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躺在被窝里端着PSP看了部心理恐怖片《魔屋》,不明白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乍一看以为又一个房子要闹鬼了,仔细一看,原来根本就没有鬼,不过就是几个杀人犯与非常倒霉的一家人的故事。这部片子的情节有点似曾相识,人心中对于死亡的最原始的恐惧加上一些巧合,当然还有点美国恐怖片不可缺少的暴力。不过看起来还是比较爽的。
两点多才睡,眼睛一闭一睁,已经十点半了,匆匆洗漱一番,到校门口取了前几天订的一本《诸葛亮集》,回到宿舍大致翻了翻。中华书局的书向来比较古朴原始的,排版编辑的也很认真,但是纸张就差强人意了,而且这种繁体竖版的往往没有注释,古文功底较差的人阅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尤其是那些祭文。
古人我所仰慕者有三,一为诸葛亮,二为苏轼,三为袁崇焕。
我自小喜读《三国演义》,常被孔明的睿智与忠义所折服,还记得当初看到诸葛亮命陨五丈原的时候不禁泪下如雨,从此下定决心以诸葛孔明为榜样,虽然鲁迅先生曾评《三国》“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陈寿在《三国志》里也称孔明“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然而童年的记忆往往是自己最不能背叛的,喜爱上什么,想要轻易抛弃那时的情感,太难。
苏轼不用多说,因为同姓,我便与这位千古奇才多了几分亲近,说来当然可笑。苏东坡一生诗文辞赋,饮食衣着,书画音律不但精通,还常常能弄出些怪招来,光是这点,就足够我佩服的了,现在的学生,往往连书都读不明白,就更不用提其它的了。
喜欢袁崇焕当初是因为金庸的缘故,他的那篇《袁崇焕评传》当年把我看得如痴如醉,恨不能束甲持兵,冲上前线,与这位弃家保国,忍辱负重的南方汉子共生死。后来看《百家讲坛》的阎崇年讲《明亡清兴六十年》也是感慨颇多。去年读《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部,对于当年明月对于袁的评价实在不能认同,虽然写的在情在理,但我心目中的英雄被他三两笔写得如此不堪,还是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
俱往矣,古来多少事,又有谁能明白的说清呢?古今那些人,又有谁能辩的清楚?他说坏,没准他是个大大好人。他说好,又没准那人正是个秦桧二代。历史本就有不确定性,就算是司马迁,对于项羽李广还是不吝赞美之词,又何况后来的那些史官呢。自己认为怎么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辨别重审,认为他还是那个你值得尊敬的人,那就坚持吧!
海上的航船要有明星的指引才不至于迷失航向,夜晚的行人要有灯火的召唤才能到达该去的地方,人生的旅途上又怎么少的了榜样的作用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