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实力不俗的工厂球队故事
――2――
大约在1965左右,刘仁同志对北京市体委又做出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此前虽然进行和完成了北京队的梯队建设,但这一决策仅仅是针对专业队,从长远考虑,北京篮球事业要能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把眼睛盯在专业队上,而要放在群众性篮球运动和对广大青少年的培养上,要把普及与提高密切结合起来。基层篮球运动如果开展的好,对广大青少年如果能进行正规规范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基层篮球运动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涌现出许多符合专业队需要的人才,所以关键在于提高基层篮球教练员的水平。基于这种考虑,刘仁同志指示北京市体委,立即成立“北京体育训练指导团”,项目包括足篮排、田径、体操和乒乓球,教练员从先农坛北京队抽调,而且必须抽调有一定训练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练员,该团的任务和宗旨是有计划地深入北京市各基层包括郊区县,对基层包括学校体育教师等进行上述各项目的培训,让他〔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上述各项运动的技术和技战术,特别是要让他〔她〕们掌握专业队的训练方法,逐步提升北京市基层篮球运动和体育骨干的水平,使基层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所培养出的青少年能与专业队接轨,在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符合专业队的需要,一旦这样的青少年进入专业队就能迅速提高,避免把有用之才培养歪了或走形了。
市体委很快就落实了这一指示,指派张××任该团团长,篮球教练员有我国著名的篮球老前辈王元琪,当时我也被抽调进入该团任篮球教练员;乒乓球教练员有庄则栋的教练王锡添等人,其他项目教练也都是从北京队抽调的,可以说是由专业队教练员组成的一支队伍。该团成立后第一站到京郊密云县,在该县体委支持下对基层体育骨干进行了培训,大受欢迎。后来又有多名北京体育学院毕业生补充该团。但不久文革爆发,文革后该团解散。如果没有文革该团一直工作下去的话,北京市基层体育水平肯定会有大幅度提升,就不会出现现在基层体育骨干水平低下的现象,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刘仁同志的指示的确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该团解散后随着所谓斗批改我和一位女体操运动员被分配到北京造纸一厂,另一位男跳高运动员也被分配到另一个造纸厂。
原来在北京男篮时,有一天晚上在长安街体育场比赛,打垫场的两个队之一就是造纸一厂球队,当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该队的一名队员王××由于能突能投,印象极为深刻,觉得这个队打的不错,要知道当时能在长安街体育场打垫场的必须有一定水平,因为体育场是卖票的,所以绝不能找个队滥芋充数,否则的话观众会不干,所以能不能在长安街体育场打垫场也代表了一个队的水平。
北京造纸一厂隶属北京造纸总厂,当时共有十一个厂,其中一厂和在通州的七厂都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这两个厂篮球运动开展的非常好,不仅领导重视,广大工人们也非常喜欢篮球,一有比赛篮球场四周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如果是晚上比赛。工人们都是拿着饭盒一边吃一边看比赛,那瘾头大了去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厂,当时在通州非常有名,由于七厂很多队员当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而且个个长的都很漂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群帅哥,个子又高,小脸蛋长的又帅,球又打的好,所以不仅在系统内有无数粉丝,在通州也有很多粉丝,尤其是年轻女粉丝,在篮球场看的决不单纯是比赛,至今成为笑谈。
我到一厂后平时周末常常组织比赛,主要对手是七厂,这两个队水平相当,互有输赢。一有系统比赛厂队就脱产训练,虽然这个队原来打的不错,但缺乏正规训练,后来在我的帮助下进行了较正规的个人技术和攻防技战术训练。换句话说,就是把北京队那套训练方法用在了他们身上,水平大有提高。由于会打配合了,球打的既漂亮,又不费劲,所以当时一位队员说:「李师傅你怎么不早点来啊!「
七厂球队有一名原某军篮球队的王姓队员,大夥都叫他大王,他在七厂也进行了较正规的训练,外号“小石头”的队员现在一提起这件事就滔滔不绝地说:「那时一训练大王就带咱们先练基本技术,什么左右手侧传球啦,击地传球啦,所以咱们的基本功还很扎实!」
七厂这位大王虽然身高不高,但基本技术好,特别是突破能力很强,所以比赛时他们打的最熟练的配合就是后掩护,后卫大王拿球后,中锋上前做后掩护,大王突破时中锋顺下,这个配合打的甭提多熟了,其实就是现在打的挡拆,有的人认为挡拆是美国人发明的,错啦,四十多年前咱们业余队早就打了,不仅打了,而且打的极为熟练!
有一次七厂球队和一个队比赛,对方做准备活动时上篮动作花里胡哨,观众的眼球都被吸引过去了,认为这个队准赢球,您猜怎么着,裁判哨一响,没几分钟七厂球队就把对方打了个50比大窟隆!对方和观众才知道七厂球队的厉害!一提起这件事“小石头”又一边比划着一边说:「那时咱们打球讲究什么?」,说完他又提高嗓门大声说:「讲究配合!得打配合,没一个人单个的!」,您听听,讲究配合,这可是业余队啊,那时就有这么强的配合意识!
还有一次七厂球队和邮电部门的一个队比赛,对方有好几个是从八一队下来的专业队员,都是
一米九十左右的大个子,其中有一个叫张寿寿的,比赛过程中七厂队的大王从底线突破,对方两个大高个子跳起来就封,四支大手像天棚似的罩住大王的出手空间,这时只见大王在空中从对方两个人身体之间的缝隙一悠,在空中来个收腹从篮筐这头悠到篮筐那头,并且在空中又来个变手,上个反篮把球投入篮筐,对方两个高大队员封了半天结果扑了个空,这个相当漂亮的空中收腹、空中换手动作顿时引起观众的一片热烈掌声!按现在电视主持人和嘉宾评论员的话说,这个动作就是所谓的“拉杆”,别以为现在只有NBA球员和职业队球员会做“拉杆”,四十多年前咱们北京业余队的队员早就会做了!
从上述例子说明,七厂球队的水平的确不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业余队的水平,有一定水平的基本技术,打球讲究配合,讲究配合意识,没单干户,领导重视,工人支持,球员团结,球队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是那个年代业余队的真实写照。
由于当时造纸系统隶属市一轻局,所以每当一轻局举办篮球比赛时就组成由一厂、七厂队员为主的总厂厂队,由我任教练并脱产训练比赛。组成总厂球队后还有有意思的事哪,您好要问什么事,我跟您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原北京男篮队员
李隆
2015-5-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