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 中美两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

(2014-04-13 13:20:56)

         长人: <wbr>中美两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

    

              中美两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

-―――菲尔·杰克逊陈文彬

    要提起菲尔·杰克逊是谁,可能现在很多篮球迷都知道,曾执教“湖人队”获得11NBA总冠军的“禅师”呗!但要说陈文彬是谁,现在的篮球迷可能就知之甚少了!提起外国人如数家珍;提起自己人则哑口无言,这是目前在一些中国人身上体现出某种特征和倾向。

杰克逊,美国NBA的一位优秀教练员;陈文彬,一位伟大的中国篮球教练员。杰克逊生于1945年;陈文彬生于1931年,两位是不同时代的教练员。1967杰克逊入选纽约尼克斯队时陈文彬已在中国男篮教练员等岗位上任职十余年了!不过,有意思的是,禅师杰克逊笑傲NBA长达20多年;而陈文彬则在中国男篮主教练等职位上也任期20多年,两位优秀的教练员都能执鞭20余年,这不仅在美国篮球历史上和中国篮球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就是在世界篮坛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杰克逊率领“公牛队〔6次〕和“湖人队”共获得过11次总冠军;陈文彬曾率领中国男篮战胜过很多欧洲球队,创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篮球两次高峰时期,可以说两位都是令人敬佩非常杰出的篮球教练员!

  杰克逊对美国NBA做出过很大贡献;陈文彬对中国篮球也做出过卓越贡献。所不同的是,杰克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湖人队”一支球队身上;而陈文彬则奠定了中国篮球快速灵活的打法与风格,对中国篮球的发展与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他带领下,1959年中国篮球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先后战胜很多欧洲强队,后来被授予“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所以在影响面和作用面上,杰克逊陈文彬无法相比!

  有意思的是,两位教练员都有著作留世。杰克逊著有《11枚戒指:禅师菲尔杰克逊自传》等著作;陈文彬则著有全面总结中国篮球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在他故去30多年后由他几位老战友整理出版的“中国篮球理论与实践”。所不同的是,除杰克逊的自传著于他退休的2011年之后;陈文彬的著作则著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杰克逊的著作要早约五十年左右。杰克逊的著作偏重个人自传;而陈文彬篮球著作则着眼于中国篮球的发展与提高,高度不同,境界也完全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杰克逊在治队、制订攻防技战术打法和一些篮球理念上,在陈文彬的篮球著作中,在老北京男女篮主教练程世春和教练员张光烈、白金申等人的训练经验中早有论述,不仅在时间上比杰克逊提出的要早很多,而且显得更加先进!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进行对比。

    杰克逊教球员“思考”

    陈文彬等教练强调队员“意练”

据说杰克逊曾向一位中国禅宗大师讨教过修行的秘密,那位禅宗大师一句话也没说,转身便去做自己的事。杰克逊愣了半天,突然大笑,明白了大师的意思:真理是无法言传的,只有自己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体悟。在杰克逊执教“湖人队”后,许多人都觉得他给湖人队带来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打坐,让球员坐在他周围苦思冥想,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有记者曾问球员布莱恩特:“他让你们打坐了没有?”布莱恩特笑了笑摇头说:“没有。”那位记者觉得很奇怪,他接着问道:“那么,杰克逊到底与其他教练有什么区别呢?”布莱恩特想了想说:“他教会了我们思考。”

   在五六十年代,老北京男女篮教练组由陈文彬、杨福鹿和程世春组成,老北京男篮教练员由张光烈担任,女篮教练员则是白金申,每次赛后他们都让队员们坐在一起闭上眼睛回忆比赛,回忆打的好的地方是怎么移动怎么传球的,打的不好的地方又是怎么移动怎么传球的,等等,称之为“意练”,实际就是在头脑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加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

  杰克逊教球员们学会了“思考”;老北京男女篮的教练员们让队员们掌握了“意练”,二者不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都极具中国禅宗之理念。从这一点来看,如果用一句中国老百姓的话来形容的话,杰克逊教球员们学会“思考”还是从中国“顿”来的!

  相比之下,现在有的队赢球了不清楚是怎么赢的,输了又不知道输在什么地方;过去在攻防技战术上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学会“思考”,没有掌握“意练”!优秀而杰出的教练员和平庸教练员的分水岭即在于此!

         杰克逊主张少运球多传球多移动

         老北京男女篮强调“手不黏球、马不停蹄”

  杰克逊在进攻中特别强调和要求球员要少运球,不允许球员过多运球,甚至不准球员运球两次以上,有机会一定要多传球,要求球员要频繁跑动!

  在这一点上陈文彬和老北京男女篮的教练员们有着同样的要求,但在训练队员和表述上要比杰克逊精炼得多!陈文彬和老北京男女篮的教练员和队员们用了八个字就概括了杰克逊所叙述的全部内容:“手不黏球、马不停蹄!”,队员们不仅易记,而且充分表现了中国汉字字简意丰的特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杰克逊提出上述篮球理念是在他1991任教之后提出的;而陈文彬和老北京男女篮提出的“手不黏球、马不停蹄!”则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比杰克逊要早数十年!

  现在很多球员包括外援,个人运球和黏球过多,和杰克逊、陈文彬的篮球理念相距甚远!

          杰克逊有“三角进攻”

          老北京男篮也有“三角进攻”

杰克逊运用“三角进攻”战术建立了上世纪90年代伟大的公牛王朝湖人3连冠。“三角进攻”是由一侧的组成三角形的三名队员和另一侧的“两人游戏”所组成。对于杰克逊的“三角进攻”可能现在很多篮球迷都了解的如数家珍一般。

但是,我们很多篮球迷却不知道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程世春任总教练、张光烈任主教练的老北京男篮打的就是“三角进攻”!从战术打法角度上来看,杰克逊的“三角进攻”和老北京男篮的“三角进攻”可以说如出一辙,极其相似!但是,老北京男篮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运用了“三角进攻”,依靠“三角进攻”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论时间,老北京男篮的“三角进攻”要比杰克逊的早数十年!如果要说杰克逊的“三角进攻”先进的话,那么老北京男篮的“三角进攻”要比他更先进一步!

            杰克逊反对“单打独斗”

            老北京男篮强调“集体配合”

单打独斗”现在几乎成为NBA的“主旋律”。但是,杰克逊是最反对“单打独斗”的!正因为这一点他才能依靠强调集体配合的“三角进攻”率领“湖人队”11次夺冠!

老北京男篮高度重视集体配合!老北京男篮的“三角进攻”不仅把场上五个人的特点完美地捏合在一起,而且进攻具有左右来回转移极强的进攻连续性,集体配合是进攻的“主旋律”!个人进攻只能融合在集体配合之中,在集体配合中为个人进攻创造机会,发挥个人进攻的力量,集体配合和个人进攻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杰克逊之所以成为优秀的教练员,陈文彬等老北京男篮的教练员们之所以成为杰出的教练员,是因为他们都反对个人“单打独斗”,都高度重视集体配合!只有高度重视集体配合教练员才有可能成为让人敬佩的并能流芳百世的优秀教练员!

            杰克逊主张主动运用全场紧逼

            陈文彬强调要积极主动运用全场紧逼

在对待全场紧逼防守上两位优秀的教练员几乎有着同样的认识,说明他们对全场紧逼防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杰克逊主张要主动地运用全场紧逼;而陈文彬则明确指出“全场紧逼是中国篮球战胜外国强队的主要武器,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全场紧逼!”。

为什么很多NBA教练员在杰克逊面前显得不那么高大,甚至相形见拙?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国篮球教练员不像陈文彬那么杰出?为什么这两位优秀的教练员都能在教练员岗位上执教近20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全场紧逼的认识与其他教练员不同!现在很多美国NBA教练员、中国篮球教练员都把全场紧逼当作“救命稻草”来运用,只在比赛最后一两分钟甚至最后几十秒才采用全场紧逼,而不是把全场紧逼当作一种积极主动的防守形式来运用,认识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他们不能成为像杰克逊、陈文彬等人那样的杰出的教练员!

            杰克逊的错误观点

杰克逊虽然是位优秀的教练员,但在他的篮球理念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杰克逊认为“只要把防守做好了,进攻也就自然而然做好了”,很明显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他对攻防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陈文彬的篮球著作中对防守和进攻有科学系统和丰富的论述,篮球比赛中的防守和进攻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方面,防守不能代替进攻,进攻也不能代替防守!防守做好了固然有利于进攻,但并不完全等于进攻!进攻要根据场上队员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打法和配合,如上所述,要高度重视集体配合,反对个人“单打独斗”,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进攻。作为NBA一位优秀的教练员竟然在攻防认识上持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

                  综述

  美国篮球造就了杰克逊这位优秀的教练员;中国篮球成就了陈文彬这位杰出的教练员!虽然两位教练员所处的时代和国家不同,但他们在篮球理念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之所以优秀杰出,很重要的是他们都对篮球有着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点是两位教练员的共同之处!

  所不同的是,陈文彬的篮球理念不仅比杰克逊的理念诞生早数十年,而且更为丰富、全面和深刻!它说明陈文彬所建立的中国篮球的理念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更加先进!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别人,更不能妄自菲薄!中国篮球要从零开始重振雄姿,必须继承和发展陈文彬等一大批篮球老前辈所开创和建立的传统打法与风格,此外无捷径所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