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是避凶气,不能说节日快乐
(2021-10-15 08:07:59)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农历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
农历的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传统的大年初一。
三月三是上巳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九月九是重阳节。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的,这不能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奇数又被认为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这一天也是大凶日。这一天的仪式活动是登高、赏菊、饮酒、吃蟹。登高是首选,后三者是附加活动。
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就是躲避、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躲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会有瘟神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
这一天的另一个仪式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辟邪的作用。王维《九月九日怀山东诸弟》中,“遥望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全家登高活动,强调的是全家躲灾避瘟,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会被瘟神捉走。
由此可知,在这个原本是辟邪的日子里,说上一句“节日快乐”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说“身体健康”或者是“全家平安”比较恰当。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气,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重阳节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在数中最尊贵,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特殊的感情,取吉祥之意,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可无论怎样,秋天的悲凉,人生的末路,是多少外加的内涵都掩盖不住的,就像古人的词,如李清照的词一样: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