则的话就会出现生产事故,正因为他们的这种素质,所以很多队员即便步入中老年,几十年前教他们防守时必须“人球兼顾”、“守联防要五个人一块滑步移动”、“进攻必须打配合”、“推进速度必须快”等等篮球意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这也让我联想到现在,虽然很多业余队球员也认真进行基本功训练,但不容否认也有一些业余队球员连基本技术都不扎实却热衷于模仿一些球星的高级动作,好高骛远,甚至有的篮球学校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说到这里还让我想起一件事,几年前当年北京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运动员举行了一次聚会,时任老教练问一个队员,推进时怎么接应?那个队员毫不迟疑地张口就说:「跑勾啊!」,老教练高兴地说,都五十年多了还记得这么清楚!这些业余队队员也一样,虽然经过三、四十年了却仍然清楚地记得防守时一定要“人球兼顾”等等,可以说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非常类似的现象?回答只有一个,根源在于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训练!

――未完待续――

                            原北京男篮队员  李隆

                              2015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