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不寻常的一天。从床上起来,来到窗前,看着楼下早市熙熙攘攘的人流,想起了早餐。这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好在我对吃向来不讲究,四斤沉的龙虾买不起,二两沉的海参也买不到,吃鱼翅也真怕扎嗓子。除去这些山珍海味,我所吃的都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更别说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也经常吃到不新鲜的食材,烹饪不当的食物,不按标准宰割的动物,至于能不能吃出毛病,只是凭着侥幸和对商家良知的信任而食吧。
天上飘起了雪花,最喜欢下雪了,洁白的雪花能让人产生遐想,悠悠的思绪随着飞舞的雪花一会想起过去回到从前,一会又为今后而惴惴不安。过去与未来交替,有时会产生沮丧,有时会激发动力,但是今天,就想用最好的食材,最具特色的风味,凭着一己之能做顿饭,来纪念这个不寻常的日子。
一股大葱蘸大酱的清香突然充盈于我的唇齿之间,大葱要那种手指粗的,葱白多,葱叶少,秋天收割后储藏一段时间,冬天的时候拿出来,去掉葱皮葱叶,从中间掰断,蘸上自家酿的黄豆大酱,不会辣得掉眼泪,而是甘甜,微辣,下饭。如果配上薄饼则会更好。大葱冰箱里有,酱用六月鲜代替,不就是和面吗?我学着小时候妈妈的样子,把面放到一个搪瓷盆里,这是我多年的习惯,不用塑料盆和铁盆钢盆,只用搪瓷盆,加入温水,另一只手感觉水和面的比例,差不多的时候,两只手一起伸到面盆里,直到把一盆散面揉成一个面团,然后醒面,然后把大面团分成若干个小面团,把小面团擀开,摊薄,撒上葱花、少许油、盐,卷成纸筒状,盘成圆形麻花状,再擀开,摊薄,放在平底锅一翻一转,出锅,摞成一叠,放在蒸锅上开水蒸5分钟,既有味道又筋道的薄饼卷大葱就做成了。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老天也有感应,正好前几天跟朋友去农村,拎回来一只褪了毛还7斤重的大公鸡,秋天的时候,也学着邻居大姐的样子,晾晒了一些鲜蘑,如今正在房檐下挂着,散发着松树林里的味道。把鸡从冰箱里拿出来,放进微波炉,化开,像杀头牛一样切成小块,放进开水里焯一下,去掉血沫,捞出控干,热锅冷油,翻炒,加姜、五香大料等,倒入温水,盖上锅盖,微火慢炖。到底是散养的笨鸡,不一会,香味扑鼻,充满房间,闻起来,与市场上的白条鸡截然是两种境界。
东北人爱吃炖菜,逢年过节或者重大场合,小鸡炖蘑菇和猪肉炖粉条一样都不能少。我把炉子上的火调到最小,穿上外套,要去买一块上好的五花三层肉。许久不吃猪肉了,在纯粮笨猪的招牌前停下了脚步,一打听,猪肉的价格已经涨的不像样子了,也许从小在大家庭里生活的缘故,做饭要做一锅,做菜要做一盆的习惯一点都没有改,店家也揣摩着我的心思,用刀走走停停,而刀背向外,刀刃向里,不过是想多给我点肥肉罢了,然而这也正中我心意,小时候吃肉,哪次看到过瘦肉?不都是大肥肉片子炖着宽宽的粉条,倒入黑红的酱油,就着香喷喷的米饭,直到吃得小肚子鼓起来才肯罢休。
登上六楼,小鸡炖蘑菇的汤汁已经收的差不多了。我开始把五花肉放进开水焯,然后去掉不规则的边边角角,带皮切成十几小块,点火,放油,加少许白糖,放入控干水的肉,翻炒,直到肉上挂上红色,加温水,放调料,加入粉条,中火慢炖。之所以选择中火,现在的猪都是速成猪,养尊处优,不用满山遍野自己找食,缺少运动,肉也没有了韧性,所以炖上个半个小时,就会稀烂。等到汤汁收的差不多的时候,倒入老抽,颜色顿变,肉的鲜亮和粉条的剔透搭配在一起,顿时勾起了食欲,这才想起,两个菜已经耗去了我大半天的时间。
俗话说,无鱼不成席,富富而有“余“。我极少吃鱼,最怕收拾鱼,看见鱼肠鱼肚就要恶心,也怕吃鱼,不小心就会连鱼刺一起吃下去。曾经有几次,鱼刺卡在嗓子眼,吐不出,咽不下,最后到医院,医生用一尺多长的镊子才给钳出来。我重新穿上衣服,来到菜市场,逡巡在几个鱼贩之间。其中一个鱼贩子,正在收拾一堆鱼,那是一种叫嘎牙子的鱼,生活在湖里,无鳞,肉厚,刺少,肉鲜,但是鱼脊鱼尾坚硬无比,而那个鱼贩子正在用一个大剪子剪着坚硬的鱼脊鱼尾,见状,我大喜。在小贩的建议下,酱焖最好。我又做了一个萝卜丝虾仁汤,四菜一汤外加薄饼,多么丰盛的一顿晚餐,说是丰盛,有鱼有肉有鸡,还烂熟,这不正是若干年前父辈们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描绘吗?说是晚餐,因为时钟已经指向下午五点。
我拿出许多年前的一瓶五粮液,洗了十几年前用过的酒杯,倒满两杯酒,就着酒的芳香,点燃了两只烟,俗话说:“烟酒不分家”。我打开窗子,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我说:“爸爸,我请你回家吃饭,你离开我整整24年,24年来,我没有一天不想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