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

标签:
河北外婆家池塘四合院院子 |
图片来自网络,也和我记忆中的村庄没有一点关系。
此系列文字略显琐碎冗长,不是小说,不是散文,只是记录一下一些即将遗忘的东西。
趁着记忆还算清晰,真的很有必要记存一下,以便为以后的回忆增色。
我是一两岁便在外婆家生活的,从我有记忆起,到离开外婆家,除了外婆家人口在增减,其它的,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要说外婆家的状况,不得不先说那条流经外婆家门口的一条小河。
这条小河,在我童年的时候,记不清多少次从里面走过。河的源头在哪儿,却一直没有答案。在村子外面,它不能算河,只能算一条小溪,不下雨,上游不放水的时候,其实就是一条干沟。小溪走到村子东头的时候,便重重地休整了一下,于是便有了一个池塘,即使小溪里没水的枯水期,池塘里也会有水,那是白色的鹅灰色鸭的天堂,村子里的人也会在里面洗衣。池塘的是椭圆形的,池塘的一面半圆地势略高,这种地形在丘陵地带很常见。高的那面也住着不少人家,另一面就相对的低,我外婆家就在相对低的一面住。池塘低的这面和路基本平等,环着池塘放着许多平整的石块儿,这是村里人用来洗衣的地方。
在这里略汇集后,小溪便继续向下走,这次便是穿村而过了,到了村子西头,又有一个大的池塘,这个池塘是个深坑型,比村东的要深要大的多,从外面通向那个深坑的,只有一条漫坡道。我也无数次去那里玩耍,只是大人一再提醒,不准到那里面去,又给我讲了许多淹死人的故事,所以,我只是在上面小心地伸头探望,却不曾从漫坡上走下去过。只记得每次站在塘边向下看,都是闭着眼慢慢地睁,里面水几乎是黑绿色,足见其深。
外婆家就住在东西两头的池塘中间,从东池塘到西池塘这段已经基本能称得上河了,两边是用石块砌的岸,平时没水的时候,里面是干的,每当下雨的时候,上游放水的时候,河里才会有水。
外婆家共有四进院子,在河南岸,有三间堂屋,这是我略大的时候盖的。河北岸接着就是外婆家的另三进院落。河南岸到河北岸,是外婆家自建的石桥,能过人,也能过马车。临着小河的,也是三间堂屋,一间东屋。院墙只有东西两边,南边就是小河的岸,岸边长着各种各样的树,从堂屋东边再往北,是又一个院落,这个院子是个四合院,有三间堂屋,东西屋各三间,还有一个朝南的大门,四合院到前边的堂
屋中间,还有一片空地,各有东西屋一间,屋子都不大,东边一间放杂物,西边一间是外公用来养牲口的地方,空地上有石磨,还有做粉条用的土设备。
这处四合院东屋和邻居的院墙中间有一条长长的巷子,顺着巷子往后走,便是外婆家的又一处院落,这个院子是最大的,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空地,用来种各种各样的树,我也在这里无数次种下各种各样的花。后半部分有三间堂屋,两间西屋,因为屋子多,这里基本没有人住。
我和外公外婆还有外公外婆的父母,我叫姥姥爷姥姥娘的,还有小姨和三舅,都住在那个四合院里。二舅住最后的院子里,大舅娶了妻,住在前面临着小河的院子里,还有外公的叔叔,也随着大舅住,据说是从小大舅便过继给他当孙子了。
记忆最深的便是外婆家的枣树和桑树。临着河种的几乎全是枣树,也有桐树楝树槐树,树高而密,我们夏日乘凉,便都是在河边的树下,外公是石匠,打磨出一块块平整的石块,那便是我们最好的座椅。四合院住的是两棵枣树,只是这两棵枣树,便把整个院子遮得严严实实。后院住的树更多更全,但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桑
树。
这里便只说这些树吧,平时它是怎样的成长,怎样的发芽,以及家人是怎样烦恼那些秋日便落的叶子,我一概不记得,只记得麦子熟了的时候,爬上那又高又大的树去摘桑葚,从青涩的时候便去摘,一直到它红透,因此总是吃着青的,到上面的都红了,却都是在很细的枝子上了,于是便在下面摇,用勾子勾,吃那又红又大的桑葚,真的童年里最幸福的一抹色彩。现在市场上买来的桑葚,真的没法和那时的比了。
还有就是枣子,外婆家就枣树多,因此总有吃不完的枣,每年枣子成熟的时候,我和三舅小姨就是最忙的时候,舅舅负责上去摇,我和外婆小姨负责在下面捡,枣子摊在院子里的席子上,吃着吃着就红了。
最记忆犹新的是枣子成熟的时候下大雨,三个院子里的枣顺着院子里的水飘得到处都是,我和外婆小姨便提着篮子,捡那些未被冲走的青枣。青枣可以生吃,也可以放锅里煮了吃。
在临着小河的低岸上,还长着几棵酸枣树,酸枣可是比青枣好吃多了,每到酸枣成熟的时候,都是站在小河里去摘,摘不到的就用石头砸。那
时候外公总喜欢把它养的马啊骡啊的拴在小河里,因此怎样逼开那些烦人的牲口吃上可口的酸枣,总是很考验一个几岁孩子的智商的。
现在想来,小时候外婆家地方好大,树好多啊。那时候的村子虽然都是石块儿砖头建起来的瓦房,可细想来,却真的是世外桃源一样的美丽。
前一篇:母亲,我想再看您一眼
后一篇:再捡一片秋