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木子:战术意识是“熏”出来的
(2009-08-22 23:57:28)
标签:
体育 |
战术意识是“熏”出来的
北京协和医院的主楼于 1921年9月16日建成。20世纪初,要想考上协和顺利毕业,得经过一番浴火重生般的历炼,考入本科后的5年,有严格的淘汰制度,中途落马者不在少数,顺利毕业者个个皆精英!据老人说,当年协和医院由于是美国洛克希洛财团资助建立的,医院的护士人人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专业与文化素质都非常高。
吴皆平,著名医生,他的一句话曾在协和医院广为流传:『协和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吴皆平就是由协和一名普通学生“熏”成名医的。所谓“熏”是指重视对学生的各方面的教育,是指教学环境气氛浓厚而言。就如同,一不抽烟者浑身充满烟味,何故?被一群烟鬼熏的!我们常说,×××由于受家庭熏陶如何如何,可见,环境气氛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为什么现在新闻媒体说很多中国篮球运动员战术素养低、战术意识差?我想,这大概与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活、训练环境气氛不无关系。虽然时代不同了,现在与过去不能完全相比,但既然搞这行,那就得像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的成功在于兴趣。得有兴趣,得钻进去,得达到入迷的程度。有了这样浓厚的兴趣,就有了浓厚的气氛,就能“熏”出人材来!
过去某市篮球队,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生活、训练在一起,每天除了训练、进餐等时间外,其他时间教练员绝无抽烟喝酒聊大天的时间,而是坐在一起讨论技战术,研究技战术,宛如“沙龙”一般。因此该市队的20多名教练员都具有很高水平的战术素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球队里形成浓厚探讨技战术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运动员也如此,上午若无训练,早餐后从9点到12点前,近三个小时队员们都坐在教练宿舍里一起讨论研究技战术,无论是老队员还是年轻队员,大夥畅所欲言,民主气氛十分浓厚,大夥根据训练、比赛的实践,纷纷畅谈自己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切磋,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可以说,这支篮球队内的各个队,都把休息时间用于讨论技战术上了,日日如此,久而久之,这些点点滴滴的技战术认识,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技战术意识逐渐提高。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通过训练、比赛实践的检验,反反覆覆,进一步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这样,这支篮球队各个队的队员,战术素养普遍显著提高。这种提高,可以说是在这支篮球队重视技战术讨论气氛下“熏”出来的!它不仅“熏”出许多优秀的教练员,也“熏”许多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不仅有很多人成为国家男女篮的主教练,也有很多人成为国家男女篮的主力队员,有的人症结仍然活跃在中国篮坛,成为著名的评论家。
战术素养、战术意识还和一个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有直接关系。这支篮球队的绝大多数教练员和部分运动员都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很多人都具有大学学历,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还通晓英语或俄语,可直接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篮球经验。
这支篮球队不仅重视训练,还特别重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文化教员。运动员除参加训练外,必须参加各种文化课的学习,所以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也很高。这支篮球队的领导和教练员们深知,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具有较高程度的文化水平,文化水平提高了,对战术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总结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发现规律性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捕捉能力、正视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提高。
这支篮球队重视技战术讨论、重视文化教育可以说是过去我国篮球队的一个缩影。
再看看今天的篮球运动员,虽然笔者未能深入他们生活、训练之中,他们是否也和上述提到的篮球队一样,也那么重视技战术的学习与讨论,笔者不得而知,但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似乎从未看到相关的消息。倒是经常看到他们在训练、比赛后休息时间在宿舍、宾馆玩电脑游戏、下馆子的点滴消息。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有的教练员在回答新闻媒体的提问时,来回总是那么一两句,谈不出什么有条理性、实质性的问题。对比赛中出现的技战术问题,捕捉能力很差,反应迟钝,致使很多技战术问题一直不悬而未决。电视台采访有的运动员时,几分钟的片长,说话时竟然带近30个“……吧”,语言表达能力极差。正如“北京晚报”体育记者孙保生针对某球员所说的:“连话都说不出几句,他怎么能成核心?”。一个球员连话都说不利索,你能说他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吗?能运用唯物辩证法和两点论来理解、分析、总结技战术吗?能具有高水平的技战术素养吗?从这些侧面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文化水平,再结合比赛实际表现等综合素质来看,技战术素养差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一支篮球队,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探讨技战术的气氛和环境,是绝对“熏”不出技战术素养高的球员的!换句话说,一支篮球队有什么样的气氛,什么样的环境,就产出什么样的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