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我的出行信息:去西津渡仍然是选择一大早,乘坐公交车几站路就到了,我住的酒店就在西津渡附近。下了公交车步行一段,路过镇江方志馆,还没开门。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走过拱门,便是观音洞一条街,街上有香烛香炉,烟雾缭绕一派神秘。长长的街巷旁边是高耸的围墙,围墙里面则是英国大使馆旧址所在地,有点森严。
古街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告诉我们,西津渡也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过了第一道券门,立马出现的则是非常少见的过街石塔,这座过街石塔是元代建造的。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昭关石塔旁边是古时救生会所在地。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从宋代开始创设,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时间还发展到南京、武汉等地,功不可没。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历史上镇江的江面是非常开阔的。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了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昭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观音洞,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修葺。观音洞的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有一块石额。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面拾级而下,石板路中间是车轮的专用道,可见当年此地的繁华。悠长的街巷里回荡着当年来来往往的脚步声,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以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地藏殿、紫阳宫、铁柱宫分布其间。清晨的微光里透着这条千年古街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过了第三道券门“飞阁流丹”之后就是“一眼看千年”的玻璃展柜,这里陈列着原始栈道(唐之前)、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路面样式,出了第四道券门“层峦耸翠”后,就是纵横的两条街市,这里有待渡亭、义渡局支巷,琳琅满目的街面等。
唐代张祜(hù)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是唐代诗人,有“海内名士”之誉。《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都天行宫即为“都天大帝”菩萨的行宫,建筑有三大开间,前后两进,中间有一较大的天井,青砖铺地。第一进已被辟为经营丝绸的店面,20世纪五十年代前,这里就是都天菩萨的行宫,由几个老年尼姑管理。平时行宫的香火除每月的初一、十五外并不怎么旺盛,行宫最热闹的日子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都天会”。
从长安里的牌坊进去,就是李公仆的故居,李公朴于1902年就出生在这所普通的宅院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直至1915年随父母全家迁居镇江。这个故居是一个一宅两院的房屋,正房三间,小五路过道三间。进了过道房又是一小院落,厨房一间,总体比较狭小简陋。
从待渡亭旁边沿上山小路可以去往西津渡最高点云台阁,云台阁是仿古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云台阁内陈设“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可惜也是因为疫情暂停开放。
第五站——伯先公园从云台阁下来,可以到伯先公园,1926年镇江人民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由知名人士冷御秋倡议筹建,辟云台山为伯先公园,园艺专家陈养材精心设计,历时5年,至1931年6月落成开放,“伯先公园”四个字是宋庆龄女士所写,现在是市民健身休闲的开放式公园。
民国一条街就在伯先路上,紧挨着伯先公园,尽头就是镇江博物馆和西津渡。伯先路最初名为南马路,始建于清光绪末年,紧邻镇江英租界,因此曾有众多中外机构坐落此处,建筑风格多为仿西洋式或中西合璧式。随着沪宁铁路于1908年的通车,南马路成为长江、运河航运码头通向火车站的城市新干线。这条街上包括伯先公园、屠家骅公馆、蒋怀仁诊所、镇江商会、广肇公所等。但除了广肇公所之外,其余均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
广肇公所,是古时广东广州、肇庆两府商旅来镇江经商的同乡会建筑。原址在运粮河旁,现址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广州、肇庆两府旅镇客商合力出资,广东籍火油商人卓翼堂主持重建。大门朝西,上方装饰“五福盘寿”雕砖,白石横额镌刻“广肇公所”四大字,落款为“前护川督陈燏书”。并有浮雕砖饰的“福禄寿”三星、“琴、棋、书、画(四乐图)”及“渔、樵、耕、读”等民间习俗装潢,大门两侧磨砖倚柱底部为石刻蝙蝠等。进入大门另有向北的二道门,亦有砖雕纹饰。公所大厅面阔三间。
卓翼堂在镇经商很有一套,曾在镇江置办了大片住宅,是镇江最早的开发商之一。他在经商中积累的财富和社会关系,是后期促使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来广肇公所演讲的重要条件之一。孙中山先生曾三次来到镇江,第二次到镇江,应好友卓翼堂邀请,在广肇公所演讲并下榻一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厅南侧厢房内壁嵌一块《京江广肇公所碑记》,这一块碑记是广肇公所历史的见证,介绍记载广肇公所的由来和迁移、重建的始末。
北固山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公园入口处有一池名唤凤凰池,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在此召选本地儒生,并告诫他们要“守法、守业、守诚”,那座亭亦唤作凤凰亭。
北固山门票40元,进入正门之后便是一条上山的东吴古道,一侧的城墙据考证已有450年的历史,是明朝守城将士们为抗击倭寇修筑。古道的尽头是清晖亭,过了清晖亭就是著名的甘露寺铁塔。
甘露寺铁塔又名“卫公塔”,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
铁塔一侧是镇江市和美国坦佩市共同种植的友谊树,1989年,两市从“赛珍珠”开始,开启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并在此种下两棵象征友谊长存的龙柏树,至今已有32年。
铁塔向西,有阿倍仲麻吕诗碑《望月望乡》,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晁衡在长安进太学读书,后考中进士,与著名诗人王维、李白等交谊甚深。唐玄宗对他的才华非常器重,先后任命他为唐王朝秘书监卫财卿、镇南都护等职。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他也被誉为“日本的李白”。此阿倍仲麻吕诗碑是1990年底建成,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与西安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东西相映。
沿着南侧的石阶可以来到长廊,在长廊的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石刻左侧有一座圆拱门,上书“南徐净域”。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于建业(今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今镇江)。至刘宋时,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
过了“南徐净域”拱门,福德神祠就出现在眼前,不过大门紧闭。福德神祠外墙上镶嵌着一块“阎公纪念碑”,记载着民国12年(1923年)江都阎芝华出资“重建甘露寺佛殿”等事项。
再过一道额镌“江左形胜”的拱门。著名的甘露寺就到了。“江左形胜”四字出自宋朝诗人陆游《多景楼》中“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的诗句。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山门上的寺额“古甘露禅寺”为三国时期刘备义弟、蜀将张飞的亲笔。
甘露寺门额高大,内里却并不气派,不过在北固山巅能有这样一座古寺也属特别,它的名气主要来自《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甘露寺招亲的故事。据说当年的甘露寺规模还是比较大的。
出甘露寺,“六朝风月”拱门已过,“六朝风月”四字,取自宋代诗人张先《润州甘露寺》中的诗句:丞相高斋半草莱,旧时风月满亭台;地众日月生时见,眼到江山尽处回;三国是非春梦断,六朝城阙野花开。旁边是这里是杨岳斌、彭玉麟两位将军的公祠,此两人均为湘军水师高级统领,晚清名将。公祠大门旁和内园一侧的亭子里耸立着的是一样的御碑,都是光绪帝亲笔题写的碑文,由两江总督刘一坤临摹刻于碑上。
公祠旁边就是著名的北固楼了,始为东晋时所建,梁武帝登临处,他曾在此咏《登北固楼》诗,原楼已毁,这是2010年复建的仿宋重檐阁楼。登楼需要穿上一次性鞋套,鞋套免费,质量不错。北固楼三字是从毛泽东主席的作品中抽取的,非他老人家亲自题写。
登楼远望,果然顿生“满眼风光北固楼”之感慨,古人诚不欺余也。
北固楼旁边就是多景楼,唐代所建的“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三国演义》里孙权母亲吴太后就在此相婿的,当日郡主孙尚香在楼上布置洞房,梳妆打扮,故有此名称。真实的多景楼创建于唐代,楼名取自李德裕《临江亭》“多景悬窗精”的诗句。多景楼为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可惜的是不开放,只能从外围欣赏一下此楼的风采。
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最佳之地,宋元以来经常为历代文人雅士聚会赋诗之所。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科学家沈括,书画家米芾,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陈亮、陆游、刘过,元代的蒙族诗人萨都刺等人和明清无数文人雅客,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天下第一楼”和“多景楼”的匾额是就是宋代的米芾所写。
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弯角伏羊。
祭江亭又名北固亭,重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石柱上刻有楹联两副:“客心洗流水,荡胸生层云”,“此身不觉出飞鸟,垂手还堪钓巨鳌”。看完这些原路返回景区大门,北固山的行程也就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