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培网络研修小学数学线下活动”心得体会

(2016-06-03 14:09:24)
标签:

教育

分类: 2015小课题研究

今年有幸参加了《河北省乡村中小学(国培计划)2015小学置换研修》,40天的专题研修、影子研修与近2个多月的网络研修相继结束。研修学习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我工作的热情,胸中涌起了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坚定了我做这一名好老师的信心。今天又有幸参加了《丰润区国培网络研修小学数学线下》实践活动。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一课。这次研修返岗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我自己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我专业技能的又一次锤炼。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了成长,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感悟到:

一、走进课标 走进教材 走进学生

1、【走进课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2、【走进教材】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内容编排上,从3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轻一些),初步认识“找次品”问题,了解找次品的基本思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从8个零件中找出1个次品(重一些),在此基础上探索9、10、11…总结归纳出“找次品”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并学习用直观的方式清晰、简洁、有条理地表示逻辑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

3、【走进学生】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找次品”学生虽然是初次接触,但只要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了解“找次品”的基本思路,掌握找次品的一般方法还是不难的。关键是学生可以比较简洁而又清晰地表述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寻找规律,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会有些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必要时加以讲解示范。

二、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1、通过有效情景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有关结论。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充分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

“找次品”的教学内容实践探究性较强,教学时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先从最简单的“3个”基本思路入手,然后借助“5个”的情形让学生感知基本的推理过程,即“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然后研究“8个”“9个”的情形,比较分析,寻找规律,再用“10个”“11个”“15个”“27个”81个…等情形进行验证,在充分地比较、观察、讨论、交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3、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达,理解并掌握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是贯彻本节课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找次品的过程中,为了使别人明白自己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充分借助直观图或流程图或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可以比较简洁而又清晰地表述出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化的方式表达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4、改变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实效。

改变以前那种单一的教学评价。采用多样式,多渠道的评价方式,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和谐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本节课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一教学理念组织教学。让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会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这次研修线下实践活动,我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这是我培训后的最大收获。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善于总结,善于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发展,这也是由“经验型”转变成“研究型”的最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