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奶奶

(2018-06-20 15:42:30)
标签:

杂谈

      今天是爸爸节,却让我想起奶奶。

     我对奶奶的印象起源于孩提时候的回忆。当我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就跟姐姐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去看奶奶,爸爸的自行车很大,前面横梁上坐着我,后面座位坐着姐姐,或者后面座位上我和姐姐排队。那时候,我和姐姐相差三岁,长得都很瘦弱,一个自行车后座足可容纳下爸爸的两个女儿。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爸爸的自行车特别神奇,特别宽阔,能带着我和姐姐走很远很远的路。我偎依在爸爸的怀里或者背后,感受到爸爸蹬车时那有力的步伐,或者爬坡时爸爸前倾的身体与我后背更紧密的摩擦,我特别希望与爸爸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能够更持久一些,因为平时爸爸极少展露笑颜,只有晚饭时喝上点酒才忘记了一天的疲劳,说些轻松的话题,而这难得的笑颜很快就要被第二天的柴米油盐、养儿育女的琐碎所代替。

     爸爸不苟言笑,也许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对爸爸来说过于沉重,只有挺住脊梁,只有绷紧全部神经,才能面对生活的艰难与坎坷。而幼小的我十分渴望爸爸的怀抱,哪怕在他的身边感受到他的一呼一吸也是安慰与慰藉,所以,我特别盼望爸爸带我去看奶奶,似乎这是个隆重的仪式,人们必须履行的一个行动,而这个仪式和行动里只有我和爸爸和姐姐,这样能让我与爸爸走得更近一些。爸爸去看奶奶的日子不确定,往往是爸爸吃过晚饭,喝过酒,卷上一根烟,喷云吐雾后,跟我和姐姐说:走,就没有了下文,但我和姐姐都知道,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去看奶奶做准备。

     那时候的奶奶,一个人住着一间大房子,屋的南面有一铺炕,炕上铺着干净的被褥,被褥旁边放着一个做针线活的笸箩,还有一个装着旱烟的笸箩。墙上挂着黑皮革的兜子,还有雨伞、雨衣。每当我来到奶奶家,便盯着墙上的黑皮革兜子,即使在家吃过饭,我还是盯着那黑皮革兜子目不转睛,奶奶就从墙上摘下黑皮革兜子,掏出饼干、麻花、糖果分给我和姐姐,我一般都吃一半留一半,那种心理现在也说不清楚,是想回家跟妈妈炫耀还是留给高我一半的哥哥吃,还是留着明天或者后天吃,以至于每天我都会有零食吃,原因不得而知。我没有姐姐的心计,不论接过奶奶递过来的什么都吃得干净利索。回到家里,当我向母亲哥哥显摆时,母亲往往不屑一顾,从鼻子里“哼”一声,哥哥往往拿本小人书就把我辛辛苦苦赚下的零食吃掉。而姐姐,即吃到了零食,还看了小人书。

     在童年的记忆中,奶奶很白,很瘦,头发却很黑,牙齿全掉没了,瘪着一张嘴跟我们说话。爸爸跟奶奶的话不多,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姐姐在中间调节着气氛,爸爸坐在炕沿上,奶奶蜷缩在炕上,盘着腿,或者抱着两条腿,瘦弱的奶奶,裹着小脚的奶奶,在炕上那么一坐,就像一个没长开的小女孩。后来,听说奶奶得了病,病得很凶,病好后,双腿就失去了知觉,瘫痪在床。因为我家孩子多,奶奶跟母亲有过隔阂,就被姑姑接了过去。

     再后来,姑姑家的孩子都大了,张罗着娶媳妇、腾房子,奶奶就被送到了大伯家。大伯常年卧床咳嗽,似乎是矽肺,咳嗽后,一口一口往外吐着浓痰。一个是老人,一个是病人,于是奶奶就跟大伯一个炕头,一个炕尾对坐着。爸爸照样领着我们去看奶奶,大伯家屋子很小,开门即是厨房,厨房尽头是个间壁出来的小屋,这个小屋住着大伯家的几个孩子。厨房的另一个开门就是大伯和奶奶的房间。每当我们去看奶奶,大娘就坐在炕的中间,守着一老一病。奶奶看到我们,就坐起身子说:都长大了,这是老三,这是老四。爸爸就应着。而这时候,奶奶就会从口袋里掏钱,好似要给我们零花钱,爸爸说啥也不要,大伯在炕尾这边劝我们接着奶奶递过来的钱,爸爸不点头我们谁也不会去接,大伯就劝爸爸,大伯说一句就咳嗦一阵,但是爸爸就是不点头。而奶奶坚持的时间久了,也许感觉累了,就把钱扔给我们,可力气不够,往往扔到了地上,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讲不了什么自尊,也不懂什么叫嗟来之食,蹲下去就要拣,爸爸飞快地从我们手里抢过钱,再递给奶奶。

      在所有的记忆里,我从来没有看过站起来的奶奶。后来奶奶到了我家,原因是大伯去世了,姑姑年龄大了,抚养奶奶的担子就落在爸爸身上。记得奶奶来我家那天,正在院子里玩耍的我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一辆手推车出现在眼前,车里坐着一个瘦小干瘪穿着一身黑衣的老太太,旁边站着大娘,车里的老太太就是奶奶,从此,奶奶就跟我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这让年少的我说不出是欢喜还是悲伤。爸爸把奶奶抱到我和姐姐睡觉的炕上,我和姐姐竖着睡在一个被窝,奶奶横着睡在我们脚下。从这时起,我才算真正走近奶奶。

       因为长期卧床,奶奶的很多功能都开始退化,尤其是消化功能。母亲从来想不起为奶奶做上一顿像样的稀饭和稀烂的菜肴,每天,奶奶跟我们一起吃大锅饭,一般都是爸爸给奶奶端饭。奶奶的饭量非常小,一个窝头的四分之一,半碗菠菜汤,或者半碗玉米面糊糊,稍微硬一点的或者油腻的东西爸爸不让我们端给奶奶,怕奶奶吃坏了肠胃。一次,爸爸不知从哪里买来许多肉皮,母亲炖的稀烂,正当我们抓起被母亲切得细细的肉皮往嘴里塞时,我看见奶奶那渴望的眼神。趁爸爸不注意,我勇敢地盛了几条肉皮放在小碟子里塞给奶奶,奶奶抓起肉皮,全部塞进嘴里,用她那干瘪的嘴一点一点抿着,我看见奶奶满足惬意的神情。

     从母亲那里,我听到关于奶奶的传闻太多太多了。本来母亲是疼我们的,我们应该听母亲的话,可在母亲和奶奶谁是谁非的立场上,我选择站在奶奶一边。母亲越是数落奶奶曾经的刻薄,我越是同情奶奶,同情这个瘫痪在床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

     据母亲讲,奶奶一向都严厉,奶奶的严厉来自年轻守寡、爷爷的过早离世,一家人急需要有个当家做主、当机立断的人,爷爷的早逝、儿子们的懵懂,这份重担自然就落在奶奶身上。按照奶奶的家规,不管谁做错了事,轻者打手板,重者就要下跪,这样的惩罚对于自己亲生的孩子尚可说得过去,可对于像母亲这样来自另一个家族、接受另一种家庭教育的人来讲,就会行不通,就会产生对峙、不满,这种不满让记忆力特别好的母亲耿耿于怀。所以当奶奶瘫痪在床,再次来到我家时,母亲与奶奶换了个角色。

     这辈子,我认为母亲是最有号召力的母亲,母亲说的话会让人毫不犹豫地信以为真,所以家里的孩子,包括我在内,都相信奶奶是严厉的,也曾是恶毒的。比如奶奶在照看不满一岁的姐姐时,奶奶只喂给姐姐凉水,使得姐姐的肚皮像透明的气球一样膨胀,而四肢却枯干细弱。还有哥哥小时候被奶奶放在膝盖上颠簸,哄着睡觉,以至于哥哥的脑子浑浊了、变笨了,因为受到奶奶的摧残,哥哥姐姐从小就多病多灾,学习都不好。都没有考上大学,都出了一辈子的苦力(这是后话)。母亲说这话时,语调铿锵,表情激愤,带着仇恨,使我也产生了仇恨,这种仇恨针对的是一个瘫痪在床的80岁的老太太,而当时我刚刚上小学,还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使我坚信了母亲的表诉,视奶奶为狼外婆,可这种仇恨很快被另一种情愫代替,这种情愫叫做怜悯。

     正是这种对奶奶的怜悯让我深得父亲的赏识,以至于我是家里唯一一个敢于跟父亲叫板的孩子,因为有了这种怜悯,我常常背着母亲给奶奶端来洗脸水,给奶奶端屎接尿。这种怜悯发自我的内心,源自于我的血液,自从瘫痪的奶奶来到我家,我便学会了说两种话,一种是对母亲说的,一种是对奶奶说的。趁母亲不在的时候,我便凑近奶奶,仔细端详着奶奶,帮奶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当母亲回来的时候,我便端坐一边,对奶奶的呼唤不闻不问。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我不受母亲的冷落,只有这样,才能在奶奶需要时,我能及时出现在奶奶身边。

      即使瘫痪在床,奶奶却很长寿,这让母亲的愿望没有得逞。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爸爸便在用石头砌的煤棚子里搭上一张床,每天晚上便睡在煤棚子里。一天,奶奶用双手着地,用手当脚挪到了煤棚子里,问爸爸为什么不回到屋里睡,难道是不愿意见她这个母亲?那时候,爸爸经常沈醉,我不知道为什么曾经通情达理的爸爸变得不近人情,出口不逊,一旦哥哥姐姐犯了错误,便按在地上,抡起拳头,往死里打。每当爸爸打孩子的时候,奶奶便在炕上,瞪着一双绝望的眼睛喊父亲住手,可奶奶已经不是年轻时的奶奶,也不是身强力壮时的奶奶,像母亲说的那样,可以掌控全局,可以威严地申斥任意一个儿女,奶奶老了,没有了力气,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连看一眼爸爸都要用手着地,经过狭窄的走廊,经过肮脏的院子来到煤棚子里,所以,奶奶的喊叫只会淹没在哥哥姐姐的哭声里。

      爸爸是有愧于奶奶的。因为爸爸辜负了奶奶的养育之恩,而这养育之恩,并没有得到回报,因为在家里,母亲阻止了爸爸的回报,母亲现在羽翼已丰,为父亲养儿育女,操持家务,与奶奶曾经的养育之恩可以平分秋色。父亲眷恋着母亲,又想庇护着奶奶,左右为难,所以,父亲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避开,所以,父亲开始沈醉。

     一次, 奶奶病了,姑姑来了。一米7的姑姑,也是一双小脚,盘坐在奶奶跟前,奶奶一睡就是几天,这几天,姑姑茶饭不尽,守候着奶奶,我们几个孩子小声地说着话,踮起脚来走路,爸爸也时常呵斥我们离奶奶远一些,可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给奶奶端洗脸水了,尽管那个水盆是我身体的三分之一,我的胸口刚好到炕沿,可我依然想着那个水盆什么时候能够空闲下来,什么时候在屋里无人的时候,我再给奶奶端上一盆洗脸的水。我已盘算好,水一定要不冷不热,一半来自于水缸,一半来自于暖瓶,尽管我要爬到柜子上够到那个暖水瓶,并且还不知道早晨母亲是否装满了热水,但我愿意为了奶奶再试一次。

      奶奶终于醒过来了,爸爸很兴奋。

爸爸让我和姐姐跟母亲睡,爸爸睡在我和姐姐的炕上。有时很晚很晚了,爸爸依然和奶奶面对面坐着,不吭一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卖药之四十九
后一篇:卖药之五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