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人 话说老一代教练:

(2011-07-06 17:29:54)
标签:

体育

长人 <wbr>话说老一代教练:

                话说老一代教练

   近日在网上和老队友聊天,谈起了当年辛勤培养我们的老教练们。当年先农坛北京队篮球班约有20来位老教练,如今,有的老教练已过世,像陈文彬、杨福鹿、范政涛、钱澄海、张锡山、鞠汾庚、张福奎、张光烈、刘二柱、白金申、高锷、傅连贞等等,可以说他〔她〕们为中国、北京的篮球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令人怀念!在世的老教练们身体健康,虽已退休,但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着中国、北京的篮球事业。如何评价这些老教练,老队友的一席话令我十分赞赏,老队友说:「我觉得北京队这些教练毎天都在琢磨篮球,大脑中充滿哲理与智慧,我们在耳濡目染中也就沾上了这种印迹。」。

  是啊,我们的老教练“毎天都在琢磨篮球”,这不仅仅是指原来在队时,也指现在。在老教练的头脑中似乎只有两个字:“篮球”。记得我入队之初,一日在教练房中看到一个擦的干干净净的篮球放在床上,篮球不放在地上而是放在床上,觉得有些奇怪,于是便问:“为什么您把篮球放在床上?”,教练回答:“每天训练完我都把篮球擦的干干净净放在床上,睡觉时它就在我旁边。篮球是我的事业。”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位教练现已80有余,但“篮球”二字不仅未从他的头脑中消退,反而愈来愈显得深刻。凡有转播篮球比赛,老教练肯定打电话和我聊球,分析起技战术其头脑之敏捷、思路之清晰不仅不减当年,而且似乎更加有条有理,无形中我也像从前在队时一样,耳濡目染中感到受益匪浅。

   老教练“毎天都在琢磨篮球”,那么,过去老教练们每天都是怎么琢磨篮球的呢?这就不能不提以前老教练们每天是怎么度过的。除了训练比赛外,北京队的老教练曾有定期召开技战术讨论会的制度,专门研究攻防技战术问题。除此之外,每天上午只要没有训练,老教练们都会人手一杯清茶凑到一起开聊大摆“龙门阵”,内容仍是攻防技战术,在他〔她〕们头脑中似乎没有别的,只有篮球!

   工作时间聊篮球也罢,而在其他时间仍然离不开篮球二字。当时北京队的老教练们在培养青年运动员上非常重视脚步动作训练。但是,如何让年轻队员迅速掌握好脚步动作?关键环节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教练们。

一次,     在去南方比赛的途中,老教练们在火车上偶然解决了

这个问题。从车窗看到一位农民推着一辆满载货物的独轮车走在坑洼不平的小路上,虽然是独轮车,路又不平,但农民推着车却走的稳稳当当。老教练们看到这一幕顿时茅塞顿开、如获至宝!农民之所以能把独轮车推的稳稳当当,虽然是用双手扶把、双脚左右移动的脚步动作来调整独轮车重心的,但用劲的地方却是腰杆子!老教练们立刻明白了:脚步动作要靠腰杆子当家!

   脚步动作要靠腰杆子当家!”,后来成为训练年轻队员脚步动作的一把“钥匙”,迅速获得成效。坐在火车里观山望景都联系篮球,这就是老教练们的“脾气”和生活习惯。

  老教练们大脑中充滿哲理与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假。举个例子,当年北京男篮的身高不算很高,但也拥有 2米左右的大个子,如何训练与使用这些大个子?是让他们在篮下死打硬扛,还是把他们培养成技术全面、动作灵活的大个子以适应北京男篮快速灵活的打法?老教练们一致认为:必须把大个子当“小个子”练大个子要掌握小个子快速灵活的动作,小个子要更快更灵!大个子遇到比自己高的,就用小个子动作打他;遇到比自己矮的,就用身高欺负他!您想想,这里是不是充满了哲理与智慧?!

   当时打联赛无论顺利还是困难,老教练们都不是简单地夸奖或吹胡子瞪眼批评一通。在顺利条件下,老教练们总是提醒我们要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利因素,在困难时看到有利条件,用“两点论”为我们指明方向。无形中我们也学会了这种用观点观察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

   当年老教练们还有一个特点:对篮球技战术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诺维斯基的后仰跳投厉害不厉害?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我们有一位个子不高的老教练就运用过后仰跳投,并成为他的拿手好戏!吉诺比利蛇也似的变速变向突破厉害不厉害?其实当年北京队有个别后卫早就掌握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这项技术。那时有的老教练就认识到对这两项技术的先进性。

   和老队友谈到这两项技术时,老队友说:「那天聚会时我曾和那位老教练说,您肯定特欣赏诺威斯基和吉诺比利。他们的后仰式跳投和动如脱兔的蛇行突破是您的最爱!上世纪六十年代,您就对这些技术有前瞻性的展望,向往、欣赏之情溢于言表,给我畄下深刻印象!

   在老教练们的熏陶下,我们这批运动员也“沾染”了成天琢磨篮球的习惯。文革后大批运动员下放到基层,但仍然“身在工厂心在篮球”,一位老队员虽然下放到工厂,但一次看电视转播比赛时看到宋晓波和李昕连续打出三个传切配合,立刻提笔写了一篇“这三个球打的好!”的评球文章,后被“体育报”发表。看来,这位队员也是受了老教练们成天琢磨篮球的传染。

  在老教练们的熏陶下,我们这批运动员耳濡目染头脑中也多了一点哲理与智慧,它不仅在球场上让我们变得聪明,而且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精神财富。

  成天琢磨篮球,是指其事业心!头脑中充滿哲理与智慧,是指其素质!

成天琢磨篮球,头脑中充滿哲理与智慧,这就是对北京队老一代教练的高度概括与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